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1—2018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与卫生填埋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表1 2011—2018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与卫生填埋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无废城市”生活垃圾减量的实现路径——以生产者分类设计义务为核心的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源于2011—2018年上海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告。

李如春、马永斌(2015)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发生悖离,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强,但实际参与分类的较少或者与分类的目标发生偏差。[1]尤鑫,柳飞阳(2017)通过调研,从居民、政府、市场三个视角入手揭示问题症结在于:“居民环保意识欠缺,政府生活垃圾治理无力,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市场产业链不完整。”[2]薛立强(2019)研究指出,历次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标准粗放化、参与主体被动化、管理系统分割化、政策工具单一化,指出应遵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普遍规律,尽快建立起全面的、适合国情的现代化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但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3]就现在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效果来看,各大城市效果均不显著。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经济发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如当时各大企业也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垃圾分类企业,垃圾分类有关的股票股价涨停,但还是出现了生活垃圾总量反弹、垃圾分类热度下降的现象(见表1),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