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求取 ⇩

第一章 概论1

1.1 抽样调查的意义与作用1

1.1.1 什么是抽样调查1

1.1.2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1

1.1.3 抽样调查的作用3

1.2 抽样调查的发展简史6

1.2.1 国际抽样调查发展简介6

1.2.2 我国抽样调查的发展11

1.3 抽样调查的主要应用12

思考题与习题14

第二章 基本概念16

2.1 总体与样本16

2.1.1 总体的概念16

2.1.2 抽样单元与抽样框16

2.1.3 总体指标18

2.1.4 样本的概念20

2.1.5 固定总体模型与超总体模型21

2.2 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21

2.2.1 简单随机抽样22

2.2.2 分层抽样22

2.2.3 整群抽样23

2.2.4 二阶与多阶抽样23

2.2.5 系统抽样24

2.2.6 不等概率抽样24

2.3 误差与精度的表示方法25

2.3.1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来源25

2.3.2 均方误差、方差与偏倚27

2.3.3 误差限与置信度28

2.3.4 精度与费用30

思考题与习题31

第三章 简单的随机抽样32

3.1 概述32

3.1.1 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32

3.1.2 简单随机抽样的实施方法33

3.1.3 简单随机抽样在抽样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37

3.2 总体均值与总量的简单估计38

3.2.1 简单估计及其无偏性38

3.2.2 估计量的方差41

3.2.3 估计量的方差估计44

3.3 总体比例(成数)的简单估计48

3.3.1 对总体的描述48

3.3.2 估计量及其性质49

3.4 样本量的确定51

3.4.1 确定样本量的原则与主要考虑因素51

3.4.2 估计总体均值或总量时样本量的确定方法52

3.4.3 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方法54

3.4.4 逆抽样方法56

3.5 方回简单随机抽样58

3.5.1 估计量及其性质58

3.5.2 设计效应与样本量的确定61

3.6 子总体的估计63

3.6.1 问题的提出63

3.6.2 子总体均值的估计63

3.6.3 子总体总量的估计64

习题67

第四章 分层随机抽样71

4.1 概述71

4.1.1 什么是分层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71

4.1.2 分层抽样的特点和适用场合72

4.1.3 记号73

4.2 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74

4.2.1 对总体均值或总量的估计74

4.2.2 对总体比例的估计77

4.3 各层样本量的分配79

4.3.1 样本量分配对精度的影响79

4.3.2 比例分配80

4.3.3 最优分配82

4.3.4 某些层需要超过100%抽样时的修正86

4.4 样本总量的确定88

4.4.1 影响样本总量的因素88

4.4.2 估计总体均值情形89

4.4.3 估计总体总量情形92

4.4.4 估计总体比例情形93

4.4.5 给定总费用时样本量的确定方法94

4.5 分层随机抽样效果分析95

4.5.1 分层随机抽样与简单随要抽样的比较95

4.5.2 最优分配在精度上的改进97

4.5.3 估计总体比例时分层和最优分配精度上的得益98

4.5.4 从分层样本估计分层抽样的效果99

4.5.5 分层标志的选择及最优分层102

4.5.6 层数的确定105

4.6 若干进一步问题105

4.6.1 偏离最优分配时对方差的影响105

4.6.2 多指标情形样本量的分配107

4.6.3 层权误差对估计量的影响109

4.6.4 事后分层111

习题115

5.1 概述120

5.1.1 问题的提出120

第五章 比估计与回归估计120

5.1.2 比估计与回归估计的作用与使用条件121

5.2 比估计122

5.2.1 定义及基本性质122

5.2.2 方差估计及置信限127

5.2.3 比估计与简单估计的比较133

5.2.4 乘积估计133

5.3 回归估计134

5.3.1 定义134

5.3.2 β为设定常数情形135

5.3.3 β为样本回归系数情形136

5.4 分层比估计与分层回归估计139

5.4.1 分别比估计与联合比估计139

5.4.2 分别回归估计与联合回归估计141

5.4.3 各种估计量的比较与选择144

5.5 比估计与回归估计及其方差估计的偏倚149

5.5.1 有关简单随机样本中心矩阶的基本结果149

5.5.2 比估计及其方差估计的偏倚150

5.5.3 比估计偏倚的消除或减少办法151

5.5.4 回归估计及其方差估计的偏倚155

习题156

第六章 二重抽样162

6.1 概述162

6.1.1 什么是二重抽样162

6.1.2 二重抽样的作用162

6.1.3 二步抽样估计量均值与方差的一般公式164

6.2 为分层的二重抽样164

6.2.1 二重分层抽样的样本抽选方法164

6.2.2 二重分层抽样的估计方法165

6.3.1 二重抽样的比估计及其性质168

6.3 为比估计与回归估计的二重抽样168

6.3.2 二重抽样的回归估计及其性质170

6.4 二重抽样样本量的最优分配171

6.4.1 二重分层抽样样本量的最优分配172

6.4.2 二重比估计与回归估计时样本量的最优分配173

6.5 连续抽样中的样本轮换及其估计174

6.5.1 样本轮换的必要性174

6.5.2 样本拼配与二重回归估计的应用175

习题178

第七章 不等概率抽样182

7.1 概述182

7.1.1 不等概率抽样的必要性及优点182

7.1.2 不等概率抽样的主要分类184

7.2.1 多项抽样与PPS抽样185

7.2 放回不等概率抽样185

7.2.2 多项抽样的实施方法186

7.2.3 汉森--赫维茨估计量及其性质187

7.2.4 数值例--职工人数调查190

7.3 不放回不等概率抽样193

7.3.1 包含概率与πPS抽样193

7.3.2 霍维茨一汤普森估计量及其性质195

7.3.3 n=2的严格πPS抽样196

7.3.4 n>2的严格πPS抽样200

7.3.5 n>2的两种非严格πPS抽样201

习题204

第八章 整群抽样208

8.1 概述208

8.1.1 什么是整群抽样208

8.1.2 整群抽样的特点及适用场合209

8.2.1 记号210

8.2 群大小相等情形,对群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时的估计量及其方差210

8.2.2 估计量及其性质211

8.2.3 群内相关系数设计效应214

8.2.4 整群抽样效率分析及群的划分原则218

8.3 估计总体比例的整群抽样223

8.3.1 问题的提出223

8.3.2 群大小相等情形224

8.3.3 群大小不等情形225

8.4 群大小不相等的一般情形229

8.4.1 记号229

8.4.2 按简单随机抽样抽群230

8.4.3 按与群大小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抽群233

习题236

9.1.1 多阶抽样的定义及与其他抽样的关系241

9.1 概述241

第九章 二阶及多阶抽样241

9.1.2 多阶抽样的特点和作用242

9.2 初级单元大小相等时的二阶抽样243

9.2.1 记号243

9.2.2 总体均值?的估计量及其性质244

9.2.3 关于总体比例的估计248

9.2.4 最优样本量m与n的确定250

9.3 初极单元大小不等时的二阶抽样(Ⅰ)--对初级单元进行多项抽样情形253

9.3.1 一般说明及记号253

9.3.2 总体总和Y的估计254

9.3.3 估计量是自加权的条件及对初级单元的PPS抽样255

9.4 初级单元大小不等时的二阶抽样(Ⅱ)--对初级单元进行不放回抽样情形259

9.4.1 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初级单元259

9.4.2 用不放回不等概率抽取初级单元261

9.5.1 各极单元大小相等时的三阶抽样263

9.5 三阶及多阶抽样263

9.5.2 各级单元大小不等时的多阶抽样265

习题267

第十章 系统抽样271

10.1 概述271

10.1.1 系统抽样的定义及实施方法271

10.1.2 系统抽样的特点及局限性273

10.2 等概率系统抽样--等距抽样274

10.2.1 估计量及其性质274

10.2.2 估计量方差的不同表示形式278

10.2.3 估计量的方差与总体单元排列顺序的关系282

10.3 线性趋势总体抽样方法的改进286

10.3.1 中心位置样本与首尾校正法286

10.3.2 对称系统抽样288

10.4.1 方差估计的形式290

10.4 等概率系统抽样的方差估计290

10.4.2 各种估计量的比较及适用场合292

10.5 不等概率系统抽样293

10.5.1 πPS系统抽样及其实施方法293

10.5.2 估计量及其方差与方差估计295

习题296

第十一章 非抽样误差301

11.1 非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与分类301

11.2 抽样框误差303

11.2.1 抽样框误差及其影响303

11.2.2 丢失总体单元引起的抽样框误差304

11.3 无回答误差308

11.3.1 无回答的不同类型及产生原因308

11.3.2 无回答的影响309

11.3.3 降低无回答的措施与方法312

11.3.4 对无回答的调整315

11.4 敏感性问题调查与随机化回答技术319

11.4.1 敏感性问题调查319

11.4.2 沃纳随机化回答模型320

11.4.3 西蒙斯随机化回答模型322

11.4.4 采用随机化回答技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323

11.5 计量误差324

11.5.1 设计引起的误差324

11.5.2 由调查员引起的误差及降低的措施326

11.5.3 由被调查者引起的误差及其预防与调整326

习题327

第十二章 复杂样本的方差估计330

12.1 随机组方法330

12.1.1 独立的随机组情形331

12.1.2 非独立的随机组情形333

12.2 平衡半样本方法336

12.2.1 基本方法336

12.2.2 用于多阶抽样341

12.2.3 用于非线性估计342

12.2.4 数值例子343

12.3 刀切法346

12.3.1 刀切法简介346

12.3.2 有限总体的刀切法估计347

12.3.3 自助法方差估计350

12.3.4 数值例子351

12.4 泰勒级数法353

12.5 各种方法的比较356

主要参考书目358

1998《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士雍等编著 1998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统计资料  1990(1991 PDF版)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统计资料 1990
1991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抽样调查基本原理和方法(1987 PDF版)
抽样调查基本原理和方法
1987
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1994 PDF版)
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抽样调查  理论、方法与实践(1996 PDF版)
抽样调查 理论、方法与实践
199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抽样调查技术(1995 PDF版)
抽样调查技术
1995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抽样调查原理(1984 PDF版)
抽样调查原理
1984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抽样调查原理与方法(1992 PDF版)
抽样调查原理与方法
1992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  全国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1995 PDF版)
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 全国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1995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全国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1995 PDF版)
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全国抽样调查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1995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抽样调查(1985 PDF版)
抽样调查
1985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抽样调查与推断(1996 PDF版)
抽样调查与推断
199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抽样调查设计原理(1997 PDF版)
抽样调查设计原理
199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抽样调查理论基础(1984 PDF版)
抽样调查理论基础
198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抽样调查法(1982 PDF版)
抽样调查法
1982 北京:工商出版社
计量抽样检查方法(1989 PDF版)
计量抽样检查方法
1989 北京:宇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