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求取 ⇩

第一章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1938年11月-1939年10月)1

第一节 武汉失守后的政治形势1

一、日本的诱降政策和汪精卫的叛国投敌1

二、东方慕尼黑阴谋10

三、国民党政策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15

第二节 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敌我态势22

一、日军战线的整理,向持久战略转变22

(一)各战略集团的区划和警备态势24

(二)新兵团的组建,长期战争的准备29

二、国民党战线的组成33

(一)十个战区的设置及兵力配备33

(二)消极应付的挨打战略41

三、敌后游击战争的持久态势46

晋察冀边区49

晋绥区55

晋冀鲁豫区61

山东区64

第三节 国民党战场的消极抵抗67

一、海南岛之不守68

二、汕头、潮州之轻弃70

三、南昌的失陷72

(一)战前敌我态势72

(二)国民党南昌战役的失败74

1.敌军作战计划74

2.战役经过概要75

3.国民党失败的教训77

(一)襄东地区的战略地位80

四、襄东战役80

(二)战前敌我态势81

(三)战役经过概要85

(四)战役的教训87

五、赣湘战役88

(一)敌军作战目的88

(二)战前敌我态势91

(三)敌军作战计划94

1.敌战役兵团组成94

2.敌作战计划95

(四)战役经过概要96

(五)战役的经验教训99

第四节 敌后战场的胜利101

一、敌我战略构想101

(一)敌方101

(二)我方102

二、粉碎敌第1期肃正作战103

(一)第120师东进,冀中区战胜敌军5次进攻105

(二)第129师主力一部东越平汉路,冀南区 反“扫荡”的胜利110

(三)第115师东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冀鲁豫、豫皖苏边区的开辟116

(四)晋冀豫区反“扫荡”的胜利124

(五)北岳区反“扫荡”的胜利127

(六)冀察热挺进军的成立和冀察热的形势133

(七)在夹攻中奋斗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36

(八)大青山抗日据根地的发展140

三、敌第2期肃正作战的失败145

(一)日军兵力的调整145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鲁中、鲁西反“扫荡”的胜利150

1.第115师在(黄)河、淮(河)间的战略展开150

2.山东纵队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53

3.粉碎敌寇对鲁中、鲁西的大“扫荡”156

(三)晋冀豫反“扫荡”的胜利160

第五节 华中新四军的战略展开162

一、中央军委的战略构想162

二、第1、第2支队为东进北上而斗争163

三、第4、第5支队挺进皖中、皖东敌后167

四、第6支队挺进豫皖苏边敌后170

五、军部和第3支队在皖南的抗日斗争173

六、豫鄂挺进纵队开辟鄂豫边区175

一、东江地区180

第六节 华南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180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182

三、海南岛183

本章小节183

第二章欧战爆发后的日本国策;蒋介石的妥协与反共;敌后战场的新形势(1939年10月-1940年4月)185

第一节 诺门坎事件及欧战对日本国策的影响185

一、日本解决中国事变的早期方针185

二、诺门坎事件及其对日本的影响187

(一)事件的起因及经过概要187

(二)“事件”给予日本的影响191

(一)欧战对日本军阀的刺激193

三、欧战爆发后日本国策的新方针193

(二)阿部内阁的新方针194

(三)现地军的整理及作战指导纲要196

第二节 阿部内阁对国民党政府的施策203

一、政治诱降,汪、蒋合流阴谋的提出203

(一)建立汪政权,投向重庆的诱饵203

(二)蒋介石插手,日本政府引而不发204

(三)汪工作的失败,蒋工作开始206

(一)日军攻占南宁的目的209

二、军事迫降,占领南宁209

(二)南宁战役经过概要212

1.第1阶段:日军占领南宁(1939年11月16日-11月24日)212

2.第2阶段:敌保守南宁及进攻龙州(11月25日-12月17日)215

3.第3阶段:国民党军反攻南宁(12月17日-1940年1月27日)217

4.第4阶段:战役决战(1940年1月28日-2月4日)226

(三)日军的进退维谷228

(四)国民党在南宁战役中的教训230

一、日本的国力贫困与其解决中国事变的苦恼233

第三节 日本对蒋介石的诱降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233

二、蒋介石的投降活动238

三、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243

(一)武装侵犯陕甘宁边区244

(二)山西“十二月事变”244

(三)大举进攻八路军前方总部和第129师249

1.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和顽军态势249

2.八路军第129师的反顽斗争251

(一)敌军兵力的调整257

一、敌之战略意图及肃正计划257

第四节 八路军粉碎敌第3期肃正作战及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形势257

(二)敌之肃正计划260

二、八路军的新胜利,敌后战场的有利形势263

(一)北岳区两次大捷264

(二)冀察热挺进军挺进燕山山脉273

(三)战斗中成长的八路军第3纵队277

(四)太行区的攻势作战与第129师的整军279

1.邯长、白晋、武沙战役279

2.八路军第2纵队的成立284

3.第129师的整军285

(五)晋西北根据地的建设与粉碎敌军“扫荡”286

1.晋西北根据地的建政、整军286

2.粉碎敌军夏季“扫荡”289

(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292

1.第115师战略部署的完成295

① 鲁南区的开辟295

② 鲁西区的统一297

④ 冀鲁边在严重经济困难中坚持斗争299

③ 湖西区的恢复和发展299

2.山东纵队向正规化的迈进,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300

(七)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建立304

第六节 日本华北方面军的1940年肃正方针及发展伪军的计划306

一、敌之控制水路计划306

二、敌之发展伪军计划309

本章小节314

第一节 日本军阀世界战争的准备,对国民党以战迫降的决策316

一、中国派遣军以战迫降的提出316

第三章德国的战争疯狂,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国民党的投降活动,八路军的百团大战(1940年5月-1940年12月)316

二、欧洲战局的刺激,日本统帅部的决策319

第二节 日军发动宜昌战役和对重庆的空中攻击323

一、宜昌战役323

(一)战役前的军事形势323

(二)战役经过概要332

1.日军的作战指导方针332

2.战役第一阶段,汉水东岸会战334

3.战役第二阶段,攻占宜昌337

4.宜昌对敌人的战略价值341

二、对重庆的空中攻击344

三、对我国国际通道的切断357

第三节 国民党上层的投降活动,中国抗战的严重危机359

一、日本的新国策与米内内阁的倒台359

(一)日本的新国策——诱降政策与南进战略359

(二)米内内阁倒台,近卫二次组阁365

二、蒋介石的投降活动368

(一)英、法、美的劝诱369

(二)日本的“桐工作”371

一、中共中央对抗战形势的分析379

第四节 敌后战场八路军的百团大战379

二、敌后战场的军事形势382

(一)敌我军事力量对比382

(二)日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和敌我斗争的军事特点399

三、游击战争的战役进攻,百团大战410

(一)战役目的及作战形式410

(二)战役经过概要414

(三)战役的辉煌战绩436

1.制止了蒋介石的投降活动,打破了日本军阀的亡华阴谋440

(四)战役的历史意义440

2.打破了敌寇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敌后斗争困难局面的到来441

(五)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和百团战役449

第五节 八路军山东部队的成长,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成453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政453

二、八路军山东部队的整编455

第六节 新四军东进、北上,八路军一部南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458

一、第4、第5支队皖东根据地的建立460

二、第6支队豫皖苏边、皖东北根据地的建设466

三、八路军一部南下,淮海区的开辟468

四、黄桥反顽决战的胜利,奠定苏北抗战局面473

(一)苏北形势473

(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成立与郭村战斗474

(三)黄桥决战胜利476

五、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形势480

六、华中总指挥部的成立481

七、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485

八、新四军与国民党军抗击日、伪军兵力的比较487

第七节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立坚持和发展490

一、东江地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反顽斗争中成长491

二、珠江三角洲抗日游击战争领导的统一与全面发展492

三、海南岛人民抗日武装的迅速壮大493

四、华南人民抗日武装与国民党军抗击日军兵力的比较495

本章小结496

第四章世界法西斯的战争疯狂,中国抗战的艰难路程(1941年1月-1942年12月)498

第一节 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国民党政策进一步逆变,第二次反共高潮498

一、日本军阀的南进鼓噪498

二、蒋介石亲自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500

三、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团结抗战而斗争506

第二节 日本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国民党的偏安一隅,解放区战场的攻势作战513

一、日本军阀的纠纷争执和向华北增兵513

二、国民党的观望、退避和中条山惨败526

(一)国民党战场的形势526

(二)日军东南沿海切断作战528

(三)日军第13军的盐城作战530

(四)国民党军中条山惨败531

三、华北解放区战场的攻势作战534

(一)日华北方面军总体战略的提出534

(二)八路军的攻势作战537

四、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判断,远东慕尼黑的新阴谋540

第三节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日本国策,抗战重心转入解放区战场54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进程的转折,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544

二、日本政局与日美谈判的破裂548

三、抗战重心转向解放区战场554

(一)日军的战略部署554

1.华北方面军的战略部署554

2.第13军的战略部署558

1.相持阶段以来的最大战役——北岳区反“扫荡”561

(二)解放区战场粉碎日军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和进攻战役561

2.太岳区反“扫荡”,岳南新区的巩固和发展572

3.太行区反“扫荡”,黄崖洞阵地防御战的辉煌胜利574

4.相持阶段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役——鲁南区反“扫荡”582

5.冀东区反“扫荡”584

6.苏北区反“扫荡”,黄师获大捷585

7.苏南区反清乡,谭师浴血奋战586

8.皖中根据地的新发展,张师重振军威589

9.反顽斗争中忍让克制,彭师退出豫皖苏边590

10.巩固皖东根据地,罗师在日顽夹击下坚持抗战592

11.豫鄂边区的发展,李师直逼武汉外围593

12.解放区战场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594

四、国民党战场日军攻陷长沙、株洲、郑州596

(一)长沙战役(日军称长沙作战,国民党军称第二次长沙会战)596

(二)日军攻陷郑州600

(三)国民党军反攻宜昌600

第四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抗战603

一、日本偷袭珍珠港,日美战争爆发603

(一)中国共产党对日美战争的立场和八路军的攻势作战606

二、中国战场敌我在华北激烈争夺606

(二)华北在日本侵略战争中的地位608

1.日本进行世界战争的兵站基地608

2.华北方面军的兵力配备及其与中国派遣军的兵力比较612

(三)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战略设想和局部攻势614

(四)日军对华北的全面进攻,敌我决定性的历史搏斗617

1.日本在华北的统治基础617

2.日军“4.29”大“扫荡”620

① 战役前敌我态势622

3.日军“5.1”大“扫荡”622

② 敌我战役部署624

③ 战役经过概要627

④ 坚持抗日斗争,地道战登上战争舞台635

4.驻晋日军的疯狂“扫荡”,八路军奋战太行641

① 战役前的形势641

② 敌我战役计划642

③ 战役经过概要645

① 冀东的形势649

5.日军对冀东的疯狂“扫荡”,在恶劣环境中浴血奋战的第13军分区649

② 战役经过概要650

6.日军在山东的边地蚕食和万人以上的大“扫荡”653

7.日军“9.27”冀鲁豫大“扫荡”654

① 冀鲁豫的形势654

② 战役经过概要655

8.晋西北军反蚕食和田家会大捷656

9.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658

10.北岳区形势的转机661

1.日军的大“扫荡”,世界战争史上最野蛮的战争662

(五)华北抗战形势及其历史的发展趋势662

2.解放区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665

3.华北抗战形势的历史趋势668

三、日军对华北、华中的战略分割,新四军奋战在(黄)河、淮(河)671

(一)日军的战略意图671

(二)敌我兵力部署671

(三)日军对淮海、淮北大“扫荡”674

(四)空前激烈、空前紧张的华中抗战675

(五)创建浙东敌后游击根据地,开展浙闽沿海游击战争678

(六)新四军第5师侏儒山战斗,川汉沔区的开辟679

四、东江纵队的秘密营救斗争683

第五节 国民党战场的新败迹685

一、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党第二次轻弃长沙685

(一)战役前的军事形势685

(二)国民党第9战区的轻弃长沙685

(三)对长沙战役的剖析687

二、丧师辱国的滇缅路作战688

(一)中国远征军第1路入缅和驻缅英军688

(二)战役经过概要690

(一)日军作战目的和国民党统帅部的决策694

三、国民党军浙赣战役的失败,衢州空军基地遭彻底摧毁694

(二)双方出动的兵力695

(三)战役一般情形和国民党的历史责任698

本章小结702

第五章法西斯阵营的衰落,中国抗战的转机,国民党的颓靡,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1943年)704

第一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形势704

一、苏德战场苏军转入战略进攻704

二、太平洋战场日军转入战略防御707

三、1943年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710

一、日本的战争消耗711

第二节 日本国力的枯竭与战争力的衰落711

二、日本战争力的衰落713

(一)对苏战备中的中国派遣军713

(二)太平洋战争中的中国战场714

三、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严重危机714

(一)日军大本营的中国战场作战方针714

(二)日军在华兵力的调整716

(三)日军在华北的危机719

一、敌我战略性质的根本变化724

第三节 敌后抗战的新形势,解放区的再发展724

二、华北解放区各战略兵团的新阵容728

三、解放区的民兵735

四、解放区战场的新胜利739

第四节 国民党战场的沉寂和第三次反共高潮749

一、1943年的国民党战场和蒋介石的方针749

二、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754

第五节 日本帝国主义转入战略防御760

一、太平洋战场日军外防御圈的崩溃760

二、中国战场日军转入防御762

1990《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宏志著 1990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