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通志 教育志》求取 ⇩

概述1

第一篇 官学 书院 私学 科举11

第一章 官学11

第一节 官学设置11

第二节 教官25

第三节 生员27

第四节 教学31

第五节 土司地区官学33

第六节 经费35

第一节 书院设置37

第二章 书院37

第二节 山(院)长51

第三节 生徒53

第四节 教学55

第五节 经费58

第六节 管理59

第三章 私塾 社学 义学61

第一节 私塾61

第二节 社学63

第三节 义学65

第四节 名贤讲学69

第四章 科举71

第一节 隋唐时期科举71

第二节 宋元时期科举72

第三节 明代科举79

第四节 清代科举85

第二篇 幼儿教育103

第一章 园院设置103

第一节 幼稚园103

第二节 保育院 幼儿园104

第二章 保教人员109

第一节 来源109

第二节 待遇110

第三章 保教工作112

第一节 保育112

第二节 教育113

第四章 管理119

第一节 管理体制119

第二节 经费120

第一节 园舍122

第五章 园舍 设备122

第二节 设备123

第三篇 小学教育129

第一章 学校设置129

第一节 设置129

第二节 办学形式136

第三节 学制137

第二章 教师139

第一节 编制 来源139

第二节 结构 素质141

第一节 招生145

第三章 学生145

第二节 学籍管理147

第三节 入学率 巩固率 合格率150

第四章 教学157

第一节 教学计划157

第二节 教材 教法166

第三节 课外教学活动169

第四节 美育170

第五节 劳动教育171

第一节 教育内容173

第五章 思想品德教育173

第二节 途径 方法175

第六章 体育 卫生178

第一节 体育178

第二节 卫生182

第七章 学校管理186

第一节 领导体制186

第二节 管理制度187

第八章 校舍 设备189

第一节 校舍189

第二节 设备191

第九章 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195

第四篇 中学教育201

第一章 学校设置201

第一节 设置201

第二节 省立中学 重点中学210

第三节 学制213

第二章 学校管理215

第一节 管理体制215

第二节 管理机构216

第三节 管理制度218

第三章 教师219

第一节 编制 来源219

第二节 结构 学历223

第四章 学生229

第一节 招生229

第二节 待遇232

第三节 学籍管理233

第五章 教学241

第一节 教学计划242

第二节 教材257

第三节 教学方法259

第四节 课外活动261

第五节 美育263

第六节 劳动技术教育265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269

第一节 教育内容270

第二节 教育方法 途径273

第七章 体育 卫生 军训279

第一节 体育280

第二节 卫生286

第三节 军训293

第八章 校舍 设备296

第一节 校舍296

第二节 实验室297

第三节 图书馆(室)299

第九章 国民中学302

第一节 学校设置302

第二节 培养目标 学制305

第三节 教学306

第四节 教师 学生310

第五节 经费 设备312

第五篇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317

第一章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17

第一节 设置317

第二节 学制333

第三节 管理体制333

第四节 教师334

第五节 学生338

第六节 教学343

第七节 校舍 设备349

第一节 学校设置354

第二章 农职业中学354

第二节 专业设置356

第三节 学制357

第四节 管理体制357

第五节 教师358

第六节 学生362

第七节 教学363

第八节 设备370

第三章 技工学校373

第一节 学校及专业(工种)设置373

第二节 教学377

第三节 教师 学生379

第四节 管理 设备381

第六篇 中等师范教育387

第一章 学校设置 管理387

第一节 设置387

第二节 学制393

第三节 管理393

第二章 教师397

第一节 编制 来源397

第二节 结构 学历399

第一节 招生402

第三章 学生402

第二节 待遇404

第三节 学籍管理405

第四节 毕业分配409

第四章 教学411

第一节 教学计划411

第二节 教材 教法420

第三节 教育实习422

第一节 学校设置431

第七篇 普通高等教育431

第一章 院校设置431

第二节 系科专业设置440

第三节 学制450

第四节 抗日战争期间迁桂高等学校450

第二章 学校管理452

第一节 领导体制452

第二节 组织机构454

第一节 编制 来源456

第三章 教师456

第二节 结构460

第三节 高等院校教授名单465

第四章 学生468

第一节 招生468

第二节 待遇472

第三节 学籍管理475

第四节 毕业分配480

第五节 研究生482

第六节 出国留学生483

第七节 外国留学生486

第五章 教学488

第一节 培养目标488

第二节 教学计划490

第三节 教材 教法494

第四节 学位制度497

第六章 科学研究500

第一节 科研机构 科研队伍500

第二节 科研成果502

第三节 学术团体 学术刊物512

第一节 教育内容518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518

第二节 教育方法522

第三节 工作机构524

第八章 体育 卫生 军训526

第一节 体育526

第二节 卫生530

第三节 军训533

第九章 校舍 设备535

第一节 校舍535

第二节 实验室540

第三节 图书馆543

第十章 部份高等院校546

第一节 广西大学546

第二节 广西师范大学550

第三节 广西农学院554

第四节 广西医学院557

第五节 广西艺术学院560

第六节 广西民族学院562

第一节 自治区(省)机构571

第一章 管理机构571

第八篇 成人教育571

第二节 地(专)市县机构572

第二章 民众教育573

第一节 民校573

第二节 民团后备队补习教育574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575

第四节 国民基础学校成人班576

第五节 “成人教育年”578

第一节 扫盲对象 脱盲标准580

第三章 扫除文盲580

第二节 办学形式581

第三节 教学582

第四节 师资 经费583

第四章 成人初等教育585

第一节 文化补习学校 民校585

第二节 业余小学585

第三节 业余初等技术教育586

第五章 成人中等教育588

第一节 业余中学588

第二节 中等技术学校591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593

第六章 成人高等教育594

第一节 教育(教师进修)学院594

第二节 管理干部学院596

第三节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597

第四节 函授大学 夜大学598

第五节 职工 干部业余大学599

第六节 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600

第一节 民族小学(班)613

第一章 民族学校设置613

第九篇 少数民族教育613

第二节 民族中学(班)617

第三节 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班)619

第四节 民族师范学校620

第五节 壮文学校623

第六节 民族高等院校624

第七节 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625

第二章 民族教师626

第一节 教师结构626

第二节 培训629

第三节 待遇631

第一节 招生634

第三章 民族学生634

第二节 待遇637

第三节 毕业生639

第四章 教学640

第一节 教学内容640

第二节 教学方法645

第一节 建国前经费648

第二节 建国后经费648

第五章 经费648

第十篇 其他教育655

第一章 特殊教育655

第一节 盲聋哑学校655

第二节 盲聋哑职工业余教育658

第三节 弱智儿童辅读班658

第二章 援外学校660

第一节 中国语文专修学校660

第二节 育才学校661

第三节 “九二”学校662

第四节 “六七”学校663

第一节 建国前华侨中学664

第二节 建国后华侨学校664

第三章 华侨学校664

第四章 教会学校666

第一节 神职学校666

第二节 幼稚园 小学667

第三节 中等学校670

第一章 机构676

第一节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676

第十一篇 教育行政676

第二节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职责681

第二章 教育经费691

第一节 来源691

第二节 使用697

第三章 教师管理703

第一节 考核703

第二节 培训706

第三节 职称评定711

第四节 待遇714

第一节 督导人员728

第四章 教育督导728

第二节 督导活动730

第五章 勤工俭学734

第一节 管理 活动734

第二节 经济效益736

第十二篇 教育科学研究742

第一章 科研院所742

第一节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742

第二节 广西教育研究所742

第三节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743

第二章 中小学教学研究744

第一节 组织机构744

第二节 教研活动745

第三章 教育学术团体747

第一节 广西教育会747

第二节 抗日战争期间广西成立的教育团体747

第三节 广西教育学会749

第四节 广西高等教育学会750

第五节 广西成人教育协会750

第七节 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751

第六节 广西陶行知研究会751

第四章 教育刊物752

第一节 建国前教育刊物752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刊物753

附录757

一、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757

二、教育文献选录761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大纲(民国23年10月25日广西省政府委员会第152次会议决议修正通过)761

广西国民中学办法大纲(民国26年7月10日广西省政府委员会第291次会议决议通过并公布)762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1991年6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763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条例(1992年6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767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1991年7月25日)77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暂行规定(1991年7月22日)779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6月28日)78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区教育厅区财政厅关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1987年9月17日)785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学德育工作规范(自治区教委1990年4月16日)787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日制小学德育工作规范(自治区教委1991年4月19日)788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办法(1992年2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号)790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农业厅、财政厅关于贯彻执行《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1990年8月18日)791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暂行条例》办法(自治区教委1992年3月24日)793

后记797

1995《广西通志 教育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5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抚顺市科学技术志(1991 PDF版)
抚顺市科学技术志
1991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测绘志(1998年10月第1版 PDF版)
广西通志·测绘志
1998年10月第1版 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语言志( PDF版)
广西通志·语言志
高唐县志(1996 PDF版)
高唐县志
1996 济南:齐鲁书社
遵义地区志  概况  大事记(1994 PDF版)
遵义地区志 概况 大事记
1994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气象志(1996 PDF版)
广西通志 气象志
1996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政协志(1998 PDF版)
广西通志 政协志
1998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军事志(1994 PDF版)
广西通志 军事志
199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体育志(1989 PDF版)
广西通志 体育志
1989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测绘志(1998 PDF版)
广西通志 测绘志
1998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侨务志(1994 PDF版)
广西通志 侨务志
199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物价志(1996 PDF版)
广西通志 物价志
1996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水利志(1998 PDF版)
广西通志 水利志
1998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交通志(1996 PDF版)
广西通志 交通志
1996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广西通志  财政志(1995 PDF版)
广西通志 财政志
1995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