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印迹:网景——被埋没的浏览器创造者

1993年,一个重磅炸弹震动了计算机世界: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浏览器Mosaic诞生了。但是当时Mosaic的拥有者却将版权转让给了望远镜娱乐公司……所以后来的网景公司不得不重写整个浏览器的代码,并改名。

1994年改名为网景通信公司的新网景发布了网景浏览器的1.0版,该浏览器迅速的夺取了市场的主导权。随着后续版本的发布网景浏览器甚至达到了90%的市场占有率。

1995年网景上市,第一天股价就暴涨了三倍,取得空前胜利。(Chrome OS有没有),当时刚刚坐稳了世界第一操作系统供应商的微软介入了浏览器大战。

当然,微软的工程师也不比网景的强,他们也不可能瞬间就做出比网景浏览器要好的软件来,所以他们从望远镜娱乐公司购买了Mosaic的源码,基于Mosaic开发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在这场大战中微软充分的利用了自己操作系统垄断地位的优势,依靠Windows95+IE的销售方式直接打垮了网景的垄断,而紧随其后的Windows 98捆绑IE4的做法更是直接要了网景的命。

1998年,为了扭转局势。网景决定旗下所有软件均免费,而且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用来研发新一代浏览器技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Mozilla基金会,而新产品的引擎就是Gecko。

1998年11月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

2000年,美国在线发布了第一款采用Gecko的浏览器 Netscape 6。

但是2001年,微软的新一代王牌操作系统Windows XP携当时最新的IE6强势袭来,Netscape再次陷入险地。

2003,美国在线最终解散了网景公司,但是网景浏览器一直更新到2008年3月1日。之后就意味着网景彻底的被埋葬在历史的深渊中了。

但是击倒了网景的微软并没有高兴多久。 2002年,Dave Hyatt与Blake Ross从Mozilla套装软件中分支出一个实验性的项目:新型的轻量级浏览器,当时被命名为Phoenix(凤凰),随后被改名为Firebird(火鸟),最后正式定名Firefox(火狐)。

2004年11月,火狐浏览器正式发布,开始了Mozilla逆袭微软的征途。 到2012年3月,最新的Firefox 11发布时,火狐浏览器已经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

2008年,当世界互联网还沉浸在火狐的浪潮中时,硅谷传奇公司google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浏览器Google Chrome,该浏览器借鉴了很多Firefox的技术,可以说是开源与Mozilla的亲戚。Google浏览器素有世界最快的雅称,其市场占有率也已经突破20%,直接威胁微软的IE。

在21世界的头十年里被火狐和google联手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微软,玩命的更新自己的浏览器技术,仅仅几年的时间内,IE就从6更新到了10。互联网浏览器的第二次大战似乎已经拉开帷幕了。

时代的印迹:从微软的Table PC到平板电脑再到Surface?

一提起平板电脑几乎全部的同学都会立即想到apple(苹果公司)的iPad。iPad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在iPad之前没有一个平板产品达到如此的高度,所以大家一提起平板就会想起iPad,但是你知道么,平板的概念产品可是来自apple的老对手+伙伴:Microsoft(微软)。

早在2000年,微软就提出一个新的设备的概念,就是Table PC,Table PC的概念是一种介于笔记“本”(不是电脑,是真正的笔记本)和PC之间的产品,希望像使用普通笔记本一样来使用Table PC,能直接手写输入并直接反馈的系统(采用的是对Windows XP深度改良的系统)。这个概念和现在的平板电脑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左图是早期Table PC的一款产品图片。

微软Tablet PC平板电脑

那么,有的人也许就会问了, 为什么苹果成果了而微软失败了?苹果的成功当时是天时地利人和加起来的杰作,而微软的失败也是所谓的逆势而动的结果。

微软的Table PC年代远远早于iPad的年代,当时电阻屏技术都不成熟更何况所谓多点触控了,即使在触摸板上的多点触控也是到Win7时代才支持的。

Table PC时代笔记本尚未普及 ,而这看产品02年登陆中国市场时售价高达2万人民币,而想要大家掏钱买这么一个似驴非马的东西大家是肯定不干的。反观苹果,技术上没有什么障碍,而且大家又经得起这个消费,且使用笔记本电脑很久了也能接受一些变革,所以产品就成功了。

微软是一个很厉害的公司,实力与国内的一些软件商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产品只有创意不行,还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市场需求。而当时的微软,虽然有很好的创意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市场需求也几乎为零,这个时候强行推出Table PC自然是不会成功的。

Surface平板电脑

现在微软终于发布了第二个平板产品,就是采用Win8系统的Surface,虽然很多人不喜欢Surface但是我感觉理念很不错,而且技术储备是足够的,加上上班族等对移动办公的需求(不论你承认不承认,微软office就是行业默认标准)Surface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是绝对不会惨败。不知道盖茨现在是不是有什么感想呢,微软在他手下的时候如日中天,而如今能否续写辉煌呢?

时代的印迹:Word中“那只敏捷的棕毛狐狸跃过了那只懒狗”

从office2003走过来的同学们也许还记得word 2003中隐藏的一个彩蛋:打开word2003,输入“=rand(n)”,其中n=1,2,3……如不输入n,即“=rand()”,则n=默认值3,然后回车,你会发现word输出了一句话叫做“那只敏捷的棕毛狐狸跃过了那只懒狗”并且重复了n次(n就是你输入的数字)

大家都知道软件彩蛋是开发者处于某种目的而留下的一些小功能,大部分书处于某种纪念或者自娱自乐的心理。而这句话“那只敏捷的棕毛狐狸跃过了那只懒狗”实际上就是对古老的打字员的 一种纪念。

为什么说棕毛狐狸和打字员有关系呢?因为这句话本来应该显示的是英文“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但是不知道开发人员或者翻译人员怎么想的,竟然把这个菜单也翻译成中文了……不清楚是不是其他外文版的office也翻译了。

那么brown fox或者lazy dog又和打字员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我们使用的键盘上有26个字母,而且这26个字母并不是按照规律的顺序排列的,那么你能在一瞬间判断键盘的键位对不对么?或者说键盘上写的字母和实际打出来的一样么?要知道在打字机时代键盘的设计和生产可没有现在那么方便。

确定26个字母键位是否正确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全部都按一遍就行了,但是真要你在键盘上按A-Z的顺序把26个字母敲出来估计还是要一点时间的,于是这些打字员结合自己的专长(打字快)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打一句英文,如果句子正确那么键位就正确,否则键盘就有问题。

出于检测键位的要求,这句话要包含26个英文字符,虽然英文单词很多很多但是真要一句话包含26个字符恐怕还不好找,于是不知道哪个哥们就找到了这句逻辑和语法上都没有问题而且特别好记的句子“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那只敏捷的棕毛狐狸跃过了那只懒狗)”。现在你要是看到哪个哥们给人验机的时候还输入这句话来检测键盘,那么这哥们不是老手就是怀旧,呵呵。

题外话,安装一些非主流Linux系统的时候由于键盘类型有时不好确定就需要键盘键位测试,这时一般也是输入这句话来检测的。

时代的印迹:软件授权与Key序列号

软件授权问题一直是困扰N多软件商的大问题,在刚开始软件的发布并不存在Key序列号这类东西,而是是依靠软盘发布的。那时候的软件和我们现在买书一样,去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拿着软件回去往软驱里面一插,进入A盘就能安装了。所以当时的软件据说你可以几个人合买一套的,就是你可以私下的分发这些东西,当然,是违法的,但是在技术层面上没有限制。

随着软件越来越大,貌似通过软盘发布就很困难了,比如windows系统,windows2.0时代还是只有软盘版的,但是windows95如果用软盘的话貌似需要25张左右的软盘才能使用……同时呢也有了序列号这种东东,当时的序列号都比较简单,比如windows 98SE就有一个序列号能激活全部的系统(就是神KEY)而且当时的激活不需要联网验证的,所以盗版很容易的。到windows98时代基本软件都用光盘作为媒介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的u盘开始取代光盘成为时代的主流,只是没有见那个软件商是用u盘发布软件的。个人感觉是因为DVD光盘更便宜而且便于批量制造,而u盘的造价就太高了。在XP时代很多软件采取了所谓的双号验证机制,就是通过一个本机号码(用户名,cd-key)来算出序列号,用这样的方式来限制盗版软件的发展。只不过算法很快就会被破解,于是就有了算号机(注册机)这个东西。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基本上全部的软件都会在网络上发一份,这样反盗版压力就更大了,于是很多软件商推出了在线激活机制,比如adobe 的photoshop,但是毕竟要考虑小部分不联网的电脑啊,所以还必须要使用离线激活这个功能,于是通过离线激活的各种破解补丁就出来了。貌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实际上仔细看看就发现盗版软件貌似很难维持很长时间了。

从破解的速度上来看,以widnows系统为例,XP当时被破解的大家都不知道序列号是什么了,vista发售了当天就出现了完美破解,而win7则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完美破解(只能用OEM激活),据说windows8要封杀OEM激活的(BIOS一机一号)这样会不会我们就没有办法破解win8了?我的某师兄说过只要微软考虑离线用户理论上就可以激活,所以win8也应该能多多少少的破解的,现在的KMS激活方式已经说明破解还是可以的,虽然只能维持90天,总比用不了要好吧。(延伸:Win7纯净版系统下载,含32位64位旗舰版/专业版/家庭高级版

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可以走的路越来越短,而且随着笔记本预装正版系统的普及,正版系统的使用率正在上升,这样盗版系统用户也会逐渐减少……以此类推,估计盗版软件最终也会越来越少吧

时代的印迹:微处理器(CPU)的诞生

所谓微处理器就是微型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从intel第一款4004处理器到8080,到奔腾赛扬,再到现在的酷睿凌动,CPU的发展也就是一个时代的佐证,以现代的眼光来回味几十年的CPU发展史也许有以史为镜的意义吧。

intel的第一款微处理器是4004处理器,集成了2500个晶体管,主频为0.74MHz,性能在当时相当先进,在现在完全可以忽略……不过很快intel就推出了下一代处理器,就是8008,和数字编号一样,8008的运行速度是4004的两倍,当时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就是mark-8,采用大的处理器就是8008。

1974年intel推出了著名的8080处理器,该处理器大概集成了6000个晶体管。

1978年intel推出了8086处理器,集成晶体管2W个,紧接着推出了8088和80286处理器,80286就是大家熟悉的286电脑的核心,紧接着就是386,486等一系列型号的处理器。其中80486的集成晶体管达到了120W个,并且在处理器内设计了数学协处理器,极大的提高了CPU的数学运算能力。

1993年intel开发了其第五代处理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奔腾,与之对应的AMD处理器是K6。奔腾当时坚持主频至上的原则,所以奔腾的主频都是相当高的,奔腾iii是第一款1GHz主频处理器,而奔腾IV是第一款超过2GHz主频的处理器。奔腾的另一个创新是超线程(伪双核)极大的提高了CPU效率,其4200W个晶体管的集成度也是当时前所未有的。

2005年intel推出了新一代处理器,即core(酷睿),其特点是效能至上。core内建核心显卡,智能睿频,智能降频,超线程等技术,再加上最新的22nm工艺,其效能是其他处理器难以比拟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22nm工艺后处理器将如何发展,超过22nm后纳米隧道效应将逐渐明显,晶体管可能会因隧道效应而击穿,所以22nm之后CPU如何发展还有很大的疑问。

此外,平行于奔腾系列的还有赛扬系列处理器,这个CPU是为了矫正当年奔腾的错误而开发的,其主频不高但是能耗很低,是intel实现效能之上的过度产品。

还有一个产品就是凌动系类(atom)这也是一个低性能CPU,但是能耗很低,低的吓人(据说已经做到了不到1W)是为了抗衡ARM处理器咄咄逼人的态势而发展的针对平板的手机的处理器,性能还行。(延伸:龙芯(据说已经有龙芯3B了),不要埋怨龙芯主频不够高,只是设计理念和发展思路不同而已。

时代的印迹:Linus与Linux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的诞生、发展和成长过程始终依赖着五个重要支柱:UNIX 操作系统、MINIX 操作系统、GNU 计划、POSIX 标准和Internet 网络。

1981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这是第一款个人计算机(微机)。

1981-1991年间MS-DOS操作系统一直是微机上操作系统的主宰。

1991年,GNU 计划(开源计划)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工具软件。最受期盼的Gnu C 编译器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开发出免费的GNU 操作系统。即使是MINIX 也开始有了版权,需要购买才能得到源代码。

1991年4月Linus开始酝酿并着手编制自己的操作系统。刚开始,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学习Intel 386 体系结构保护模式运行方式下的编程技术。但后来Linux 的发展却完全改变了他的初衷。

1991年初Linus开始在一台386sx 兼容微机上学习minix 操作系统。通过学习,他逐渐不能满足于minix 系统的现有性能,并开始酝酿开发一个新的免费操作系统。根据Linux 在comp.os.minix 新闻组上发布的消息,可以知道他逐步从学习minix 系统到开发自己的Linux 的过程。

1991年的4月份开始,linus兹几乎花了全部时间研究386-minix系统(hack the kernel),并且尝试着移植GNU 的软件到该系统。

1991年4月13日linus在comp.os.minix 上发布说自己已经成功地将bash 移植到了minix 上。

1991年7月3日,第一个与Linux 有关的消息是在在comp.os.minix 上发布的(当然此时还不存在Linux 这个名称,当时linus的脑子里想的可能是FREAX ,FREAX 的英文含义是怪诞的、怪物、异想天开等)。其中透露了他正在进行Linux 系统的开发,并且在Linux 最初的时候已经想到要实现与POSIX(UNIX 的国际标准)的兼容问题了。

1991年8月25日,在Linus的下一发布的消息中,他向所有minix 用户询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see in minix?”(“你最想在minix 中见到什么?”),在该消息中他首次透露出正在开发一个(免费的)386(486)操作系统,并且说只是兴趣而已,代码不会很大,也不会象GNU 的那 肯·汤普逊和丹尼斯·里奇样专业。开发免费操作系统这个想法从4 月份就开始酝酿了,希望大家反馈一些对于minix 系统中喜欢那些特色不喜欢什么等信息,由于实际的和其它一些原因,新开发的系统刚开始与minix 很象(并且使用了minix 的文件系统),并且已经成功地将bash(1.08 版)和gcc(1.40 版)移植到了新系统上,而且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使用了。Linus申明他开发的操作系统没有使用一行minix 的源代码;而且由于使用了386 的任务切换特性,所以该操作系统不好移植(没有可移植性),并且只能使用AT 硬盘。对于Linux 的移植性问题,Linus当时并没有考虑。但是Linux 几乎可以运行在任何一种硬件体系结构上。

1991年的10月5日,Linus在comp.os.minix 新闻组上发布消息,正式向外宣布Linux 内核系统的诞生(Free minix-like kernel sources for 386-AT)。这段消息可以称为Linux 的诞生宣言,并且一直广为流传。因此10 月5 日对Linux 社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许多后来Linux 的新版本发布时都选择了这个日子。所以RedHat 公司选择这个日子发布它的新系统也不是偶然的。

Linux的以后发展虽然完全超出linus的意料但是始终坚持着开源的规则,所以面对windows系统的强力攻势linux就好像打不死的小强不但没有死反而越来越多了,目前linux大概有300+发行版,版本众多远远超出了其他操作系统的范围,而且软件业很开放,在linux下你可以定制任何东西(只要你有技术),这在windows或者mac下是不可想象的

时代的印迹:Unix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UNIX系统的起源远远早于现在的主流系统windows,说起Unix就要追本溯源,看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刚刚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情况。当时的计算机课没有现在那么强悍,当时是真正的计算机,而且采用的还是批处理……所以呢当时的好几家大公司,比如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局还有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贝尔实验室打算联合开发一个多用途操作系统,名字就是MULTICS,可惜的是目标太多没有完成,所以到1969年贝尔实验室退出了这个项目。

虽然贝尔实验室退出了,但是实验室内一个叫Ken Thompson的人可不愿意了。此公当时给MULTICS写了一个游戏,叫“Space Travel”只可惜在当时半成品的MULTICS上运行起来很慢……所以这哥们为了让自己写的游戏能玩就写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操作系统,当时被同事们嘲笑为Unics(对MULTICS的一种戏称)所幸,此公就把自己写的操作系统命名为UNIX。

1971年UNIX发布了第一个版本,该系统占用12KB内存,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是非常迷你了呢。

1973年UNIX发布第三版的时候,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两人感觉用汇编语言移植是在过于头痛,所以尝试用高级语言来编写UNIX,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写Unix他们整合了BCPL语言成型了B语言,可惜B语言还是不能完成编写UNIX的重任,所以又改写了B语言,这就形成了大名鼎鼎的C语言。用C语言编写的UNIX相当的容易移植,于是C和UNIX很快的主导了全球。

然而到1978年,Unix阵营竟然发生了分裂,分裂成了BSD UNIX和AT&T UNIX两大阵营,各自的主流是4.x BSD和system IV

此后UNIX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之中,比如Bill Joy以BSD为基础创立了Sun Microsystems发展出了Solaris系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版本,比如著名 MAC OS X,freeBSD,OpenBSD等等

此后UNIX更是陷入了windows、Mac os、Linux的交替进攻当中,在今天的PC世界桌面版的UNIX几乎绝迹,只有SUN的Solaris还能算是Unix后裔存在,MAC OS X则早已偏移了UNIX的基础。目前Unix的主要领域和linux类似,但是更偏向于高端行业,所以掌握了Unix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计算机高端技术,不过对我们平时而言是用不到的。

时代的印迹: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历史进程

Windows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发,第一个版本开发自1985年,下面我们回顾下Windows系统的全部历史版本:

Windows1.0 发行于1985年,基于MSDOS2.0,功能很简单却又划时代的意义。Windows1.0需要借助DOS来启动,大部分操作都可以依靠鼠标来完成,允许用户同时运行多个Windows程序并且在各个程序之间切换,这在DOS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Windows1.0虽然简单但是确是Windows系统划时代的起点,是燎原烈火的第一个导火索,所以其意义相当重大。可惜当时Windows1.0售价过高(100美金)所以并没有大规模普及。

Windows2.0发行于1987年,界面与APPLE当时的的GUI非常相似,由此还引起了微软和苹果的一场官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现代计算机领域的第一个山寨产品了。

Windows2.1发行于1988年,是Windows2.0的升级改进版,可惜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广大认可,售价也是100美金。

Windows3.0发行于1990年,微软第二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该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允许DOS程序以窗口模式运行在Windows下,一定程度上支持主题自定义。该系统的发布使微软公司在于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竞争中首次出现均势(以前都是苹果占优)。更为可贵的是微软公司在1991年发布了Windows3.0的多国语言版,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Windows3.1发行于1992年,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是支持声音输入输出,也支持CD播放,所以被称为多媒体的DOS。

Windows3.2发行于1994年,在Windows3.2中支持对声音、视频的播放(有视频了哦),甚至有了屏幕保护程序。此外这也是第一个有中文版的Windows发行版。

Windows95发行于1995年,版本号为widnows 4.0。是微软第三个划时代的作品,Windows95彻底的抛弃了对DOS的依赖,可以直接从硬盘启动Windows而不必经由DOS,并且该系统反客为主的将DOS作为组件装入系统。在硬件上Windows95彻底放弃了对老旧处理器的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硬件的发展。Windows95深度的优化了GUI界面,奠定了Windows系统延续十几年的基本GUI界面。对微软而言这是开创操作系统霸权的重要一步。

Windows98系统发行于1998年,是微软第四个划时代作品。Windows98的最大特色有三个,一是硬件上支持即插即用并在安装时自动检测全部硬件;二是支持internet,微软在web上发展并不太快,但是Windows98直接集成了IE4.0浏览器并且支持N多种上网设备,这直接导致了internet explorer这款浏览器的霸权;第三是解决了16位程序的兼容性问题,当时处在16位与32位的交接地带,win98完美的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广受好评。据称Windows98是微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操作系统,直到现在也没有一款操作系统能再现当年win98的辉煌。

WindowsME发行于2000年,与前辈Windows98相比销量确实很差劲,全无win98强悍的作风,不过WindowsME中引入的系统还原和系统还原日志系统还是非常不错的。由于Windows9x内核的问题WindowsME死机和蓝屏的次数超多,所以市场占有率连1%都不到。

WindowsNT3.1发行于1993年,原定是用于商业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其前身是IBM OS/2和微软的一个合作版本,由于Windows3.1的巨大成功微软修改了原系统接口,于是诞生了WindowsNT3.1,操纵界面与Windows3.1非常相像。

WindowsNT3.5发行于1994年,有人称之为Windows94。WindowsNT3.5支持OpenGL显卡标准,相比于WindowsNT3.1更加适合服务器和商业用户使用,有人形容说WindowsNT3.5的出现使得Windows在服务器上从小猫成长为小虎崽。

WindowsNT3.51发行于1995年,但是NT不在是之前版本的NET缩写二是NewTechnology的缩写,有服务器和个人用户两个版本,可移植性非常高,与前几个WindowsNT的冷淡相比反应相当剧烈。

WindowsNT4.0虽然不能算划时代但是却深深在Windows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就是采用了“我的”命名法,我们熟悉的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等都是从这里开始出现的。该系统不支持16位处理器,也不支持Direct3D,不过这些都在后续版本中得以解决。

Windows sever 2000发行于1999年,是微软第五个划时代的作品,从这个作品开始WindowsNT正是取代Windows9x成为Windows正统,Win2000也就成了第一个以Windows命名的NT系统。Win2000的另一个突破在于支持对称多处理器,并且支持NTFS分区格式,虽然明明为Windows sever 2000实际上有用于个人用户的专业版。不过当时个人用户仍然沉浸在win98的疯狂之中,所以销量并没有98好。

WindowsXP发行于2001年,是微软的第六个划时代作品,虽然影响力不及前辈win98但是也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同宗兄弟,即使在其发布11年后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有20%左右的电脑在运行WindowsXP,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XP的突破是支持双处理器,并且全新设计了GUI,新的GUI叫做月神(Luna),Luna中很多元素甚至是来源于竞争对手,Windows7的最大优势是兼顾了vista的华丽界面和硬件性能,提高了兼容性,依靠大家对vista的反应完善了nt6结构,于是成功的将直系师兄vista拍死在沙滩上成为当今的主流系统。此外一个特点就是win7支持多点触控,方便笔记本使用。虽然win7很成功我个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划时代的版本,因为他的大部分功能都是继承了前辈vista的,自身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

Windows8发行于2012年(发帖时还未正式发布),是微软第八个划时代作品,Windows8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对移动设备的支持,比如支持平板电脑常用的ARM处理器,用开始屏幕替换了开始菜单以增强触屏体验,可以说win8是微软将触手伸向平板领域最强有力的支柱。也许这个系统的体验性不会特别好,但是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此外win8移除了aero等华丽特效表明微软再度回到了效能至上的路线上,这对于我们用户而言应该是一个好事了,毕竟没有多少人整天盯着win7特效看吧。此外win8的一个改进就是连接无线网的速度大大加快,从win7的十几秒到win8的1-2秒,这也算是一个技术飞跃吧

回味一下Windows系统27年的历史,在27年中微软累计发行了至少19个操作系统,竟然有8个具有相当大的划时代意义,可见微软作为世界三大软件公司之一(世界三大软件公司是Microsoft、Adobe和Autodisk,没有苹果google等)其设计理念是相当新颖的,微软并没有在跟随市场而是在主导市场,虽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霸权地位但是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intel CPU有几种?英特尔处理器有那些?

Intel CPU的各种型号简介

个人电脑使用的CPU以Intel品牌为主, PC机CPU发展的历史就等于Intel公司的历史,现在就Intel公司CPU的发展作一介绍。

Intel CPU型号发展: 4004: 1969年 (4bit) 8008: 1972年 (8bit) 8080: 1974年 (8bit) 8085: 1976年 (8bit) 8086: 1978年 (16bit) 8088 .1979年 (CPU内部16bit而外部8bit) 80186: 1980年 (16bit) 80188: 1981年 (16bit) 80286: 1982年 (16bit) 80386: 1985年 (32bit) 80486: 1988年 (32bit) Pentium:1993年 (32×2=64bit) Pentium Pro: 1995年(32×2=64bit) Pentium MMX:1997年 (32×2=64bit) Pentium II: 1997年(32×2=64bit), Pentium II为1998年主力产品。

Deschutes:Pentium II产品后续产品,采用0.25um工艺, 耗电量低, 1998年推出。 Katmai:Katmai Slot 2(K2SP)多媒体扩展格式MMX2产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外频采用100MHz,内频目前有40O/450/500MHz几个版本, L2 Cache 4MB, 1998年推出。

Willamette: P6与P7产品,代号为P68,速度比Pentium II快一倍。 Merced: 786 CPU,简称P7,为Intel/HP两家合作开发,对多媒体指令速度的处理有革命性的改变, 1997年底亮相,于1998-1999年推出。

886系列: 886产品,处理性能比P7高一倍。

1286系列: Intel公司规划2011年的指标产品。

处理器 型号 频率 总线 缓存
P4

       720 3.73GHz 1066 2MB       580 4GHz 800 1MB       570 3.80GHz 800 1MB       560 3.60GHz 800 1MB       550 3.40GHz 800 1MB       540 3.20GHz 800 1MB       530 3GHz      800 1MB       520 2.80GHz 800 1MBCeleron D (赛扬D)       350 3.20GHz 533 256K       345 3.06GHz 533 256K       340 2.93GHz 533 256K       335 2.80GHz 533 256K       330 2.66GHz 533 256K       325 2.53GHz 533 256K       320 2.40GHz 533 256KPentium M       770 2.13GHz 533 2MB       765 2.10GHz 400 2MB       760 2GHz    533 2MB       755 2GHz    400 2MB       750 1.86GHz 533 2MB       745 1.80GHz 400 2MB       740 1.73GHz 533 2MB       735 1.70GHz 400 2MB       730 1.60GHz 533 2MB       725 1.60GHz 400 2MB       715 1.50GHz 400 2MB    LV 758 1.50GHz 400 2MB       738 1.40GHz 400 2MB   ULV 753 1.20GHz 400 2MB       733 1.10GHz 400 2MB       723 1GHz 400 2MB       713 1.10GHz 400 1MBCeleron M       370 1.50GHz 400 1MB       360 1.40GHz 400 1MB       350 1.30GHz 400 1MB       340 1.50GHz 400 512K       330 1.40GHz 400 512K       320 1.30GHz 400 512K   ULV 373 1GHz 400 512K       353 900MHz 400 512KPentium 4M Mobile       558 3.60GHz 533 1MB       552 3.46GHz 533 1MB       538 3.20GHz 533 1MB       532 3.06GHz 533 1MB       518 2.80GHz 533 1MBCeleron D  Mobile       350 3.20GHz 533 256K       345 3.06GHz 533 256K       340 2.93GHz 533 256K       335 2.80GHz 533 256K       330 2.66GHz 533 256K       325 2.53GHz 533 256K       320 2.40GHz 533 256K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史第一讲

今天电脑维修知识库带给大家的第一讲就是一起来了解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了解,让我们达到对笔记本的总体有一个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一些著名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的发展历史。

1982年11月,美国康柏公司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式计算机,重量为28磅,采用4.77MHz的Intel8088处理器,128RAM,320KB软盘驱动器,9英寸黑白显示器。

1985年,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推出了第一台商用笔记本计算机T1000。他是一台使用8086为CPU的笔记本

1986年,IBM退出了第一台公文包大小的膝上型计算机。

1992年,IBM发布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1993年,486SX和486DX笔记本进入市场,之后又486DX2,主频高达50MHZ,之后再有486DX4,最高主频曾高达75MHz。

1994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计算机think pad755CD,开始了光驱在笔记本计算机上的普及历程。

1995年,ThinkPad 701C推出,这是一款只有4磅重的笔记本,采用可伸展的TrackWrite键盘,内置了一个14.4Kbps的MODEM,486DX250Mhz的CPU,8M的RAM,540M硬盘。这是一款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诣的科技工艺品,这款绰号”蝴蝶”的机型,其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对键盘手感的极端重视也成了IBM的一个特点。

1995年,ThinkPad 760问世,首次采用12.1寸SVGA显示屏,一个Pentium 90MHz处理器,它还拥有红外线接口,打开显示屏时键盘会自动向上倾斜一个角度,1.2G硬盘和16M的RAM和一个当时最先进的四倍速CDROM。

1996年,Intel正式开始对笔记本专用CPU的研制,所有75MHz以上的Pentium CPU都采用了Intel的SL技术,它允许CPU在不被使用时关掉CPU时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CPU的某些部分完全关掉,因此这将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另外,Intel还使用了VRT技术,允许75MHz、90MHz、和120MHz的笔记本电脑专用CPU内部以2.9V运行,在外部则以3.3V运行,Intel同时还开始了笔记本CPU的封装技术的应用,当时有标准的陶瓷和TCP两种封装技术,后者的体积更小且更省电。当时的台式电脑CPU都是采用0.8μm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CPU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3μm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VRT技术而降到了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的CPU才真正的与台式机的CPU划清了界限,因为在这之前笔记本都是和台式电脑使用同一种CPU的。由于CPU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笔记本制造商还在主板上自行配置L2缓存,有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或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就没有采用L2缓存,结果性能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是从1996年开始,CD-ROM开始大量装备到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