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林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特征》

《表1 林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生物措施是利用乔、灌、草林下套种补植以及秸秆、树枝覆盖等手段提高林地地表覆盖,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减水减沙、提高土壤质量、恢复林地生态功能的目的[36,40]。工程措施主要通过改变坡长、坡度,分段拦截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及降低径流流速等方式达到减少坡面侵蚀的目的[23,41]。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8]、水平沟[42]、水平阶[43-44]、鱼鳞坑[45]等。在坡面整地时,可在坡面修建排水沟等,起到分流排水的作用[46]。在有一定植被覆盖的林地,采用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等微地形改造措施,要结合生物措施,进行覆盖,减少工程实施对坡面土壤和林地植被的干扰与破坏。利用水平沟、鱼鳞坑、梯田等工程措施,改全垦造林为穴垦、带垦造林,能减少对原有坡面的干扰[22]。同时利用生物措施在林下等高种植灌、草植物形成植物篱(或植被过滤带),提高林下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林地稳定性[12]。再结合工程措施设置截流沟、蓄水池等,改变坡度、坡长,增加坡面粗糙度,综合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更加显著[47-49]。不同林下水土防治措施具有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表1)。具体应用时需充分考虑区域植被恢复的立地条件、生物多样性状况,构建土壤肥力提升和植被恢复重建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