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2-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国情况 (万吨;%)》

《表1 2012-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国情况 (万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价格因素对我国自美国大豆进口量的影响——贸易战背景下的协整检验和VEC模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经计算整理得。

综观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大多是从国内视角出发,重点研究了国内外大豆产量、价格、替代品产量等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存在缺陷。其一,在指标选取上不够合理。以大豆国内产量指标为例,从2000年至今,我国大豆年产量保持稳定,其中2000-2008年在2 000-2 300万吨之间小幅波动,2009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外都在2 600-3 000万吨之间波动,而同期大豆进口量激增,因此国内大豆产量对进口量的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同时考虑到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大豆种植的比较收益低等因素,大豆产量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增长,产量指标不适合进入分析模型。其二,从样本选取上看,大部分研究选择了至少五个进口来源国,然而,我国大豆进口基本上来自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其他国家比重极小且极为分散。由表1可以看出,以2016年为例,其他国家中占比最大的为乌拉圭,也仅占我国大豆进口量的1.78%,而美、巴、阿三国加起来占比高达86%,其他年份更高。将占比较少的国家列入分析模型,无疑会导致数据异常,研究结果出现重大偏差。其三,多数研究是从整体上分析我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因素,缺乏从双边贸易视角的分析,且相关文献的研究时间大多是在2014年之前。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差别关税的实施使得高度自由化的大豆贸易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从更有针对性的双边贸易角度展开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