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剖面L1,S5和L8微结构数据统计表》

《表2 剖面L1,S5和L8微结构数据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泾阳原状黄土–古土壤序列抗剪强度各向异性及其机制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H,V分别代表水平和垂直;1,2,3,4分别代表微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大孔隙。

该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上中下3个地层L1,S5,L8,并利用1 000X的放大倍数对水平样和垂直样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水平面土颗粒呈近似水平的层状结构存在,土颗粒排列较平整,S5古土壤层表现的最显著;垂直面土颗粒棱角分明,存在明显的架空孔隙。此外,相较L1和L8黄土层,S5古土壤层的胶结程度明显高。对3个代表性地层的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统计了不同样品微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和大孔隙(以直径大小划分)的面积,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黄土层L1的水平样的孔隙面积大于垂直的,而L8则与之相反,说明研究区剖面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会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发生转变。古土壤层S5的水平孔隙面积小于垂直的,这是因为古土壤层沉积的过程中气候温湿,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强烈,胶结作用的发生伴随着储存在孔隙中的水的参与,而水分总是向着趋于稳定态的水平方向分布,所以使水平方向的胶结程度大于垂直方向,从而古土壤层的层状分布特征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