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的初期胜利》求取 ⇩

目 录(上册)第一编陆海空战概况 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 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爵士将军1

第一章德国征服波兰1939年9月1日至30日3

第二章英法的部署1939年9月3日至11月30日6

第四章挪威战役1940年4月9日至6

日至1940年3月12日9

月10日11

第三节大西洋战役1941年3月至12

第五章德国的西线攻势和法兰西之战1940年5月10日至6月25日14

第二章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

附录Ⅱ:共产国际及其在各国的支部采取的有利于德国的行动1939年8月23

附录I:俄—德的经济交易1939年8月23

第六章不列颠之战1940年8月8日至10月31日24

第七章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26

第三章俄国征服芬兰1939年11月30

第八章解放阿比西尼亚1941年1月至5月30

第九章 巴尔干战役和德军占领克里特岛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5月31日32

第十章德军入侵俄国1941年6月22日至12月5日37

年8月41

第一节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43

第一章波兰 V·M·托因比43

第二节苏联把占领的土地并入版图58

第三节波兰流亡政府61

附录:关于苏管区和德管区之间人口迁移的俄德协定1939年9月28日、11月3日、1940年9月5日 阿诺德·托因比69

年9月3日至1940年5月10日 菲利普·莱恩少校274

第一节时间表75

第二章波罗的海国家 亚历山大·埃尔金75

第二节苏联—波罗的海国家的莫斯科条约1939年9月至10月77

(一)苏联—爱沙尼亚条约78

(二)苏联—拉脱维亚条约80

(三)苏联—立陶宛条约82

第三节苏联政府的意图85

第四节波罗的海国家的德意志人迁返德国89

第五节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92

第三章芬兰 亚历山大·埃尔金102

第一节应邀去克里姆林宫102

第二节谈判109

第三节冬季战争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124

第四节1940年3月12日的和约143

第五节芬兰与莫斯科和约146

第四章1939年秋季希特勒的“和平攻势”…………………阿诺德 托因比158

第三编法国崩溃以前的西欧169

第一章丹麦: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 艾格尼丝·H·希克斯171

第二章挪威: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 艾格尼丝·Н·希克斯183

第一节荷兰的中立的国策202

第三章荷兰: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 汉弗莱·希金斯202

第二节共产党和国家社会党205

第三节希特勒执拗的侵略意图207

第四节从战争爆发至1939年11月12日的惊恐209

第五节海上战争和俄芬战争对荷兰的影响217

第六节1940年1月的惊恐221

第七节1940年4月9日至5月9日226

第八节1940年5月10日的突然袭击229

附录:沙斯少校关于1940年5月9日柏林事件的证词233

第一节比利时中立的背景237

第四章比利时: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 康斯坦斯·霍华德237

年4月243

(一) 武装中立243

(二)第一次“警报”1939年11月249

(三) 第二次“警报”1940年1月253

(四) 盟国要求预防性进驻遭到拒绝257

第三节比利时遭到入侵和十八天的战役259

第一节1939年9月的国内政治形势274

(一) 政府274

(二) 反对派:赖伐尔和通敌的种子279

第二节达拉第政府的外交政策281

第三节头三个月战争中的法国285

第四节法国对俄国入侵芬兰的反应290

第五节达拉第政府的垮台297

第六节雷诺政府的组成301

第五章(下篇) 法国的覆灭 艾尔弗雷德·科班311

第一节法兰西战役311

第二节停战323

第三节英法关系339

第六章意大利:从不交战到介入战争 凯瑟琳·达夫346

第一节意大利在1939年9月的态度346

第二节内政350

(一)政治和军事350

(二) 经济354

第三节介于盟国和德国之间的意大利358

第四节同欧洲各中立国的关系366

(一) 西班牙367

(二) 巴尔干诸国368

第五节意大利、苏联和东欧372

第六节1939—1940年之交377

第七节对封锁的反应以及同各交战国的经济关系386

第八节 墨索里尼使意大利承担了介入战争的义务1940年3月至4月389

第九节介入战争:事态的演变使步伐加快1940年4月至6月395

第四编英国和英联邦 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413

第一章联合王国的国内战线 阿诺德·托因比415

第一节绪言415

第二节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英国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417

第三节雷声大雨点小的“假战争”429

第四节1940年4月9日至6月25日之间英国人看法的彻底变化438

第五节1940年6月25日至1941年12月7日期间英国人的坚韧不拔459

第二章英国的经济背景 帕特里夏·哈维468

第一节从战争爆发至1940年5月468

(一)为战争作准备468

(二)海外供应的物资471

(三)人力问题475

(四)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477

(五) 盟国间的合作481

第二节从法国沦陷到袭击珍珠港483

(一) 改变对战争的态度483

(二) 美国改变向海外供应物资的政策对英国的影响485

(三)运输情况日益严重487

(四) 新的劳动力政策490

(五) 加强对民用品的管理492

第三节结束语497

第三章英联邦 杰弗里·考克斯499

第一节英联邦成员国各自作出决定499

第二节军事方面的努力504

第三节经济方面的发展510

第四节法国沦陷对军事、经济和政治的影响512

第五节战争头两年内英联邦的反应518

年6月 伊丽莎白·威斯克曼527

第一章德国以外交手段迫使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参加轴心国集团,以及随之而来的领土易手1939年8月至1941年3月529

第二章意大利进攻希腊导致南斯拉夫革命和轴心国占领希南、两国559

第一节意大利进攻希腊559

第二节南斯拉夫与轴心国568

第三节瓜分南斯拉夫595

第四节战败和占领希腊604

目 录(下册)第六编德国和苏联的破裂609

第一章德苏关系的恶化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611

第一节是无法抑制的冲突吗?611

第二节俄—德的政治关系1939年8月23日至1940年9月1日623

第三节俄—德的政治关系1940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2日637

日至1941年6月22日676

日至1941年6月22日689

日至12月31日693

附录I: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援助1941年6月至12月709

附录Ⅱ:苏联与英美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系1941年6月至12月720

第七编 美国和欧洲战争1 93 9年9月至1941年1 2月 康斯坦斯·霍华德729

第一章法国沦陷前731

第一节友好的中立731

(一)美国宣布中立731

(二)修订中立法735

(三)做一个中立国的麻烦739

第二节和平倡议与战后计划746

(一)对1939年10月间德国和平倡议的反应747

(二)战后计划748

(三)韦尔斯赴欧洲的使命751

(一)苏联754

第三节同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关系754

(二)日本759

(三)意大利764

(一)国会对防务议案的态度767

第四节国防和对盟国的援助767

(二)对盟国的援助773

第二章从法国沦陷到罗斯福重新当选781

第一节战备计划:重整国家军备783

(一)武装部队783

(二)工业动员786

(三)人力:征兵制法案792

第二节 门罗主义和西半球防务概念797

(一)对西半球的威胁797

(二)欧洲国家在西半球的领土和“不转让主义”801

(三)哈瓦那决议和相互保证的声明805

(四)重整军备和经济防务808

第三节“除参战外”对英国的援助811

第四节选举中的对外政策问题819

(一)共和党819

(二)民主党822

(三)竞选运动823

第一节甘冒战争风险去援助英国826

第三章非交战状态的后期826

(一)租借计划828

(二)英美参谋工作会议835

(一)生产问题838

第二节 民主国家的兵工厂838

(二)胜利计划844

848

第四节大西洋会议856

第五节和日本的关系864

第八编 日本 F·C·琼斯877

年9月至1940年7月879

第一节对德苏协定的反应和对欧洲战事爆发的反应879

第二节汪精卫政权在南京建立892

第三节流产的格鲁—野村会谈906

第四节英日关系1939年9月至1940年7月916

第二章 日本不由自主地陷入轴心国阵营1940年6月至9月938

第一节 日本、德国和南洋938

第二编瓜分东北欧1 9 39年9月至1940

第五编征服东南欧1 940年6月至1941

第二节 日苏关系1939年9月至1940年7月947

第三节第二次近卫内阁1940年7月952

第四节1940年9月27日的三国公约954

第一节 日本同苏联的关系1940年9月至1941年7月963

第三章 日本——有条件的轴心国伙伴1940年9月至1941年12月963

第二节 日本向南进军988

(一)印度支那和暹罗988

(二)威胁新加坡1003

年5月至1941年6月1019

第三节美日会谈1027

(一)准备阶段1940年11月至1941年7月1027

(二)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南部1046

(三)拟议中的近卫—罗斯福会谈1054

第四节东条内阁和日本决定开战1077

索引1127

第一章日本“不卷入”欧洲战事1939

第五章(上篇) 法国的政治背景1939

(三)日本对荷属东印度施加压力1940

第二节 比利时的政策1939年9月至1940

1983《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英)托因比(A.Toynbee),(英)托因比(V.M.T 1983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十月的胜利(1977 PDF版)
十月的胜利
1977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下册)(1983年12月第1版 PDF版)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下册)
1983年12月第1版
光辉的胜利( PDF版)
光辉的胜利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办公室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下(1983 PDF版)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下
1983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下(1983 PDF版)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下
1983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民的胜利(1956 PDF版)
人民的胜利
1956 工人出版社
和平的胜利(1953 PDF版)
和平的胜利
1953 时代出版社
胜利的战斗(1962 PDF版)
胜利的战斗
1962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远东的胜利(1979 PDF版)
远东的胜利
1979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3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1995 PDF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3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1995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上(1983 PDF版)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上
1983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最后的胜利(1938 PDF版)
最后的胜利
1938 上海杂志公司
胜利的微笑(1932 PDF版)
胜利的微笑
1932 光华书局
中国胜利的奥秘(1946 PDF版)
中国胜利的奥秘
1946 中华福音电台全国总会
从胜利到胜利(1951 PDF版)
从胜利到胜利
1951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