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体温下降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

《表1 体温下降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便携式体外膜肺生命支持设备在寒区早期救治阶段的应用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增高;↓:降低

Eastridge等[3]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冲突10年间(2001~2011年)进行了一项战场创伤评估研究,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4 596名战伤死亡病例后指出:87%的伤亡发生在院前环境中;而在院前死亡病例中,3 040名(76%)被归类为无法挽救,976名(24%)被认为可能存活(例如低温、出血、休克、ARDS、肢体损伤和气道阻塞)。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主要是简易爆炸装置(碎片伤害)、枪伤以及创伤后相应并发症的产生。从可能存活伤员的伤亡严重程度来看,29%的伤害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5,61%的ISS为25~50,10%的ISS>50。当ISS为25时,预计病死率为20%~30%;而当ISS为25~75时,病死率可达75%。而无论损伤机制如何,对ISS>15的严重创伤患者,创伤性低温的出现概率明显增高,这主要是由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体向无氧代谢转变从而导致代谢产热能力明显降低,特别是在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通常会使正常的代谢途径解偶联[4]。而在寒冷地区作战条件下,在其他继发性原因,如寒冷和多风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在地面,传导热损失或加速对流热损失,和(或)在患者管理期间静脉输液降温影响下,伤员核心温度快速降低,机体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可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见表1。在组织创伤、低体温、休克、炎症、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下,病死率明显增加。Eastridge等[3]分析2004-01~07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向战区医院提供的1 100名战斗伤员显示,在常温与低温环境中,伤员存活率分别为98%和75%。鉴于大部分病死率发生在院前阶段,且在严重创伤、低温作用下,CA、ARDS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初级生命支持手段不能满足救治需求时,早期使用ECMO可有助于改善伤亡结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