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研究区不同样地基本概况》

《表1 研究区不同样地基本概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达拉特旗砒砂岩裸露区退耕还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分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由于荞麦坡耕地受人为扰动且生长期植被盖度变化较大,因此未列出植被盖度。

研究区自1998年起在区域内实施了大面积退耕还林措施,将原耕地整地后种植油松、柠条、小叶杨1~2年生幼苗,部分坡耕地弃耕后使其自然演变,并同步采取封育禁牧措施,减少人为扰动。2018年7—8月对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1998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区平均坡度介于5°~15°之间,造林主要树种油松、柠条、小叶杨幼苗均已成林,弃耕地演变为该区地带性本氏针茅草地,而该区现有坡耕地主要以荞麦地为主[11]。在查阅小流域实施退耕还林的设计中得知,退耕还林前土壤质地为砂质。为使采样地点在研究区有代表性,不同退耕还林的林地间有可比性,在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结合小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时营造的水土保持林及封育的弃耕地,本研究选择坡面较平缓、坡度相近、坡向为半阴坡、光照条件相近且树种长势良好、植被盖度约30%~34%、1998年的项目区内不同树种的林地为样地类型,不同样地类型主要为以油松(YS)、柠条(NT)、小叶杨(XY)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地和本氏针茅草地(ZM),并以当地仍然耕作的荞麦坡耕地(QM)为对照。各调查样地林木株数均>300株,各调查样地概况见表1,各样地位置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