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表2 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生育期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以前认为“高产量必然伴随长的生育期”,但颜济教授根据发育形态学理论进行实践,缩短第一形态发育时间,延长第二第三形态发育时间,育成高产早熟的品种繁6[2]。根据颜济[10]的发育形态学理论,第一形态发育时间和分蘖数、有效穗数关系较大,第二第三形态发育时间和穗粒数关系较大,灌浆时间和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关系较大。宋建民等[11]根据近年来山东省区试资料研究发现,产量与生育期显著负相关,与株高相关不显著。Liu D.C.等[12]分析发现1984—2016年四川育成品种的生育期呈缩短趋势。郭瑞等[13]研究了1981—2012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演变规律,发现河南省小麦生育期缩短约11 d,产量大幅提高。本文根据四川省近12年区试资料分析也发现,达标组品系的生育期缩短约5 d。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四川省平均气温从1995年开始显著上升,且以冬季最为明显[14],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加快,有利于生育期缩短[15-16],但不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17]。冬季气候变暖使第一形态发育时间缩短,从而导致有效穗减少。气候变暖还易导致全生育期较长的小麦品种在灌浆期受到高温胁迫,提前结束灌浆,表现为全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表2)。达标品系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基本不变,表明第二形态发育时间可能有所延长,也就是说人工选育缩短了第一形态发育的时间,同时,在干物质产量降低的不利情况下提高了籽粒产量,可见小麦育种改良的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