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图2中点1~9处EDS分析》

《表1 图2中点1~9处EDS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Zr-0.75Sn-0.35Fe-0.15Cr合金在250℃去离子水中的初期腐蚀行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O在α-Zr中的固溶含量最高可达28%(原子分数)。在腐蚀实验的温度下,通过Zr-H2O反应,O会进入到深度达数百纳米的Zr基体中[21,22]。由于在TEM薄样品穿孔四周金属的厚度不同,当O扩散进入基体后O的浓度也会不同,随着厚度的增加O含量会降低,因此,在TEM薄样品穿孔四周的金属中可以获得O含量不同的区域。图2是Zr-0.75Sn-0.35Fe-0.15Cr合金大晶粒TEM薄样品在以去离子水作为腐蚀介质的静态高压釜中经过250℃、3 MPa腐蚀后,在同一晶粒内沿着样品穿孔的直径方向从厚到薄拍摄得到的TEM像。图像的总长为4.5μm,图中样品的厚度从图2a~i逐渐减小,每隔500 nm拍摄一张。在图2a~i相应的位置拍摄了SAED花样,如图3a~i所示。在图2中点1~9处使用EDS分析了拍摄SAED位置的Zr和O的含量,并计算了Zr/O比值,结果列于表1中。从图2可以看出,锆合金表面形貌随着样品厚度减小而越来越清晰明亮,样品表面“粗糙度”越来越低。图2a点1处的Zr/O原子比约为13,通过SAED分析标定该处仍为α-Zr基体,其晶粒取向为[0001](图3a)。由于图3b~i拍摄区域内的厚度不断减薄,O含量不断增加(表1),SAED花样也不断发生改变,说明晶体结构因O含量的增加发生了变化。在图3i中出现了连续的衍射环,对这些衍射环进行标定和HRTEM像的FFT分析,确认是单斜结构的m-ZrO2,如图4b和d所示,这时测定的Zr/O比为0.85,与形成ZrO2后Zr/O比0.5的结果接近。m-ZrO2在金属Zr表面生成时,为了降低界面能,相互之间会保持一定的晶体取向关系[23],因此,在有织构的样品表面上形成m-ZrO2后,m-ZrO2也会存在一定的织构取向[24]。在厚度极薄的单晶表面上生成m-ZrO2晶粒的取向是混乱的,得到了连续的多晶衍射环。图2i显示mZrO2的晶粒非常细小,晶粒尺寸约为10 nm,这说明当金属基体非常薄时,对m-ZrO2形核时的“约束能力”也变得非常小,ZrO2晶粒与金属基体之间并无一定的取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