《表2 Kocebu海山区0~300 m水层中Chl a和POC/Chl a的分布》

《表2 Kocebu海山区0~300 m水层中Chl a和POC/Chl a的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8年春季西太平洋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态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POC又可分为生命态POC和非生命态POC[2,34]。其中POC/Chl a常用于表示非生命态POC对总POC的贡献程度,当POC/Chl a位于20~200时,表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生命态POC是POC的主要组成;当POC/Chl a超过200时,表明降解和碎屑有机物等非生命态POC是POC的主要组成[2,40]。本研究中由于更深水层的Chl a浓度极低且低于检测限,只测定了0~300 m水层的Chl a浓度。Kocebu海山区所处的海区真光层位于200 m以浅的水层,而DCML位于次表层[16,44],Chl a的平均浓度达0.197 mg/m3;在300 m水层已处极低水平,为0.002 mg/m3(表2)。POC/Chl a与Chl a的变化紧密关联,其平均值随着水深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0~100 m的水层中均大于200,在DCML最低,在300 m水层中迅速升高(表2)[16,44]。马骏等[16]和赵丽等[45]均指出西太平寡营养海域的异养细菌丰度在真光层上部较高,大量的异养细菌的代谢和分解作用可能造成非生命态POC的快速增加。在DCML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导致该水层中生命态POC占优势。而在300 m水层中Chl a急剧降低,POC/Chl a急剧升高,生物代谢活动产生的残渣、碎屑和粪粒等构成的非生命态POC在总POC中贡献最大。这种POC组分的变化特征在大洋中较为常见,Gundersen等[46]在大西洋的百慕大海区,Danovaro等[47]在克里特海都发现了类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