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不同地区空间效应的分解》

《表4 不同地区空间效应的分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业R&D投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空间溢出视角的解释与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代表在1%、5%、10%水平下显著。

通过对估计系数的进一步分解,还能够更精确地分析其他解释变量对于邻近区域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结合表4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值且表现出了东部大于中西部的特征,而中部与西部省份的差别不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所有控制变量直接效应中最大的,这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作用。其间接效应亦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也与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一致,即经济增长不仅可以影响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相邻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也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支农的间接效应系数为负值,其东部系数为-0.114,而中部为-0.126,西部为-0.201,这说明财政支农的空间溢出效应方向与直接效应系数相反。这意味着尽管财政支持中有利于本省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但不利于相邻省域。可能的原因在于,各省之间在争取财政支持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导致临近地区财政的兴农作用表现出一定的“互相排斥”的逆向作用。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论对于本地还是对于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作用均十分显著。说明教育和贸易交往在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流动等机制传导和带动相邻地区,产生正向空间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