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志》求取 ⇩

概述3

大事记11

第一编建置59

第一章 建置沿革59

第一节 沿革59

第二节 境域变迁60

第二章 行政区划62

第一节 建县前后行政区划6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行政区划66

第三章 城镇71

第一节 民国时期县城72

第二节 沙雅镇72

第一节 古勒巴格乡73

第二节 托依堡勒迪乡73

第四章 乡简况73

第三节 红旗乡74

第四节 英买里乡75

第五节 海楼乡75

第六节 努尔巴格乡76

第七节 塔里木乡76

第五章 县直农牧场简况76

第一节 一牧场76

第二节 二牧场77

第三节 种畜场77

第四节 良种场77

第二编自然地理81

第一章 地质地貌81

第一节 地质81

第二节 地貌84

第一节 气象要素及其特征86

第二章 气候86

第二节 四季特征90

第三章 水文90

第一节 河流91

第二节 湖泊94

第三节 地下水95

第四章 土壤 植被96

第一节 土壤96

第二节 植被99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100

第一节 野生动物100

第二节 野生植物101

第六章 自然灾害104

第一节 水灾104

第二节 旱灾105

第三节 风灾106

第四节 雨害107

第五节 尘雨107

第六节 冰雹108

第三编人口113

第一章 人口发展和分布113

第一节 人口发展113

第二节 人口分布115

第二章 人口构成117

第一节 民族构成117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118

第三节 婚姻家庭构成119

第四节 文化构成120

第五节 职业构成121

第三节 节制生育122

第二节 宣传教育122

第三章 计划生育122

第一节 机构122

第四节 奖惩124

第四编农业130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130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时农村形势130

第二节 减租反霸及土地改革131

第三节 互助合作133

第四节 人民公社134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35

第二章 种植业135

第一节 机构136

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分布136

第三节 作物收获量137

第四节 棉花140

第五节 种植技艺142

第六节 土壤改良143

第七节 农肥144

第八节 植物保护145

第三章 林业147

第一节 天然林148

第二节 人工林149

第三节 经营管理151

第四节 植树造林154

第五节 林业区划156

第四章 牧业157

第一节 机构157

第二节 牧场及牧业区划158

第三节 草场及使用管理158

第四节 牲畜品种及发展162

第五节 品种改良169

第六节 疫病与防治170

第七节 饲养管理及效益172

第五章 园艺176

第一节 果类176

第二节 杏180

第三节 瓜类181

第四节 贮藏与加工182

第五节 蔬菜183

第六节 花卉185

第七节 病虫害186

第六章 副业187

第一节 家禽187

第二节 养蚕188

第三节 养蜂189

第四节 渔猎190

第七章 农机192

第一节 农机具193

第二节 农机动力196

第三节 农机作业水平与效益197

第四节 维修制造198

第五节 农机油料供应199

第六节 农机监理199

第八章 水利200

第一节 水资源201

第二节 灌区207

第三节 水利建设210

第四节 水利管理221

第五节 渭干河灌区农业灌排及环保工程项目223

第一节 产业结构226

第九章 农业结构与效益226

第二节 产出效益229

第五编工业 乡镇企业233

第一章 工业233

第一节 经营体制234

第二节 工业门类238

第三节 管理体制247

第二章 手工业247

第一节 手工业发展概况247

第二节 主要手工业产品249

第三章 乡镇企业251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概况251

第二节 行业与产品251

第三节 乡镇企业经营管理253

第一节 驿站古道257

第六编交通邮电257

第一章 交通257

第二节 畜力运输258

第三节 公路258

第四节 运输264

第五节 交通管理267

第二章 邮电268

第一节 邮政269

第二节 电信274

第七编财税金融281

第一章 赋税281

第一节 税务机构281

第二节 清朝和民国赋税281

第三节 税制改革283

第四节 征收管理284

第五节 工商税收285

第六节 征集基金286

第二章 财政287

第一节 财政收入287

第二节 财政支出287

第三节 国债发放290

第三章 金融291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职工队伍291

第二节 货币与流通294

第三节 各项存款298

第四节 信贷301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304

第六节 保险306

第七节 会计核算及核帐结算306

第八节 现金出纳307

第九节 代理业务308

第十节 农村信用业务308

第八编商贸314

第一章 集市贸易314

第一节 巴扎的设置及变更314

第二节 集市商品交易情况315

第二章 私营商业316

第一节 私营商业发展变化316

第二节 私营商业购销317

第三章 集体商业317

第一节 合作商店317

第二节 知青商店318

第三节 其他集体商业319

第四章 供销联社319

第一节 机构沿革319

第二节 各专业公司321

第五章 国营商业326

第一节 机构沿革326

第二节 各专业公司327

第六章 粮油340

第一节 粮油市场341

第二节 粮油购销342

第三节 储运346

第四节 粮油加工349

第七章 对外贸易349

第一节 机构沿革349

第二节 收购加工350

第三节 外贸商品350

第九编经济管理357

第一章 计划357

第一节 计划制定357

第二节 计划执行359

第二章 统计363

第一节 机构沿革363

第二节 统计监督364

第三章 物价365

第一节 沿革365

第二节 物价管理366

第三节 价格变动367

第四章 计量375

第一节 计量演变与管理375

第二节 计量标准化377

第五章 工商行政378

第一节 机构沿革378

第二节 工商管理378

第三节 企业登记380

第五节 商标管理381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381

第六节 商品管理382

第六章 审计383

第十编城乡建设389

第一章 城镇建设389

第一节 机构沿革389

第二节 城镇规划及实施389

第三节 建筑业397

第四节 设计施工与技术监督398

第二章 乡村建设399

第一节 乡镇建设399

第二节 乡村五好建设400

第三节 民居402

第三节 私房管理404

第二节 公房管理404

第一节 规划管理404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404

第四节 土地管理405

第五节 环境监测与保护408

第十一编党派群团412

第一章 国民党沙雅县党部412

第一节 机构412

第二节 党员活动412

第二章 共产党沙雅县地方组织412

第一节 机构412

第二节 党员活动416

第三节 党务工作及党代会418

第四节 宣传教育423

第五节 统战工作424

第七节 纪律检查425

第六节 党校工作425

第三章 群众团体4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团组织42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群众组织428

第十二编政权政协437

第一章 权力机关437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3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38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441

第四节 选举444

第二章 政府445

第一节 清代政权和民国政权445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447

第三节 政务辑要453

第四节 行政监察454

第三章 人民政协455

第一节 县政协机构455

第二节 历届政协会议455

第三节 政协工作457

第十三编民政461

第一章 优抚工作461

第一节 抚恤补助461

第二节 复员转业军人安置461

第三节 拥军优属463

第二章 社会救济464

第一节 受灾救济464

第二节 贫困救济465

第三章 扶贫工作466

第一节 残疾人安置467

第二节 孤寡老人供养467

第四章 社会保障467

第三节 收容遣返468

第四节 精神病患者收养469

第五节 孤儿弃婴收养469

第六节 殡葬470

第五章 婚姻登记管理470

第一节 婚姻状况470

第二节 婚姻登记471

第十四编政法475

第一章 公安475

第一节 清末稽查475

第二节 民国公安局和警察局475

第三节 人民公安机构477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477

第六节 治安管理478

第五节 刑事侦捕478

第七节 户籍管理482

第八节 消防灭火483

第二章 人民检察484

第一节 检察机构484

第二节 刑事检察484

第三节 经济检察485

第四节 法纪检察485

第五节 监所检察485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486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486

第三章 法院486

第一节 清末审判制度48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审判制度487

第三节 人民法院487

第四节 审判工作488

第一节 机构492

第二节 律师事务492

第四章 司法492

第三节 公证业务493

第四节 人民调解493

第五节 法制教育493

第五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塔里木劳改农场494

第十五编劳动 人事501

第一章 人事501

第一节 干部状况501

第二节 干部管理501

第一节 用工制度505

第二节 劳动就业505

第二章 工人505

第三节 职业培训506

第三章 工资507

第一节 工资制度507

第二节 调资升级508

第四章 劳保福利510

第一节 劳动保护510

第二节 离退休待遇510

第三节 职工福利511

第十六编军事515

第一章 驻军515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驻军515

第二节 沙雅县人民武装部516

第三节 驻县武装警察和人民解放军517

第一节 募兵518

第二节 征兵518

第二章 兵役518

第三节 志愿兵役519

第四节 义务兵役519

第五节 预备役519

第三章 民兵521

第一节 组织521

第二节 军事训练524

第三节 民兵装备525

第四章 人民防空525

第一节 人防机构525

第二节 人防工程525

第五章 兵事526

第一章 旧式学校531

第一节 学堂531

第十七编 教育531

第二节 宗教学校532

第三节 会立学校和县立国民学校533

第二章 普通教育535

第一节 幼儿教育535

第二节 小学教育536

第三节 中学教育538

第三章 成人教育544

第一节 农民成人教育544

第二节 职工成人教育545

第四章 教职员队伍547

第一节 教师来源547

第二节 教师工资待遇548

第三节 教师素质建设548

第五章 教育管理550

第一节 教育机构550

第三节 经费551

第二节 招生551

第十八编科技557

第一章 机构557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557

第二节 科技研究与推广机构558

第三节 科技群团组织机构559

第二章 科技队伍560

第一节 数量和来源560

第二节 分布与流动562

第三章 科技成果562

第四章 科技活动565

第一节 科学考察565

第二节 科普宣传566

第三节 科技培训566

第一节 《沙雅科技》567

第四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567

第五章 科技刊物567

第二节 专业简报568

第十九编医药卫生571

第一章 机构队伍571

第一节 行政机构571

第二节 医疗机构571

第三节 医药供应机构572

第四节 医疗队伍573

第二章 医疗573

第一节 医疗制度573

第二节 医疗设施575

第三节 医疗技术576

第四节 医疗网点576

第一节 计划免疫577

第三章 防疫577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578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580

第四章 公共卫生581

第一节 食品卫生581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582

第五章 妇幼保健582

第一节 妇女保健582

第二节 儿童保健583

第六章 药物管理584

第二十编文化体育588

第一章 文化管理机构588

第二章 群众文化590

第一节 麦西来甫590

第二节 民歌591

第三节 民谚592

第四节 民间故事593

第三章 民间工艺596

第一节 雕刻596

第二节 刺绣596

第三节 擀织597

第四节 镶嵌597

第五节 木模印花598

第四章 文学艺术598

第一节 歌舞戏剧598

第二节 文学创作599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603

第五章 广播电视电影606

第一节 广播606

第三节 电影607

第二节 电视607

第六章 图书与档案609

第一节 图书馆609

第二节 档案610

第七章 文物古迹613

第一节 文物613

第二节 古迹址613

第八章 体育616

第一节 传统体育616

第二节 群众体育617

第三节 学校体育617

第四节 训练竞赛618

第一章 民族623

第一节 土著人623

第二十一编民族宗教623

第二节 维吾尔族624

第三节 汉族630

第四节 回族630

第二章 宗教631

第一节 伊斯兰教631

第二节 佛教及其他634

第三节 宗教事务及管理635

第二十二编人民生活641

第一章 城镇人民生活641

第一节 职工收入641

第二节 消费水平642

第二章 农牧民生活643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农牧民生活64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牧民生活644

第一节 民族团结活动649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649

第二十三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49

第二节 民族团结事迹650

第二章 建成“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县”651

第三章 学习先进654

第四章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655

第一节 治“脏”655

第二节 治“乱”655

第三节 治“差”656

第五章 三优一学656

第一节 优质服务656

第二节 优良秩序657

第三节 优美环境657

第六章 扫除精神垃圾658

第一节 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准659

第八章 十星级文明户659

第七章 文明市民学校659

第二节 评选文明户活动660

第二十四编人物663

第一章 人物传663

第二章 人物表671

第二十五编附录695

一、旧志辑存695

(一) 《沙雅县界志》摘抄695

(二) 《沙雅县地理志》698

(三) 《沙雅县礼俗志》摘抄702

(四) 《沙雅县志稿》节选703

二、史料文抄704

(一) 《龟兹都城述略》704

(二) 龟兹都城今何在709

后记713

1995《沙雅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沙雅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5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