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求取 ⇩

第一章 现代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重述1

一、序说:视角转换之意义1

上篇刑法观念论1

二、公众认同:刑法有效性的适度修正4

1.社会基础6

2.公正理念8

3.罪刑对应10

4.刑法可感性13

1.绝对强制的误区15

三、诱导观念:刑法强制性的相对软化15

2.选择与契约之间18

3.刑法宽容的强调21

四、确立忠诚:刑法正当性的重新定位24

1.忠诚理论与共识话语28

2.忠诚理论与刑罚报应30

3.忠诚理论与普遍威慑32

4.忠诚理论与法治理念34

第二章 权力构造与犯罪构成38

1.换个立场审视权力概念39

一、权力构造与行为评价机制39

2.与权力构造相对应的行为评价机制47

二、犯罪构成要件是如何被“填充”的56

1.刑事案件中的话语形式57

2.权力、话语与符号暴力61

3.权力话语与确认犯罪的“刑法知识”64

三、关于相关问题的讨论66

1.犯罪的构成性与国家权力的有限运作66

2.通过考察犯罪构成的过程性达到思想的深刻68

一、法律多元的源起71

第三章 法律多元的刑法分析——理念、价值及其当代意义71

二、法律多元的表征75

1.民间法规范体系76

2.个体践行的规范77

3.法学家倡导的规则79

4.司法裁量规则80

三、法律多元的致因82

1.国家法律之不足82

2.经验主义法观念83

3.对权力正当性的怀疑84

1.法律观念的变革88

四、法律多元的抗制88

2.立法视野的拓展89

中篇刑法立法论92

第四章 超越及其困惑——从价值观的角度评价新刑法92

一、刑法机能的适度调整92

1.社会保护优先:1979年刑法的价值定位93

2.突出权利保障:1997年刑法的功能选择101

二、刑事控制的现实转化112

1.刑法内容:不断醇化113

2.刑事控制重心:治安犯罪与经济犯罪并重116

3.刑罚运用:有效性的追求122

三、刑法立场的客观取向125

1.偏爱主观主义:1979年刑法的倾向125

3.受轻刑化修正的均衡性128

2.回归客观主义:1997年刑法的立场130

第五章 转型时期的单位犯罪与刑法应对——兼评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修订134

一、单位犯罪立法的社会基础134

1.个人主义社会向法人社会的过渡134

2.法人团体的缺陷137

3.控制法人犯罪之途140

二、单位犯罪立法的特色143

1.增加总则规定147

2.刑事法网严密147

3.惩治重点突出149

4.处罚规定明确149

三、单位犯罪立法的缺陷151

1.对主要矛盾的回避151

2.将机关作为犯罪主体不当153

3.罪种范围过于宽泛154

4.罪过形式扩大化155

5.处罚规定不平衡156

四、导致立法缺陷的原因157

1.过度超前立法158

2.社会转型的特殊形势159

3.立法认识上的一些偏颇160

五、单位犯罪立法完善化之未来展望166

1.单位犯罪概念之法定化166

2.单位犯罪主体之缩小168

3.单位犯罪主观特征之限定168

4.单位犯罪客观特征之明确169

5.单位犯罪双罚制之确立169

一、均衡性原则:基础观念的确立171

第六章 配刑的均衡性原则171

1.罪刑均衡的理论建构172

2.重刑化与轻刑化之争174

二、均衡性原则的悖反:法定刑攀比179

1.刑之横向攀比179

2.刑之纵向攀比185

3.攀比抗制方略186

第七章 配刑的类型化分析190

一、类型化分析之一:故意犯罪的法定刑配置190

1.故意犯罪法定刑配置的根据与方法论191

2.故意犯罪中数额数量犯的法定刑配置201

3.罪刑系列立法方法与故意犯罪的法定刑配置220

二、类型化分析之二: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230

1.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一般机理230

2.中国刑法中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240

3.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完善化之研究246

下篇刑法适用论254

第八章 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障碍及其克服254

一、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障碍254

1.观念障碍:三个悖论255

2.立法障碍:对罪刑确定性、合理性和明确性的偏离261

二、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障碍之克服271

1.观念定位271

2.司法解释275

3.司法认定及裁量283

第九章 刑法司法解释的机理289

一、刑法司法解释的主体290

1.司法系统的解释权:赞成与反对290

2.集权与分权:解释主体在中国292

1.文本概说295

二、刑法司法解释的文本295

2.刑法司法解释的文本:刑法规范298

三、刑法司法解释的目标301

1.主观说与客观说之争302

2.客观解释论在中国的提倡306

四、刑法司法解释的方法311

1.平意解释方法312

2.想象重构解释方法313

3.目的性解释方法314

4.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刑法司法实务316

1.突破文本的法“解释”318

五、刑法司法解释的创造性318

2.对“解释型立法”可取性的论证321

六、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324

1.解释限度的一般界定:自律和可预测325

2.对解释型立法的特别限制327

第十章 犯罪事实的司法重构328

一、刑法学对犯罪事实的传统主张及其缺陷329

1.犯罪事实的客观性332

2.犯罪事实的单一性332

二、犯罪事实的重新界定333

4.犯罪事实的整体性333

3.犯罪事实的静态性333

三、犯罪事实的司法重构338

1.回溯性司法调查338

2.罪犯的仪式341

四、永无完结的两点结论342

第十一章 责任主义下量刑基准的寻找344

一、司法过程中确立量刑基准的意义347

1.量刑基准的概念347

2.量刑基准的存在必要性349

3.确定量刑基准的目的350

二、责任主义与量刑基准的观念352

1.量刑的理念:报应、功利抑或责任主义353

2.责任主义的内涵356

3.责任主义下量刑基准的立法及相关问题358

4.责任主义下的量刑标准362

三、确立量刑基准的方法论370

1.美、日两国的理论与实务370

2.确立相对合理的量刑基准的设想377

一、情节冲突的表征384

第十二章 情节冲突时的量刑方案384

二、解决情节冲突时法定刑运用难题的以往方案388

1.综合判断说389

2.抵销说390

3.优势情节适用说390

三、为解决量刑情节冲突问题的抵销说声辩392

1.抵销说本身的问题392

2.抵销说内部有无必要再作绝对和相对的区分394

3.优势情节绝对选择适用说与绝对抵销说之可取性比较396

后记401

1999《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光权著 1999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刑法新罪名若干问题研究(1996 PDF版)
刑法新罪名若干问题研究
1996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关于刑法总则的几个问题(1982 PDF版)
关于刑法总则的几个问题
1982
刑法问题参考答案( PDF版)
刑法问题参考答案
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
南斯拉夫新刑法概述(1985 PDF版)
南斯拉夫新刑法概述
1985 北京:群众出版社
刑法中的若干理论问题(1986 PDF版)
刑法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刑法中的一罪与数罪问题(1986 PDF版)
刑法中的一罪与数罪问题
1986 上海:学林出版社
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1979 PDF版)
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1979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新刑法新问题新罪名通释(1998 PDF版)
新刑法新问题新罪名通释
1998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法修订问题讲座(1997 PDF版)
刑法修订问题讲座
1997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刑法运用问题探讨(1992 PDF版)
刑法运用问题探讨
1992 北京:法律出版社
刑法改革问题研究(1996 PDF版)
刑法改革问题研究
1996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刑法各论问题研究(1996 PDF版)
刑法各论问题研究
1996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刑法总论问题研究(1996 PDF版)
刑法总论问题研究
1996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民法和环境法的诸问题(1995 PDF版)
民法和环境法的诸问题
199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表述空间  关于建筑的诸种话题(1998 PDF版)
表述空间 关于建筑的诸种话题
1998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