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7

建置志43

第一章地理位置43

第二章 建置沿革43

第三章 行政区划46

第一节 明清时期46

第二节 民国时期4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区51

第四章 城镇、区乡57

第一节 县城57

第二节 集镇58

第三节 区、乡简况62

第一节 概况75

第一章 地质75

自然环境志75

第二节构造分区及其特征76

第二章 地貌78

第一节 平原区78

第二节 低山丘陵区79

第三节 中山区80

第四节 山脉81

第三章 气候、物候85

第一节 气候概况85

第二节 日照86

第三节 气温86

第四节 地温89

第五节 降水90

第六节 气压、风93

第七节 物候93

第一节 河流96

第四章 水文96

第二节 地下水97

第五章 土壤100

第一节 土壤类型、分布100

第二节 土壤性状102

第六章 植被104

自然资源志107

第一章矿产资源107

第一节 金属矿产107

第二节 非金属矿产110

第三节 成矿规律及预测112

第二章 土地资源113

第三章 水资源114

第一节 水量114

第二节 水质117

第一节 乔木119

第四章 植物资源119

第二节 灌木、竹类123

第三节 木质藤本125

第四节 草126

第五节 菌类、地衣类植物132

第五章 动物资源133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133

第二节 脊椎动物134

第六章 能源137

自然灾害志140

第一章旱灾140

第一节 旱情140

第二节 抗旱142

第二章 水灾143

第三章 雹灾149

第四章 其它150

第一节 冻害150

第三节 虫灾、鼠害151

第二节 风灾151

第四节 地震152

第五节 瘟疫153

人口与计划生育志156

第一章人口规模156

第一节 人口数量156

第二节 人口分布158

第三节 人口密度160

第四节 人口与耕地160

第二章 人口变动161

第一节 出生、死亡161

第二节 人口迁徙162

第三章 人口构成162

第一节 年龄构成162

第二节 性别构成165

第三节 民族构成167

第四节 文化构成168

第四章 就业人口169

第一节 在业人口状况169

第二节 不在业人口及人口负担系数171

第五章 婚姻家庭171

第一节 婚姻状况171

第二节 家庭状况173

第六章 计划生育173

第一节 机构、队伍175

第二节 宣传教育175

第三节 避孕、绝育176

第四节 晚婚晚育177

第五节 少生优生178

农业志180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180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180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82

第二节 土地改革182

第四节 人民公社183

第五节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84

第六节 收益分配185

第二章 种植业187

第一节 自然分区及主要作物分布187

第二节 农作物189

第三节 耕作制度193

第四节 耕作技术194

第五节 植物保护197

第三章 养殖业200

第一节 家畜200

第二节 家禽201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202

第四节 渔业205

第一节 农业机械207

第四章 生产工具207

第二节 传统生产工具208

第三节 农机管理209

林业志214

第一章森林214

第一节 林地214

第二节 树种215

第一节 人工植树造林216

第二章 植树造林216

第二节 飞机播种造林217

第三节 采种育苗218

第四节 引进良种和技术推广218

第三章 林业投资219

第四章 森林管理221

第一节 林政管理221

第二节 护林防火及病虫防治222

第二节 林特产224

第一节 森林采伐224

第五章 森林采伐及林产品加工224

第六章 林场226

第一节 黎坪林场226

第二节 碑坝林场227

水利志230

第一章水利工程230

第一节 引水工程230

第二节 蓄水工程240

第三节 提水工具及工程246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251

第五节 江河治理252

第二章 水土保持254

第一节 水土流失254

第二节 水土治理256

第三章 水利管理257

第一节 组织管理257

第三节 用水管理259

第二节 工程管理259

第四节 经济管理260

工业志266

第一章烟草工业266

第二章 建筑材料工业267

第一节 石灰267

第二节 砖瓦267

第三节 水泥268

第三章 电力工业269

第一节 电力生产269

第二节 电力供应271

第四章 化学工业271

第一节 化肥271

第二节 油漆272

第一节 粮油加工273

第五章 食品工业273

第四节 石油273

第三节 塑料制品273

第二节 副食品调味品加工274

第三节 酿酒275

第六章 印刷、造纸工业275

第一节 印刷275

第二节 造纸及纸制品276

第七章 陶瓷工业276

第八章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277

第一节 纺织及纺织器材277

第二节 缝纫、皮革278

第九章 竹、藤、棕、草编织及木材加工业278

第一节 竹、藤、棕、草编织278

第二节 木材加工279

第一节 机械280

第二节 金属加工280

第十章 机械及金属加工业280

第十一章 矿采工业281

第一节 石灰石281

第二节 煤炭281

第三节 采金281

第四节 料石283

第十二章 工业企业管理283

第一节 领导体制283

第二节 经营管理283

交通·邮电志287

第一章道路287

第一节 古道287

第二节 公路288

第三节 乡间道路292

第四节 桥梁293

第五节 渡口298

第六节 公路管理299

第二章 运输300

第一节 汽车运输300

第二节 民间运输301

第三节 水运303

第四节 运输管理303

第三章 邮政305

第一节 邮政设置305

第二节 邮路305

第三节 邮政业务307

第四章 电信311

第一节 电报311

第二节 电话311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316

第一章城乡建设316

第一节 县城建设316

第二节 集镇建设319

第三节 乡村建设320

第二章 建筑业323

第一节 施工队伍323

第二节 设备324

第三节 建筑工程与质量监督325

第四节 建筑设计325

第三章 环境保护325

第一节 环境污染325

第二节 保护治理327

商业志330

第一章商业成份330

第一节 私营商业330

第二节 集体商业332

第三节 国营商业333

第四节 公私合营334

第二章 集市贸易334

第一节 农副产品购销336

第三章 商品购销336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338

第三节 生活消费品销售340

第四节 工业品生产资料供应342

第四章 商品调存343

第一节 调拨343

第二节 储存345

第五章 粮油346

第一节 收购346

第二节 销售347

第三节 储运349

第六章 饮食服务业351

第一节 概况351

第二节 地方风味小吃352

第一章 财政356

第一节 财政体制356

财政·金融志356

第二节财政收入357

第三节 财政支出362

第四节 财务检查365

第二章 金融365

第一节 钱庄、当铺365

第二节 银行366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368

第四节 货币368

第五节 储蓄370

第六节 信贷372

第七节 保险374

第八节 有价证券374

管理经济志377

第一章计划管理377

第一节 管理体制377

第二节 计划制定与实施378

第三节 生产计划管理380

第四节 流通计划管理381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381

第六节 人口、劳动力计划管理382

第七节 经济结构383

第二章 统计管理384

第一节 体制38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385

第三节 经济统计387

第四节 社会统计390

第五节 农村抽样调查391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391

第一节 市场管理391

第二节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393

第四节 取缔非法经营396

第三节 合同、商标管理396

第四章 物价管理397

第一节 自由市场价格397

第二节 计划价格400

第三节 物价检查401

第五章 审计404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404

第一节 组织建设40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407

党派·群众团体志407

第二节党员409

第三节 代表大会412

第四节 中共南郑地下组织斗争纪略416

第五节 党校417

第六节 纪律检查417

第七节 统战工作418

第一节 组织简况42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420

第二节 活动纪略422

第三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23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423

第二节 会议423

第三节 活动424

第四章 群众团体425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25

第二节 其它青少年组织427

第三节 工人组织428

第四节 妇女组织429

第五节 农民组织432

第六节 工商业组织432

第一章 县署、县政府435

第一节 县署435

政权志435

第二节县政府436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439

第一节 选举439

第二节 历届会议简况440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443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444

第一节 机构444

第二节 公安448

第三节 信访450

第四节 劳动人事451

第五节 行政监察454

第六节 司法行政454

第四章 审判455

第五章 检察457

第一节 褒扬459

第二节 表彰459

第一章 优抚459

民政志459

第三节优待460

第二章 社会保障461

第一节 社会救济461

第二节 社会福利463

第三章 安置465

第一节 难民安置465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465

第三节 收容遣送465

第四章 殡葬、婚姻466

军事志469

第一章战略要地469

第一节 关隘469

第二节 洞穴470

第一节 机构471

第二章 机构及驻军471

第三节 重镇471

第二节 驻军472

第三节 地方工农武装473

第三章 兵役474

第一节 旧时兵役474

第二节 现行兵役制474

第四章 民兵476

第一节 组织476

第二节 训练476

第三节 活动纪略477

第五章 兵事478

第一节 兵事纪略478

第二节 农民起义478

第三节 红军过境479

第四节 日机骚扰南郑罪行481

第五节 剿匪481

“文化大革命”动乱纪略483

教育志494

第一章私塾、社学、书院、县学494

第一节 私塾(含义学)、社学494

第二节 书院495

第三节 县学495

第二章 普通教育496

第一节 学前教育496

第二节 小学教育496

第三节 中学教育500

第三章 专业教育504

第一节 农业职业教育504

第二节 师范教育505

第三节 卫生教育505

第四节 其它专业教育506

第四章 成人教育506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506

第五章 教育改革507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507

第六章 勤工俭学508

第七章 师资509

第一节 任用509

第二节 状况510

第三节 培训510

第四节 待遇511

第八章 管理、设备511

第一节 管理511

第二节 经费与设备512

文化艺术志518

第一章群众文化工作518

第一节 文化宣传518

第二节 图书阅览518

第三节 图书发行519

第四节 电影、电视519

第一节 社火521

第二章 民间艺术521

第二节 歌谣522

第三节 美术522

第四节 音乐523

第三章 文艺创作525

第一节 创作队伍525

第二节 创作活动526

第三节 作品目录526

第四节 民间文艺收集整理533

第四章 戏剧曲艺534

第一节 戏剧534

第二节 曲艺535

第三节 专业剧团535

第四节 业余演出537

第五章 新闻广播538

第一节 新闻538

第二节 广播539

第六章 档案541

第一节 档案机构541

第二节 档案工作542

第七章 艺文传说542

第一节 艺文542

第二节 传说552

科技志557

第一章机构557

第二章 科技队伍558

第三章 科技活动562

第一节 科普562

第二节 技术引进推广563

第四章 科研成果564

第五章 科技服务568

第一节 地震测报568

第三节 科技情报与咨询569

第二节 气象预报569

体育·卫生志571

第一章群众体育571

第一节 农民体育571

第二节 职工体育572

第三节 老年体育573

第二章 学校体育573

第一节 幼儿体育573

第二节 小学体育573

第三节 中学体育574

第三章 竞技体育574

第一节 运动会574

第二节 竞赛成绩575

第四章 体育管理、设施581

第五章 医疗卫生机构582

第一节 医疗团体582

第二节 医疗机构583

第六章 卫生队伍、医疗设备585

第一节 卫生队伍585

第二节 医疗设备585

第七章 卫生防疫586

第一节 疫情报告586

第二节 预防接种586

第三节 主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588

第八章 妇幼保健592

第一节 妇女保健592

第二节 儿童保健593

第九章 中、西医593

第一节 中、草医593

第二节 西医59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595

第四节 医疗技术596

第五节 医药科研及验方597

第十章 中、西药598

第一节 中、草药598

第二节 西药599

第三节 药材经营599

第四节 药材炮制应用600

第十一章 医药管理600

第一节 技术管理600

第二节 药政管理600

第三节 公费医疗管理601

第十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602

第一节 卫生宣传602

第二节 除害防病603

文物·胜迹志605

第一章古遗址605

第一节 史前文化遗址605

第二节 古城遗址606

第三节 寺庙遗址607

第四节 古堰遗址608

第二章 馆藏文物609

第一节 石器609

第二节 陶、瓷器609

第三节 铜、铁器609

第四节 石刻610

第五节 其它613

第三章 革命文物613

第四章 风景名胜619

社会志623

第一章民族、宗族623

第一节 民族623

第二节 宗族623

第二章 宗教625

第一节 佛教625

第二节 道教626

第三节 天主教627

第四节 基督教629

第五节 伊斯兰教629

第三章 风俗630

第一节 生活习惯630

第二节 交往礼节633

第三节 节日古会634

第四节 红白喜事635

第五节 陈规陋俗637

第六节 新风尚638

第四章 方言639

第一节 语音639

第二节 词汇644

第三节 熟语647

第四节 语法举例649

第一节 收入650

第五章 人民生活650

第二节 消费651

第六章 帮会组织653

人物志655

第一章655

第一节 英烈655

第二节 知名人物664

第三节 反动人物673

第二章 录674

第一节 革命烈士674

第二节 名宦名人686

第三章 表690

第一节 模范人物690

第二节 南郑在外人才696

附录707

编后记732

1990《南郑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南郑县志编委会编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续修南郑县志  卷2(1921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卷2
1921
郑志(1985年第1版 PDF版)
郑志
1985年第1版 中华书局
郑县志  2-3( PDF版)
郑县志 2-3
台湾:成文出版社
郑县志  1( PDF版)
郑县志 1
台湾:成文出版社
新郑县卫生志( PDF版)
新郑县卫生志
苍南县郑氏文化志(1997 PDF版)
苍南县郑氏文化志
1997
新郑县志  第三-六卷( PDF版)
新郑县志 第三-六卷
新郑县志  第七-十卷( PDF版)
新郑县志 第七-十卷
续修南郑县志  2(1969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2
1969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续修南郑县志  1(1969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1
1969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续修南郑县志  卷7(1921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卷7
1921
续修南郑县志  卷6(1921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卷6
1921
续修南郑县志  卷5(1921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卷5
1921
续修南郑县志  卷3(1921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卷3
1921
续修南郑县志  卷4(1921 PDF版)
续修南郑县志 卷4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