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水旱灾害防治方法的研究》

《表2 水旱灾害防治方法的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农村水安全问题主要指干旱、洪涝、污染等与水相关的问题。水安全的概念最早在2000年斯德哥尔摩水会议上提出,指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与水相关的问题[42],这是比较广泛的水安全概念。国外农村水安全管理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较早颁布了《清洁水法》等相关法规,涵盖水管理机制、饮用水源监测等方面内容。为了加强水安全管理,各国都致力于提高水安全受益人的参与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对农村水安全产生威胁。除了气候与地形等自然条件外,农村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不足、水环境恶化等都是旱涝灾害爆发的原因[43]。李晓等[44]对农村地区的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并在考虑干旱灾害敏感性、脆弱性、危害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模型。汪权方等[45]也建立了农业洪灾变化遥感快速评估模型。有效防治水旱灾害,降低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成为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学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了水旱灾害的防治方法:一是改善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模式,二是加强防灾减灾的工程设施建设,三是创新水旱灾害防治机制,如表2所示。此外,防治水污染、保障农村地区水安全也是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环节尚不成熟,孙少晨等[51]提出了量化排污权的设想有助于水污染问题的改善。目前我国农村水污染呈现出复合性污染的趋势,除了从政府部门层面加强对于农村水安全的管控,还需调动农户参与水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付文凤等[52]研究证明,农户对于水污染的必要认知是提高其参与意愿的关键所在,这也与国外治理模式的研究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