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论》求取 ⇩

绪论科技进步1

第一节科技进步的结构1

一、科技进步的自组系统1

二、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5

第二节科技进步的运行特点9

一、运行的基本动力9

二、运行的基本结构10

三、运行的基本条件12

四、运行的主导力量13

五、运行的基本策略14

六、运行的基本规范16

七、运行的基本问题17

八、运行的基本调控19

第三节科技进步的社会学阐释21

一、社会关系的共轭性与线性21

二、价值观念的独立与协调23

三、社会建制的人员与机构25

四、社会化的过程与检验27

五、社会运行的控制与协调28

六、社会动力的系统与效应30

第一章科学是什么33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33

一、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33

二、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35

三、科学是一种文化38

四、科学是一种实践力量41

第二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46

一、可证实性标准46

二、可证伪性标准49

三、功能性标准52

四、科学必须具备可检验性55

第三节复杂的科学价值观56

一、肯定主义科学价值观57

二、否定主义的科学观59

三、科学价值观的反思64

第二章科技前沿72

第一节当代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72

一、物质的结构问题72

二、宇宙的起源问题76

三、生命的本质问题79

四、非线性科学的研究81

第二节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86

一、农业技术86

二、能源技术87

三、交通技术89

四、材料技术91

五、信息技术94

六、机械制造、化工、建筑技术97

七、轻纺、医药技术100

八、航天技术102

九、海洋技术104

第三章科学发现106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发现106

一、科学发现的定义106

二、科学发现的成果类型110

三、科学发现的过程116

第二节科学发现的结构条件121

一、科学发现的基本条件121

二、科学发现的历史条件125

三、科学发现的心智条件130

第三节科学发现的模式134

一、培根的科学归纳模式134

二、赫歇尔的归纳和猜测模式136

三、惠威尔事实“捆绑”模式140

四、爱因斯坦的概念运动模式144

五、波普尔的猜想—反驳模式146

六、库恩的历史结构模式148

第四章科学革命151

第一节科学革命理论研究151

一、科学革命概念的提出151

二、科学革命的本质154

三、科学革命的模式160

第二节科学革命的类型163

一、理论功能突破型科学革命163

二、认识论突破型科学革命165

三、物质层次突破型科学革命173

四、发生原因型科学革命177

第三节科学革命的史例179

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179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186

第五章技术发明192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192

一、技术概念的内涵192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98

三、技术的属性206

第二节技术的结构211

一、技术要素结构212

二、技术的水平结构214

三、技术的门类结构217

四、技术活动系统的结构220

第三节技术的发展224

一、技术的发展周期224

二、技术发明231

三、技术发展的模式235

第六章技术革命242

第一节技术革命的概念242

一、技术革命的定义242

二、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245

三、技术革命的发生机制248

四、技术革命的意义250

第二节历史上的技术革命254

一、古代技术革命254

二、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257

三、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263

第三节现代技术革命267

一、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267

二、现代技术革命的特点278

第七章技术创新286

第一节技术创新理论286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286

二、技术创新研究的兴起289

三、技术创新研究的复兴292

第二节技术创新发生机制296

一、熊彼特创新模型296

二、诱导创新模型299

三、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模型302

第三节技术创新过程306

一、技术创新的链环过程306

二、技术创新阶段过程311

第八章技术引进317

第一节技术引进的概念317

一、技术引进的本质概念317

二、技术引进的过程概念320

三、技术引进的法律含义323

第二节技术引进的途径327

一、许可交易328

二、技术协助330

三、合作生产332

四、补偿贸易333

五、合资经营334

六、合作研究337

第三节技术引进的环节338

一、技术的选择338

二、可行性分析342

三、交易的磋商和签约343

四、消化和反求工程345

第四节技术引进战略346

一、美国的技术引进346

二、日本的技术引进348

三、前苏联的技术引进350

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351

第九章研究与开发358

第一节研究与开发结构358

一、研究与开发活动层次结构358

三、研究与开发活动组织体系结构362

三、研究与开发活动投资结构368

第二节研究与开发体制373

一、高度集中型科技体制374

二、多元分散型科技体制375

三、集中协调型科技体制377

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体制381

第三节研究与开发政策384

一、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发展的基本内容384

二、高技术作为战略争夺的制高点386

三、人才优势作为发展的基本条件391

四、人与自然协调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393

第十章人文环境398

第一节管理体制的新模式398

一、科技社区398

二、科技风险投资403

三、科技奖励机制410

第二节现代科学思想的新形式417

一、现代科学的综合思想418

二、现代科学的整体思想421

三、现代科学的层次结构思想428

四、现代科学的移植思想431

五、现代科学的数学化思想437

第三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智选择442

一、人类的本性与进步442

二、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444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统446

四、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448

五、为人类行为合理性立法451

参考文献454

1995《科技进步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滕福星著 1995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