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求取 ⇩

一、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1

目录第一章 殊途同归——国共两党开始走上合作的道路第一节 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动运1

1 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8

1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交锋2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3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探索15

1 同盟会的分化和改组2 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3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1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1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2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9

1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革命的同盟军35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39

1 敌强我弱的形势2 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9

1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2 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推动3 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认识和酝酿二、国共两党合作方针的确定和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准备51

1 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确定2 中国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准备三、国共合作的实现57

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 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改组,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第二章 并肩北伐——第一次国共合作高潮第一节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65

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武装65

1 黄埔军校的创建2共产党人为军校建设努力工作3 军校内部两种思想的斗争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71

1 共产党对孙中山镇压商团叛乱的支持2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三、共同建设革命政权74

1 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2 广东国民政府的巩固和建设四、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83

一、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北伐战争85

1 中山舰事件2 整理党务案第二节 北伐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斗争85

二、北伐战争中的两党分歧和斗争89

三、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思想96

第三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100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00

二、蒋介石“制裁”共产党的反革命行径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03

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挽救革命的措施110

四、“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116

一、国民党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20

第三章 分道扬镳——国共第一次分裂第一节 萁豆相煎 民族力量的削弱120

1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2 国民党新军阀的内外政策3 国民党各派力量的分化二、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29

1 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武装起义2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 土地革命的开展4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第二节 强敌入侵 重新合作的酝酿138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同国民党部分派别的局部联合138

1 同东北义勇军的联合2 同冯玉祥的联合3 同十九路军的联合 4 同陈济棠的联合二、华北事变后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146

1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转变2 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3 中间党派团结御侮的主张4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接触第三节 西安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53

一、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和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建立153

1 逼蒋抗日方针的提出2 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十七路军的联合3 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东北军的联合4 中国共产党同阎锡山的联合5 中国共产党同盛世才的联合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新时期的开始164

1 联共抗日协议的商定2 国共谈判,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3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第四章 共同对敌——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178

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178

1 七七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2 中国共产党的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制定3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二、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新形势187

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重点的转变193

1 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2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3 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潮第二节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的国共关系193

1 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形式问题的继续交涉2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3 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变化的关注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大好局面的逆转200

1 国民党制造一系列反共摩擦和武装冲突事件2 共产党以正确的方针和策略遏制了顽固派的反共活动3 国共关系进一步恶化,共产党在斗争中求团结三、改善国共关系的新转机212

1 国民党对待共产党的策略开始转变,共产党努力促成两党和谈2 国共两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论争3 新的反共摩擦被制止四、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上的战略配合221

1 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日寇的相持2 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第三节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 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229

一、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229

1 国民党强化—党专政2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潮二、国共恢复谈判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33

1 国共恢复谈判,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 赫尔利使华国共谈判陷于僵局三、国共两党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243

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51

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国共两党的建国方针256

1 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第五章 全面内战——国共第二次分裂第一节 两种建国方针及其斗争256

1 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2 国共两党的建国方针二、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的谈判和斗争259

1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2 国民党军抢占战略要地挑起内战3 政治协商会议和马歇尔使华第二节 全面内战爆发269

一、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269

1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破坏协议挑起内战2 共产党关于打败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原事则3 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失利二、国民党走向绝境的政治和经济275

1 《中美商约》的签订,经济危机的加深2 召开制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3 全国人民的反独裁斗争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走向崩溃281

1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 蒋介石的“戡乱总动员”及其政治危机的加深3 共产党的十二月会议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退出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5

一、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285

二、国共两党的再次和谈286

1 和谈前的形势2 和谈经过三、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01

1 国民党众叛亲离分崩离析2 国民党败退台湾,结束在大陆的统治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六章 隔海分治——国共走向第三次合作第一节 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基础313

一、新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313

1 大胆探索,曲折前进,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 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新中国的成就世界瞩目3 长期锻炼,有错必纠,共产党的建设日益加强二、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经济建设成就显著325

1 国民党台湾政权的建立及更替2 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3 台湾经济的发展三、偏安不能长久,祖国统一必然实现339

1 偏安的外部条件不复存在2 偏安的内部因素的根本变化第二节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提出345

一、新中国建立后国共两党在沿海地区的斗争345

1 解放海南岛2 解放万山群岛3 解放—江山岛4 炮击金门5 挫败美蒋反攻大陆的阴谋二、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共两党对峙方针的松动349

1 共产党和平解放台湾口号的提出2 中美关系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3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三、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正式提出359

1 统战工作的战略转变,《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2 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3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七章 人心所向炎黄子孙盼统一第一节 日益频繁的两岸民间交流370

一、海峡两岸的文化、体育交流371

1 学术交流2 文艺交流3 体育交流二、海峡两岸的“间接三通”378

1 两岸通邮2 两岸通航3 两岸通商第二节 海外赤子的报国之心382

一、为祖国独立披肝沥胆382

二、为祖国建设竭心尽力384

三、为祖国教育热诚奔忙387

四、为祖国统一穿针引线390

第三节 不断高涨的统一热潮392

一、源远流长的手足联系392

1 民族渊源的历史见证2 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台湾的记载3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4 大陆人民和台湾同胞共同反抗侵略者二、慎终追远的寻根热398

1 陕西村的发现2 高山族源的新论证3 陈林姓氏半天下4 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5 历史情怀的躁动三、爱乡恋乡的“探亲热”406

1989《国共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成山,马力主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