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处理方试: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表1 不同处理方试: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不进行处理

试验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进行,采取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以翻耕与旋耕为主区,不同中耕方式为副区。即前期设置翻耕(P)与旋耕(R)方式(作物秸秆均还田):播种后在每种耕作方式基础上设置4种不同中耕措施(T1、T2、T3、CK,培土与深松为不同的中耕方式),整体上从不同的深松深度、不同的深松与培土时间、不同的深松和培土次数上进行综合设置,共计8个处理(表1,V2、V3、……、V7期分别表示大豆第2、3、……、7节龄期,其中第2节龄期第1片复叶全展开,第2片复叶叶缘分离;第3节龄期第2片复叶全展开,第3片复叶叶缘分离;以此类推界定大豆V2~V7期的不同营养生育时期)。小培土:中耕机培土刀宽度调为20°~30°;中培土:中耕机培土刀宽度调为80°~90°;大培土:中耕机培土刀宽度调为110°~120°。设置3次常规培土(大田常用模式)为对照(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