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认知过程频率的总体报告》

《表3 认知过程频率的总体报告》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学术英语讲座听力能力构念初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3呈现了16名受试报告的全部认知过程频率,节点和参考点的数量表明了不同个体之间的某些共性。由于受试是听完讲座再做题并进行有声思维的,所以他们在做题过程中的解码认知过程其实已经包含了阅读题目(共59个参考点)、回忆讲座内容(共87个参考点)、阅读笔记(共141个参考点)以及题目句法结构分析(共35个参考点)等初级认知过程。解码过程中参考点最多的非阅读笔记莫属,这与量化分析中的“笔记记录”因子完全对应,说明了TEM-8讲座听力任务对笔记的依赖程度。解码过程中无论阅读题目还是回忆讲座内容,都与因子分析中的“识别具体信息”因子相对应。之后,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意义建构上,包括理解关键词(共5个参考点)、建立衔接(共11个参考点)、从笔记推断(共16个参考点)、从题目推断(共27个参考点)、原句解释(共34个参考点)、概括归纳(共14个参考点)与运用背景知识(共17种个参考点)等次级认知过程。这些次级认知过程也能与因子分析中的“理解主旨与要点”“建立衔接”“字面理解与推断”“宏观语篇建构”等因子一一对应。根据认知过程的相关质性数据,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答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先解码给定的概要填空任务,在他们的笔记中寻找合适的单词并进行相关意义建构来填空,同时还需要全程进行认知监控,以确保所填单词或词组为正确答案。唯一无法对应的是“语音识别”,因为有声思维收集是在听完讲座之后进行的,无法体现“语音识别”这一讲座听力的即时认知过程。即便如此,“回忆讲座内容”本质上基于“语音识别”,可见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基本可以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