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波士顿学院“复杂问题课程”和“永恒问题课程”要求》

《表1 波士顿学院“复杂问题课程”和“永恒问题课程”要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价值观教育与大学责任——基于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变迁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识教育将凝聚共识作为价值期待的落脚点。专业化或职业化教育突出个体异质的培养,而通识教育则拾起了被遗落的共同价值,因而通识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而是肩负价值观引航的特殊使命。从通识教育的操作理念而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标。通识教育变革过程中对于贯彻公共价值诉求和坚持共同学习的要求始终强硬。“共同”是通识教育的关键词,为了保证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理解共同的过去、认识共同的现在和建立共同的未来,通识教育以“共同学习”的方式追求统一精神的“共识”。通识教育成为了美国大学教育中一块“承诺给公共价值的特殊场域”[17]。而学校也在通识教育的设计上预先进行顶层设计,提供了公共领域内的基本价值规范和原则(国家制度、政治原则、社会规范等),作为课程选择和设计的标准,不断挖掘学术课程的价值观教育资源,设置具有价值关联性的公共议题进行课堂研讨,转知成识,转知成智。比如,在通识教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增加的多元文化内容和21世纪强调的全球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从单一化传承西方文明到融合多元文化价值观,但实质上,仍然是希望借助扩展通识教育的解释力和包容性,促进多元价值和文明的和谐共存,巩固美国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维护国家安全。以美国波士顿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例,自2015年开启了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其中最亮点的改革即通过设置“复杂问题课程”和“永恒问题课程”,共同设定关键议题,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学团队,针对共同问题进行教学研讨。如表1所示,其改革目标仍然是就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核心议题在充分对话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的反思,从宏观的课程理念到具体的主题、目标和方法设置上都突出“共同性”和“公共性”。可见,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如果脱离国家社会价值共识的背景就无法清晰理解其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