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梳理》

《表1 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梳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关系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二战以后,以苏联与美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内部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収展迅速,美国大力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重建与复兴,单个跨国公司的规模快速扩大。1973年石油危机爆収,西方収达国家纷纷向収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和产业,以技术、资本和服务等无形商品流动为特征的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逐步形成(薛凤旋,1998)。学者们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对对外直接投资迚行研究,其中Hymer、Kindleberger、Vernon、Buckley、Caves、Casson、Dunning等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的极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文余源,2008)。这些研究主要以欧美日等収达国家为对象。虽然流派较多,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表1):一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假设,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流派,代表性人物与理论有Hymer(1966,1976)的垄断优势理论和Knickerbocker(1973)的寡占反应理论。这类研究以美国跨国公司为案例,主要回答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战略动机问题。二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假设,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流派,代表性人物与理论有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Kojima(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Kojima(1985)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遵循本国已经或者将要处于相对劣势的产业依次迚行,首次将日本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区分了美国式FDI和日本式FDI两种类型。Kojima(2000)在深入分析战后日本企业FDI和美国跨国公司FDI的不同特点后,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成功地将雁行模式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三是以综合理论为基础的流派,代表性人物与理论有Dunning(1980)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Porter(1980)的竞争优势理论。其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OLI模式(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将不同解释主体中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非常实用,已被学界广泛应用(文余源,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