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利改税概说》求取 ⇩

目录前言第一章 第二步利改税的必要性1

一、什么是第二步利改税?它同第一步利改税有什么重大区别?第二步利改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

二、1983年试行的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取得哪些效果?4

三、1983年试行的第一步利改税改革,有哪些不足?8

四、1983年试行第一步利改税时曾设想,第二步利改税要在价格体系趋于合理的基础上实行,现在价格体系尚待改革,为什么却要提前实行,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哪里?9

五、推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哪里?11

六、怎样正确认识第二步利改税与承包之间的关系?13

七、进行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税种、多环节的税制调节新体系?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5

八、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后,对国营企业收入分配调节的税制结构如何?它在现行整个税制新体系的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17

九、实行第二步利改税,把税利两种交纳形式并存,逐步地完全改为征税,由企业自负盈亏,这是否会改变国营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19

第二章 第二步利改税的基本内容和政策精神22

一、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在税制上有些什么重大改进?22

二、在第二步利改税中,划定国营小型企业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进一步放宽政策?24

三、第二步利改税主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国营企业的财权?27

四、实行第二步利改税为什么要确定企业的1983年合理留利?怎样确定和怎样保证企业的这种留利?30

五、什么是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中所说的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怎样处理它们的分配关系?32

六、第二步利改税办法对国营企业归还技措性借款和基建改扩建项目借款的资金来源,是怎样规定的?33

七、在试行第二步利改税前,已经实行利润递增包干等办法的企业,应当如何处理?35

八、什么是“试行办法”所说的“核定的基期利润”?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后,遇有价格、 税率调整,是否可以调整原核定的基期利润和调节税税率?36

九、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为什么要以税收条例草案的形式先试行?37

十、第二步利改税的各项改革,何时开始执行?在什么范围内执行?38

第三章 按流转额调节的征税40

一、什么是产品税?在第二步利改税中单独设置这个税种的重要意义在哪里?40

二、产品税的征税范围是如何规定的?谁担负纳税义务?42

三、产品税的税目是如何设置的?同原工商税比较有何不同?42

四、产品税税率是根据什么原则设计的?同原工商税比较有哪些大的调整?44

五、产品税的纳税环节和计税依据是怎样确定的?怎样计算应纳税额?46

六、主要有哪些特殊情况可以减征、免征产品税?应当怎样掌握?49

七、什么是增值税?它有什么特点?设置这种税的必要性和好处在哪里?54

八、确定列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原则是什么?现在有哪些产品要征增值税?56

九、增值税税率是怎样设计的?56

十、计算增值税的扣除额采用什么方法?具体要扣除哪些项目?57

十一、增值税有哪几种征收方法?59

十二、增值税的减税、免税和出口退税是如何规定的?60

十三、什么是盐税?它有什么作用?61

十四、盐税的征收范围是什么?谁担负纳税义务?62

十五、对盐税采取怎样的征税原则?63

十六、盐税的单位税额是怎样确定的?如何计算应纳税额?64

十七、盐税的减征、免征主要有哪些情况?65

十八、什么是营业税?为什么要单独设置这个税种?66

十九、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和纳税人是怎样规定的?67

二十、营业税的税目、税率是怎样设计的?68

二十一、营业税的计算征收方法如何?71

二十二、主要有哪些情况可以减征、免征营业税?72

二十三、什么是关税?它的特点和主要作用是什么?75

二十四、海关进出口税则制定的原则是什么?税则的结构如何?76

二十五、关税对进出口货物的项目及税率是如何规定的?77

二十六、关税的完税价格是如何规定的?78

二十七、关税的减免是如何确定的?79

二十八、什么是城市维护建设税?设置这种税的目的何在?79

二十九、对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收制度有何设想?80

一、什么是资源税,它的特点是什么?开征资源税的目的在哪里?82

第四章 按资源、行为、财产调节的征税82

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和纳税人是如何规定的?83

三、资源税税率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具体税率是如何规定的?为什么要这样规定?84

四、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是如何计算的?85

五、对资源税采取什么征收方法?在什么地点交纳?87

六、减免资源税主要有哪些情况?88

七、什么是烧油特别税?征收这种税有什么作用?89

八、烧油特别税征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何?90

九、什么是屠宰税?它是怎样征收的?91

十、什么是土地使用税?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税种?对这个税种的征收制度有何设想?92

十一、什么是房产税?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税种?对这个税种的征收制度有何设想?94

十二、什么是车船使用税?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税种?对这个税种的征收制度有何设想?95

一、什么是国营企业所得税?它有什么特点?能起什么作用?97

第五章 按利润所得及收益调节的征税97

二、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是什么?98

三、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如何确定的?99

四、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有几种?怎样采用?为什么要这样规定?101

五、新定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八级超额累进税率是怎样规定的?同老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有何不同?102

六、什么是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在计算该项应纳税所得额时,哪些项目的开支允许扣除?哪些支出不得计入成本、费用、营业外支出?104

七、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怎样计算的?106

八、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是如何计算的?108

九、国营企业所得税采取什么征收方法?纳税地点如何确定?109

十、在哪些情况下,国营企业所得税可以减免?111

十一、减免国营企业所得税应掌握哪些原则?112

十二、什么是国营企业调节税,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置这种税?113

十四、国营企业调节税税率是如何规定的?114

十三、国营企业调节税的征收范围和纳税人是如何规定的?114

十五、国营企业调节税的应纳税额如何计算?怎样征收?118

十六、减免国营企业调节税主要有哪些情况?118

十七、什么是农业税?征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何?120

十八、什么是牧业税?有何特点?怎样征收?123

第六章 按企业留利使用调节的征税124

一、什么是建筑税?它有什么作用?124

二、建筑税的征收范围和纳税人是如何规定的?125

三、建筑税的征税依据和税率是如何规定的?126

四、缴纳建筑税的资金来源是什么?缴纳的方法如何?126

五、有哪些情况可以免征建筑税?127

七、国营企业奖金税的征税范围是什么?129

六、什么是国营企业奖金税?开征这种税有什么重要意义?129

八、国营企业奖金税的纳税人是怎样规定的?130

九、国营企业奖金税的税率是怎样规定的?131

十、国营企业应纳奖金税额是怎样计算的?132

十一、对哪些情况可以免征国营企业奖金税?133

十二、为什么要征集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的办法如何?134

十三、各地可否加征地方能源交通建设基金?136

第七章 财务处理和财政、税务监督137

一、企业留用的利润怎样分配使用?怎样转作企业的各项基金?企业主管部门是否可以集中一部分企业留利?137

二、国营企业缴纳各种税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应在企业财务的哪些项目内列支?138

三、什么是承包费和使用费、租赁费?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要向国家缴纳这些费?140

四、实行第二步利改税,调高了某些产品的税率,是否会引起物价波动?142

五、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后,怎样加强财政监督?142

六、什么是税务违章处理?有哪些税务违章问题?各应如何处理?143

1985《第二步利改税概说》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诚尧著 198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探索(1987 PDF版)
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探索
1987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利改税简论(1983年10月第1版 PDF版)
利改税简论
1983年10月第1版
最新改正税法による税金便利帖(1977.11 PDF版)
最新改正税法による税金便利帖
1977.11 白馬
水利概说(1956.9 PDF版)
水利概说
1956.9 水利出版社
利改税资料汇编(1983 PDF版)
利改税资料汇编
1983
国营企业利改税第二步改革问题解答( PDF版)
国营企业利改税第二步改革问题解答
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讲义(1984 PDF版)
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讲义
1984
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百题解答(1984 PDF版)
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百题解答
1984
外国税額控除[四訂版](1982 PDF版)
外国税額控除[四訂版]
1982 同文館
法律学全集33-Ⅱ 信託法[増補版](1979 PDF版)
法律学全集33-Ⅱ 信託法[増補版]
1979 有斐閣
产品税概说(1987 PDF版)
产品税概说
1987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专利法概说(1984 PDF版)
专利法概说
1984 华北人才开发公司;河北大学科研处
利改税简论(1983 PDF版)
利改税简论
1983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国营企业利改税(1986 PDF版)
国营企业利改税
198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国营企业利改税文件汇编(1983 PDF版)
国营企业利改税文件汇编
1983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