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志》求取 ⇩

概述3

大事记9

第一篇建置45

第一章 行政建置45

第一节 历史沿革45

第二节 行政区域46

第二章 县城和乡镇简况59

第一节 县城59

第二节 乡镇简况60

第二篇自然地理77

第一章 地貌与地质77

第一节 地貌77

第二节 地质81

第二章 气候91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91

第三节 气温92

第二节 光照92

第四节 降水97

第三章 水文102

第一节 河流102

第二节 地下水104

第四章 植被与土壤107

第一节 土壤基本特征107

第二节 成土母质与主要植被107

第三节 土壤分类109

第四节 土壤分布规律111

第五节 土壤的理化性质112

第三篇人口 民族117

第一章 人口117

第一节 人口变动117

第二节 人口分布119

第三节 人口构成122

第四节 计划生育125

第二章 藏族127

第三章 汉族、土族和其他民族136

第一节 汉族136

第二节 土族和其他民族137

第四篇畜牧业141

第一章 历代畜牧业141

第一节 元朝以前的畜牧业14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畜牧业142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畜牧业143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畜牧业144

第一节 机构144

第二节 畜牧业的发展144

第三节 专业教育与技术培训148

第一节 草原资源与利用149

第三章 饲草饲料149

第二节 草原建设151

第三节 草原管理154

第四节 草原保护155

第五节 饲草料加工利用156

第六节 牧业机械157

第四章 畜禽品种及改良159

第一节 岔口驿马159

第二节 牛161

第三节 羊165

第四节 驴、骡168

第五节 猪、鸡169

第五章 畜禽疫病防治171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171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173

第三节 家畜普通病175

第四节 动物检疫176

第五节 畜禽防改机构177

第六节 中兽医178

第五篇农业181

第一章 历代农业181

第一节 农业渊源181

第二节 作物品种181

第三节 生产工具182

第四节 耕作方式182

第二章 建国后的农业183

第一节 农业机构183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185

第三节 作物品种的改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187

第四节 农作物的种类、比重和布局191

第五节 农业科技192

第六节 技术人才培训195

第七节 农业经营管理196

第八节 农业灾害199

第九节 种植业区划204

第三章 农业机械206

第一节 农业机械的发展206

第二节 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供应208

第六篇林业211

第一章 历代森林211

第一节 清朝以前的森林21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森林212

第三节 历代森林的管护213

第四节 森林的衰败213

第二章 森林资源216

第一节 林业资源216

第二节 林区的野生动物资源222

第三节 野生植物资源224

第一节 林业机构沿革225

第三章 林业机构225

第二节 林业职工状况227

第三节 国营林场、苗圃228

第四章 森林管护、发展和利用231

第一节 森林管护231

第二节 森林的培育和发展236

第五章 人工林建设243

第一节 采集树种243

第二节 植树造林247

第三节 经济林250

第六章 林业科技发展251

第一节 云杉叶锈病研究251

第二节 华北落叶松引种试验251

第三节 云杉林抚育技术研究251

第四节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252

第五节 塑料膜容器育苗研究253

第二节 林业投资255

第七章 林业收入、投资和效益255

第一节 林业收入255

第三节 林业支出256

第四节 投资效果257

第七篇水利 电力261

第一章 历代水利和机构沿革261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水利261

第二节 机构沿革261

第二章 水利工程263

第一节 截流引灌263

第二节 渠道263

第三节 机、电井264

第四节 提灌264

第五节 河道堤防265

第六节 蓄水工程265

第二节 工业用水268

第三章 城市用水268

第一节 生活用水268

第四章 水土保持269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现状269

第二节 治理269

第五章 规划和投资271

第一节 规划271

第二节 投资271

第六章 水利管理2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3

第二节 灌区273

第三节 工程管理274

第四节 灌溉用水管理275

第五节 经营管理276

第一节 水力发电站建设278

第七章 电力278

第二节 农村牧区用电280

第三节 电力管理282

第八篇工交 邮电 城建287

第一章 工业2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7

第二节 国营工业287

第三节 二轻工业287

第四节 乡镇企业290

第五节 部门工业291

第六节 主要厂矿、公司及产品简介292

第七节 省、地驻天祝厂矿简介304

第二章 交通306

第一节 交通线路和运输306

第二节 交通管理和养护312

第一节 邮电沿革313

第三章 邮电313

第二节 邮政业务317

第三节 电信320

第四章 城乡建设322

第一节 县城建设322

第二节 村镇建设323

第三节 城镇管理324

第四节 环境保护325

第九篇财税金融329

第一章 财政329

第一节 财政机构329

第二节 管理体制329

第三节 财政收支330

第四节 财政预、决算编制341

第五节 财政监督341

第一节 历代赋税343

第二章 赋税343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务机构344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收345

第三章 金融353

第一节 金融机构及业务353

第二节 人民币的流通与管理357

第三节 存款360

第四节 信贷364

第五节 会计与结算368

第六节 代理金库、债券368

第四章 审计370

第一节 工商企业审计370

第二节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371

第三节 基本建设审计371

第四节 内部审计372

第一章 商业供销375

第一节 历代商业375

第十篇商业375

第二节 私营商业376

第三节 国营商业377

第四节 供销合作商业381

第五节 集体商业385

第六节 外贸管理386

第七节 饮食服务386

第八节 商品购销387

第九节 石油395

第二章 粮油396

第一节 历代田赋396

第二节 管理机构396

第三节 粮油购销397

第四节 粮油储运403

第五节 粮油加工405

第六节 附营业务406

第一节 经营机构407

第三章 物资407

第二节 物资流通与储运408

第十一篇统计413

第一章 统计机构413

第二章 统计业务414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414

第二节 工业统计414

第三节 商业统计414

第四节 社会统计415

第五节 物资统计415

第六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415

第七节 抽样调查416

第八节 普查417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419

第二节 市场管理4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423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423

第十二篇工商管理423

第三节 主要农贸市场简介424

第四节 经济检查427

第五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429

第六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430

第七节 经济合同管理431

第八节 商标、广告管理432

第二章 物价与计量434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434

第二节 物价演变434

第三节 计量与标准化管理436

第十三篇党政群团44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天祝县地方组织441

第一节 中共天祝县委441

第二节 党的基层组织444

第三节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446

第四节 党的工作448

第二章 民主党派455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天祝支部455

第二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天祝支部456

第三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457

第一节 各族各届代表会议457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458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463

第四章 地方行政机构467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467

第二节 基层政府471

第五章 政协天祝县委员会472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472

第二节 政协工作474

第二节 县贫下中农协会476

第一节 县工会组织476

第六章 群众团体476

第三节 县共青团组织477

第四节 县少年队组织479

第五节 县妇联会479

第六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482

第十四篇经济制度变革 政治运动 拨乱反正485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变革485

第一节 解放前生产资料占有及剥削情况485

第二节 农牧区社会主义改造486

第三节 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88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489

第五节 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490

第二章 政治运动493

第一节 剿匪肃特493

第二节 抗美援朝493

第三节 “三反”、“五反”运动494

第四节 肃反运动495

第五节 反右派运动495

第六节 “平叛”及反封建斗争496

第七节 “大跃进”运动497

第八节 反对“右倾机会主义”498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498

第十节 农牧业学大寨运动500

第十一节 “文化大革命”501

第十二节 揭批“四人帮”运动503

第十三节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504

第三章 拨乱反正507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507

第二节 给地(牧)富分子摘帽并给其子女改变成份509

第三节 对错划右派平反509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政策落实509

第五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11

第十五篇军事515

第一章 军事设置515

第一节 历代军事设置515

第二节 人民防空工事519

第二章 地方武装520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520

第二节 人民武装520

第三章 兵役52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52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兵役528

第四章 民兵建设530

第一节 组建530

第二节 训练531

第三节 民兵重要活动532

第一节 汉至明时期的战事534

第五章 战事534

第二节 清朝时期的战事536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战事538

第四节 国民党官兵在天祝的两次投诚539

第五节 建国后的战事541

第一节 机构545

第二节 工作职责545

第一章 机构沿革和职责545

第十六篇民政545

第二章 救灾救济546

第一节 生产救灾546

第二节 社会救济548

第三节 收容遣送551

第四节 移民安置551

第三章 优抚安置552

第一节 优抚552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555

第二节 烈士褒扬555

第四章 扶贫扶优557

第一节 扶贫扶优557

第二节 福利企业558

第五章 婚姻 殡葬559

第一节 婚姻登记559

第二节 殡葬改革560

第十七篇人事劳动563

第一章 干部563

第一节 干部队伍状况563

第二节 干部管理565

第三节 干部制度568

第四节 工资569

第二章 工人572

第一节 企业职工队伍572

第二节 劳保福利572

第三节 劳动就业574

第四节 劳动服务公司575

第十八篇公安 司法579

第一章 人民公安579

第一节 机构沿革579

第二节 社会改造580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581

第四节 刑事侦察584

第五节 治安管理587

第六节 户籍管理590

第七节 基层治保组织591

第二章 人民检察592

第一节 机构沿革592

第二节 侦查监督592

第三节 审判监督595

第四节 法纪检察596

第五节 监所监督597

第三章 人民法院600

第一节 机构沿革600

第二节 刑事审判601

第三节 民事审判602

第四节 申诉复查603

第四章 司法行政605

第一节 机构沿革605

第二节 公证 律师605

第三节 法制宣传606

第四节 基层组织607

第十九篇教育科技611

第一章 建国前的教育611

第一节 私塾和国民小学611

第二节 寺院教育612

第一节 幼儿教育613

第二章 民族教育613

第二节 小学教育614

第三节 中学教育615

第四节 藏语文教学617

第三章 师范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622

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622

第二节 职业教育623

第三节 扫除文盲和职工教育623

第四节 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教育625

第四章 教师队伍626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626

第二节 教师培训和职称评聘626

第五章 教育管理与经费628

第一节 教育管理628

第二节 教育经费6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1

第二节 科技管理631

第六章 科技管理631

第三节 科技事业机构和科技专业人员634

第四节 科技培训634

第五节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协作635

第七章 地震观测636

第一节 地震观测机构636

第二节 地震考察637

第二十篇文化643

第一章 传统文化643

第一节 藏族传统文化643

第二节 汉族传统文化653

第三节 土族传统文化658

第二章 文化事业664

第一节 管理机构664

第二节 文化馆、站664

第四节 新华书店665

第三节 县图书馆665

第五节 电影放映、发行667

第六节 剧团668

第七节 编译和民族古籍整理670

第三章 文艺创作671

第一节 文学创作671

第二节 美术、书法和摄影创作672

第三节 音乐舞蹈和戏剧创作673

第四章 文物古迹674

第一节 古脊椎生物化石点674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674

第三节 古城堡遗址675

第四节 古建筑677

第五节 古墓葬678

第六节 古长城、古烽墩遗址678

第七节 文物保护单位679

第八节 馆藏文物684

第五章 广播电视685

第一节 收音站685

第二节 县广播站与广播电视局685

第三节 公社(乡镇)放大站687

第四节 电视转播687

第六章 档案管理689

第一节 机构设置689

第二节 档案的收集、整理和鉴定689

第三节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691

第四节 专门档案692

第七章 艺文录694

第一节 古代诗选694

第二节 近现代诗选702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711

第二节 卫生事业机构711

第一章 卫生机构711

第二十一篇卫生 体育711

第二章 卫生防疫718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718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724

第三节 卫生防病728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730

第三章 妇幼保健732

第一节 妇女保健732

第二节 儿童保健733

第四章 中、西医疗734

第一节 中医734

第二节 西医735

第五章 藏医藏药740

第一节 藏医药在天祝地区的传播740

第二节 藏医药的振兴740

第三节 藏药材741

第一节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745

第六章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及技术职称评聘745

第二节 技术职称评聘747

第七章 体育749

第一节 传统体育749

第二节 群众体育753

第三节 体育竞赛755

第四节 体育管理760

第二十二篇宗教765

第一章 藏传佛教765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765

第二节 藏传佛教寺院简介766

第二章 伊斯兰教和道教785

第一节 伊斯兰教785

第二节 道教785

第一节 服饰789

第二十三篇民俗789

第一章 藏族民俗789

第二节 饮食790

第三节 居住792

第四节 婚俗793

第五节 节日801

第六节 丧葬803

第七节 忌讳803

第八节 方言804

第九节 美德805

第十节 姓氏、称谓及其他806

第十一节 民间原始信仰808

第二章 汉族民俗809

第一节 服饰809

第二节 饮食810

第四节 婚俗811

第三节 住宅811

第五节 节日814

第六节 其它喜庆815

第七节 丧葬815

第八节 称谓817

第九节 方言817

第三章 土族民俗820

第一节 服饰820

第二节 饮食821

第三节 住宅822

第四节 婚俗823

第五节 节日830

第六节 丧葬831

第七节 称谓832

第四章 回族民俗833

第一章 立传人物837

第二十四篇人物837

第二章 简介人物845

第三章 列表人物880

附录889

重修庄浪茶马厅衙署碑记889

庄浪属署题名碑记889

巩昌分府监屯同知历任名衔890

庄浪茶马同知历任名衔891

松山藏民大会892

永登的一角——藏区印象894

永登县番族概况暨改进意见书895

军政部永登军牧场纪念碑902

永登的番胞903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905

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原则通过《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906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907

本志编纂始末915

1994《天祝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4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