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典型国家的人口寿命结构转变》

《表5 典型国家的人口寿命结构转变》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预期寿命延长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计算。

上述计量分析结果,有助于理解预期寿命延长过程中的储蓄率升降规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00~2016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了4.3年。其中,健康预期寿命增加了3.9年,“不健康”预期寿命增加较少,仅为0.4年。在延长的健康预期寿命中,有2.7年是60岁以前增加的,剩余的1.2年是60岁以后增加的,“60岁后健康寿命延长年数占比”仅为30.8%(见表5)。可见,这一期间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更多地分布在中青年时期而非老年时期。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在这一时期增长了9.4%。印度的情况与中国非常相似,2000~2016年其人口预期寿命“不健康”增加了0.2年,健康预期寿命增加了5.8年,而“60岁后健康寿命延长年数占比”仅为24.1%,同期其国民储蓄率增长了5.7%。美国、日本的情况虽然与中国、印度不同,其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更多地体现在老年人口而非中青年人口,但2000~2016年日本60岁以前的健康寿命延长了0.7年,60岁以后的健康寿命延长了1.6年,其“60岁后健康寿命延长年数占比”为69.6%,而国民储蓄率下降了3.1%;美国60岁以前的健康寿命为零增长,而60岁以后的健康寿命延长了1.1年,其“60岁后健康寿命延长年数占比”高达100%,国民储蓄率下降了2.2%。简言之,中、印两国人口健康状况改善的重点是中青年人口,因此国民储蓄率在2000~2016年整体上升,而美、日两国人口健康改善的重点是老年人口,所以国民储蓄率在此期间总体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