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亚丁村、仁村、呷拥村、热光村民宿经营方式统计表》

《表3 亚丁村、仁村、呷拥村、热光村民宿经营方式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旅游经济下稻城亚丁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3可见,4个村中很少有藏民自己经营民宿,并且据笔者的深入了解,村民将自己的房子外租给商人之后也不参与民宿的经营活动,民宿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几乎都为外地人。由此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收入问题,民宿经营作为景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新型就业渠道,其经济效益普遍高于其他就业方式,虽然村民能有稳定的房租收入,但外地商人才是获取了旅游业发展中大部分酒店业经营利润的主体,这样就产生了较大的旅游收入“漏损”现象,弱化了旅游发展对当地发展的关联度与联带作用,即“旅游飞地”现象。二是文化传播问题,民宿接待作为村民接触旅游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当地文化的“前台”,扮演着文化交流的角色,然而,目前民宿的经营者都替换为外地人后,外地经营者是被排除在“东道主”和“游客”分类体系之外的“第三类人”,人类学者称之为“文化掮客”。他们作为“前台”的显性介体,直接影响了旅游者与东道主的文化沟通,但由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无法展现当地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与风俗特色,或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商业性角度选择性地展示有利于自身经营发展的“舞台真实性”,致使当地原始文化被片面化了解,甚至误解或曲解。三是文化传承问题,民宿被当地村民出租后往往需要由承租者进行改造,藏居的内部装饰为适应大众旅游的要求往往被改造为普通连锁酒店风格的房型,标准化的修建失去了很多藏族传统元素,如:藏式雕刻等传统手工艺被忽视、藏式布局被打破,藏文化的传承逐渐失去了其空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