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志》求取 ⇩

大事15

一、清代以前15

二、中华民国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30

第一篇 自然地理75

第一章 境域75

第一节 位置面积75

第二节 地质75

第三节 地貌77

第四节 山脉河流78

第五节 土壤植被80

第二章 气候82

第一节 日照82

第二节 气温83

第三节 降水和蒸发83

第四节 风、霜、雪85

第六节 物候86

第五节 四季特征86

第三章 资源88

第一节 水88

第二节 矿藏88

第三节 植物88

第四节 动物89

第四章 灾异90

第一节 自然灾害90

第二节 地震及其他灾害92

第二篇 建置97

第一章 沿革97

第一节 先秦时期97

第二节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98

第三节 南诏大理国时期(隋、唐、宋)98

第四节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98

第一节 明、清行政区划99

第二章 政区99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99

第二节 民国行政区划10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50~1984年)101

第四节 农村体制改革后的行政区划105

第三章 区镇概况120

第一节 鹿城镇120

第二节 水安区123

第三节 东瓜区124

第四节 前进区124

第五节 吕合区125

第六节 东华区126

第七节 子午区126

第八节 苍岭区127

第九节 富民区127

第十节 云龙区128

第十二节 树苴区129

第十一节 三街区129

第十三节 八角区130

第十四节 大过口区130

第十五节 中山区131

第十六节 中邑舍区131

第十七节 新村区132

第十八节 西舍路区132

第一节 人口的发展变化138

第一章 人口138

第三篇 人口 民族138

第二节 人口构成142

第二章 民族145

第一节 彝族145

第二节 回族150

第三节 白族152

第四节 苗族153

第五节 其他少数民族155

第六节 汉族156

第三章 民族关系157

第一节 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157

第二节 新中国的民族工作159

第四章 计划生育163

第一节 工作进程163

第二节 政策规定164

第三节 管理实施165

第四篇 城乡建设169

第一章 城区建设169

第一节 市政市容169

第二节 公共设施177

第三节 园林建设178

第四节 公共建筑180

第五节 住宅建设181

第二章 乡镇建设183

第一节 乡村183

第二节 集镇184

第三章 建设管理186

第一节 规划186

第二节 土地管理188

第三节 房产管理189

第四节 建筑管理190

第四章 环境保护192

第一节 人为环境的改变192

第二节 环境污染193

第三节 污染防治194

第五篇 农业199

第一章 土地199

第一节 耕地199

第二节 农业区划200

第二章 生产关系202

第一节 土地改革202

第二节 互助合作204

第三节 人民公社205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206

第三章 种植业207

第一节 粮食作物207

第二节 经济作物212

第三节 蔬菜、水果、绿肥218

第四节 农具、农机219

第五节 耕作223

第四章 林业227

第一节 林种228

第二节 植树造林231

第三节 森林保护234

第四节 山林权属238

第五节 木材生产239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林场240

第五章 畜牧业242

第一节 畜禽饲养242

第二节 畜禽品种243

第三节 饲草、饲料244

第四节 疫情防治246

第五节 畜禽阉割247

第六章 副业、乡镇企业247

第一节 家庭副业247

第二节 集体副业248

第三节 乡镇企业250

第二节 品种253

第一节 水面养鱼253

第七章 渔业253

第三节 养殖254

第四节 产量254

第五节 渔政255

第八章 管理机构255

第一节 行政机构255

第二节 事业单位256

第一章 水利建设259

第一节 历史沿革259

第六篇 水利259

第二节 抗旱防洪262

第二章 水利工程264

第一节 畜水工程264

第二节 引水工程275

第三节 提水工程276

第四节 喷灌工程2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0

第三章 水利管理280

第二节 管理体制281

第三节 管理制度281

第七篇 工业290

第一章 体制290

第一节 私营、个体手工业290

第二节 集体工业291

第三节 国营工业296

第一节 电力300

第二章 行业300

第二节 煤炭303

第三节 机械304

第四节 纺织、缝纫306

第五节 食品307

第六节 建筑材料309

第七节 木材、家具309

第八节 金属制品311

第九节 化工312

第十节 文化用品314

第十一节 矿产采炼315

第十二节 其他工业制品316

第三章 管理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7

第二节 领导体制318

第三节 经营管理319

第一节 道路326

第一章 交通326

第八篇 交通邮电326

第二节 运输338

第三节 管理343

第二章 邮电347

第一节 邮政347

第二节 电信350

第九篇 商业358

第一章 市场358

第一节 城市市场358

第二节 坝区集市359

第三节 山区集市360

第四节 物资交流会361

第二章 网点362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362

第二节 行业364

第一节 收购369

第三章 流通369

第二节 销售371

第三节 运输376

第四节 储存377

第四章 管理377

第一节 管理机制377

第二节 机构设置378

第三节 财务管理381

第五节 职工教育383

第四节 民主管理383

第五章 粮油384

第一节 收购385

第二节 销售388

第三节 储存389

第十篇 财政金融393

第一章 财政393

第一节 体制393

第二节 收入394

第三节 支出398

第四节 管理402

第二章 税务403

第一节 税制403

第二节 税种404

第三节 税源407

第四节 征收、管理410

第三章 金融412

第一节 货币412

第二节 机构414

第三节 管理417

第四节 贷款422

第五节 存款424

第六节 保险427

第七节 债券428

第十一篇 经济综合431

第一章 经济发展431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432

第二节 “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433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434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434

第二章 经济效益436

第一节 生产效益436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437

第三节 投资效益437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438

第三章 经济结构438

第四节 社会效益438

第二节 产业结构441

第四章 人民生活443

第一节 城镇443

第二节 农村444

第五章 经济管理446

第一节 计划管理446

第二节 统计管理448

第三节 物价管理450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454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459

第六节 审计管理460

第十二篇 党派群团465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465

第一节 县党部465

第二节 主要活动466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467

附:中国民主社会党46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468

第一节 党组织的创建和初期活动468

第二节 代表大会470

第三节 县、市委及其工作机构471

第四节 组织建设475

第五节 宣传教育478

第六节 纪律检查481

第七节 统一战线483

第三章 人民政协486

第一节 组织机构486

第二节 全委会议486

第三节 主要工作487

第四章 群众团体488

第一节 工会488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49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494

第四节 农会496

第五节 工商联498

第十三篇 政权503

第一章 明、清和民国政权503

第一节 政府503

第二节 参议会506

第二章 人民权力机关508

第一节 基层选举508

第二节 代表会509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512

第四节 提案议案处理514

第三章 人民政府515

第一节 县、市级领导机构515

第二节 县、市级工作机构518

第三节 基层政权520

第四节 干部队伍521

第五节 档案工作523

第十四篇 政法531

第一章 公安531

第一节 组织机构531

第二节 治安保卫533

第三节 治安管理535

第四节 监所、劳改队538

第二章 检察539

第一节 组织机构539

第二节 刑事检察540

第三节 经济检察541

第四节 法纪检察542

第五节 监所检察542

第三章 法院544

第一节 组织机构544

第二节 刑事审判545

第三节 民事审判546

第四节 经济审判549

第五节 申诉复查549

第四章 司法行政551

第一节 组织机构551

第二节 法制宣传551

第三节 调解552

第四节 律师552

第五节 公证553

第一章 机构及武装558

第一节 机构558

第十五篇 军事558

第二节 地方武装561

第三节 驻楚军事机关562

第四节 驻楚部队564

第二章 兵役566

第一节 征募制566

第二节 志愿义务制566

第三节 预备役制567

第三章 民兵568

第一节 组织建设568

第二节 军事训练570

第三节 民兵活动570

第四章 兵事纪略572

第一节 主要战事572

第二节 红军长征过楚雄575

第三节 八哨游击区的创建576

第四节 西护队起义578

第五节 剿匪579

第五章 人民防空581

第一节 组织建设581

第二节 工程建设582

第三节 教育与演习582

第十六篇 民政 劳动585

第一章 民政585

第一节 救灾救济585

第二节 农村扶贫590

第三节 拥军优属592

第四节 婚丧管理597

第五节 地名工作598

第二章 劳动599

第一节 劳动就业599

第二节 劳动工资602

第三节 劳保福利605

第一章 旧学611

第一节 学宫(县学)611

第十七篇 教育 科技611

第二节 私塾612

第三节 社学、义学、蒙养学堂612

第四节 书院613

第五节 考棚614

第二章 学校教育615

第一节 学前教育615

第二节 小学教育616

第三节 普通中学618

第四节 中等专业学校622

第五节 师范专科学校626

第三章 业余教育627

第一节 民众教育627

第二节 扫除文盲627

第三节 职工文化补习628

第四节 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自学考试628

第二节 考核与进修629

第四章 教师629

第一节 师资来源629

第三节 待遇631

第五章 教育管理及经费6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1

第二节 学制632

第三节 课程与教材632

第四节 经费636

第六章 科技机构及人员638

第一节 机构、经费638

第二节 科研和推广单位639

第三节 科技学术团体639

第四节 农村科技网640

第五节 科技人员640

第七章 科技活动641

第一节 群众性科技活动641

第二节 科普活动642

第三节 科研、推广项目643

第四节 科技测报644

第八章 科研、推广成效645

第一节 农业良种645

第二节 农业机械646

第三节 节约能源647

第四节 农用塑料薄膜647

第五节 其他常规农技648

第六节 各行业科技成效649

第一节 文化馆、站654

第十八篇 文化654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654

第二节 图书馆655

第三节 博物馆656

第四节 书店656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657

第六节 剧团658

第七节 影剧院、场660

第八节 民间文艺团体661

第二章 文学艺术662

第一节 文学创作662

第二节 戏剧、舞蹈664

第三节 音乐、舞蹈669

第四节 美术、书法、摄影670

第五节 民间文学671

第六节 民间艺术672

第一节 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6

第三章 文物胜迹676

第二节 其他胜迹678

第三节 库藏文物680

第四章 报刊 通讯681

第一节 报纸681

第二节 刊物682

第三节 通讯报道683

第五章 广播与电视684

第一节 事业建设684

第二节 广播节目685

第三节 电视686

第十九篇 卫生692

第一章 疾病防治692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69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694

第三节 预防接种698

第二章 公共卫生699

第一节 食品卫生699

第二节 饮水卫生700

第三节 环境卫生701

第四节 学校卫生703

第三章 妇幼保健704

第一节 新法接生704

第二节 妇女病防治705

第三节 儿童保健705

第一节 中医706

第四章 医疗706

第二节 西医70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711

第五章 药政714

第一节 药品生产714

第二节 药品经营714

第三节 药政管理715

第一节 医疗机构716

第六章 医疗卫生机构716

第二节 防疫保健机构720

第三节 卫生管理机构721

第二十篇 体育727

第一章 群众体育727

第一节 学校体育727

第二节 职工体育729

第三节 老年体育729

第四节 民族民间体育730

第一节 市内(鹿城)运动会731

第二章 体育竞赛731

第二节 州及州以上运动会参赛成绩735

第三节 名运动员简介737

第三章 体育管理740

第一节 场地设施740

第二节 人才培训741

第三节 机构沿革743

第一节 原始宗教遗存747

第一章 宗教747

第二十一篇 社会风俗747

第二节 佛教749

第三节 道教749

第四节 伊斯兰教750

第五节 基督教750

第二章 社会团体751

第一节 教育会751

第二节 帮会751

第三节 其他民间组织752

第三章 民俗753

第一节 宗族753

第二节 衣食起居755

第三节 婚丧喜庆757

第四节 节日、庙会761

第五节 各种陋习、禁忌764

第六节 社会新风766

第一节 方言分区768

第四章 汉语方言768

第二节 语音770

第三节 词汇772

第四节 常见句式词组775

第五节 谚语俚语歇后语775

附一:楚雄迎“西灵圣母”神会778

附二:文艺作品中之楚雄鹿城779

附三:鹿城话旧780

李启东785

第二十二篇 人物785

一、传记785

杨畏之786

读体787

刘联声788

池生春788

李维述789

张士进790

果成790

宋常泰791

杨永龄791

韦文明792

李德芬793

杨应华793

程杲794

崇谦794

李炳泰796

丁其彦797

王建章797

李海798

李自凤799

李文仕799

陆光鑫800

贾茂801

李崇周801

魏涌802

徐伯林803

李定国803

王学成803

李瑞庭804

吴锡达804

杜思禹805

李凝805

陈海806

朱怀宽806

王金英808

征粮剿匪烈士合传809

丁锡功809

夏国珍810

沈沅811

刘建国811

徐从伙812

沈学恕813

蒋楚明813

杨振新814

谢良臣815

高廷灿815

江焕章816

高志远816

谢同仁817

马超群818

丁楚820

二、名录821

1.楚雄籍红军战士821

2.红军过楚雄时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821

3.抗日战争期间楚雄籍阵亡将士英名录821

4.解放战争以来楚春籍革命烈士英名录831

5.民国时期楚雄籍在外地任职部分人员名录839

6.解放后楚雄籍在外地工作部分人员名录840

7.获省及省以上荣誉称号者名录(1962~1989年)841

8.楚雄市籍及市内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842

附录847

Ⅰ.文物碑铭847

Ⅱ.楚雄旧志资料868

Ⅲ.资源、艺文872

Ⅳ.诗词楹联选萃878

Ⅴ.编修《楚雄市志》文件辑存886

Ⅵ.编纂始末891

Ⅶ.编修人员名单894

1993《楚雄市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云南省楚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3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