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发展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企协同的历史经验总结》

《表1 不同发展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企协同的历史经验总结》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智慧医疗带动传统医疗卫生服务升级的机理探讨:基于价值链嵌入与政企协同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如表1所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四个历史发展时期:(1)第一阶段为1949—1980年,计划经济占主导,集体经济制度决定了医疗保障以公社发展的特殊形式,主要挑战是医疗资源短缺,以政府为主导、集体支持为动力的协同方式难以持续;(2)第二阶段为1980—2000年,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要素向医疗领域涌入,集体经济解体,导致最初的以公社、村庄为单位的合作医疗失去了经济支持,“一刀切”的政策硬转型使得区域医保差距迅速扩大。在医疗保障改革试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国医药减免村比重从1995年的18%上升到2000年的22%,但距离1980年80%,1976年90%的比重仍相差较大;(3)第三阶段为2000—2008年,伴随我国逐步向老龄化社会转型,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与之而来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需求迅速增加,供给不足、体系脆弱的结构性矛盾迅速凸显。2003年SARS疫情的全国卫生事件暴露了医疗体系的诸多漏洞,如“收支两条线”“管办分离”“制度推诿”等问题。在这一阶段,市场和相应企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则主要起到监督作用;第四阶段为2008年之后,伴随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人口也进入劳动人口比例减少、人口城镇化发展、人口老龄化为主要特点的人口新常态,继续深化多轨制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特点,政府与企业开始逐步探索新的协作模式与发展形态,逐步形成以政企为核心、包括医院、医药大学、第三方公益组织在内的多组织、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政企协同历史演进下,智慧医疗得以萌芽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