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求取 ⇩

导言1

第一章 19世纪中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12

第一节 清王朝的经济和政治12

一、清王朝的经济基础12

二、清王朝的政治机制14

三、危机四伏的内忧外患18

第二节 清王朝的政治思想统治20

一、宗朱子为正学20

二、窒息思想的汉学21

三、八股取士的科举23

第三节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开端25

第一节 经世致用学派的政治观点29

一、主张更法改制29

第二章 经世致用的新思潮29

二、坚决进行反侵略战争33

第二节 经世致用学派开创了一代新风37

一、批判汉学同针砭时弊相结合37

二、冲破思想界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40

第三节 经世致用学派的命运42

一、林、龚、魏政治思想的结合42

二、林、龚、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44

第三章 近代农民的天国理想48

第一节 洪秀全早期政治思想48

一、洪秀全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48

二、洪秀全早期政治思想的特点50

第二节 洪秀全政治思想的发展52

一、《天朝田亩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52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53

三、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57

第三节 洪秀全晚期的政治思想58

第四节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0

一、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60

二、对《资政新篇》的评价63

第四章 洋务派的政治主张65

第一节 洋务派的形成65

第二节 洋务派的新政理论68

一、洋务运动与洋务派的新政68

二、“自强”、“求富”方针的封建性和买办性70

三、“曲全邻好”的媚外政策72

四、“礼治”、“仁政”的对内政策74

五、“中体西用”的实质76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区别79

第三节 对洋务派政治思想的评价79

二、洋务派的历史作用81

第五章 早期新学派的政治思想83

第一节 新学派的由来83

一、新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83

二、洋务派中的“独醒者”郭嵩焘和改良主义的先行者冯桂芬84

三、新学派群秀87

第二节 新学派的新思潮89

一、“体学兼用”观89

二、“商战固本”论90

三、主张君主立宪的“君民共治”92

第三节 新学派政治思潮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97

一、新学派政治思潮的进步意义97

二、新学派政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98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新高涨100

一、维新派的崛起100

第六章 19世纪末叶的维新思潮100

二、康有为和梁启超101

三、谭嗣同和严复105

第二节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109

一、主张变法救亡 反对投降卖国109

二、主张君主立宪 反对封建专制111

三、主张“以商立国”发展资本主义114

第三节 对维新派政治思想的评价116

一、维新思潮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116

二、维新思潮的历史局限性117

第七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20

第一节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120

一、三民主义学说形成的历史条件120

二、三民主义思想的萌生122

三、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概括124

第二节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新发展129

一、三民主义向前发展的原因129

二、对三民主义的新阐明133

第三节 对孙中山民主共和国思想的评价136

第八章 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主义143

第一节 袁世凯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143

一、袁世凯的皇权思想143

二、杨度的《君宪救国论》146

第二节 段祺瑞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155

一、段祺瑞的假拥共和155

二、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论157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主义卷土重来的原因158

一、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61

一、世界革命的新纪元16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161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在中国的传播161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162

三、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作用163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思潮的出现164

二、陈独秀的特殊贡献167

三、《共产党》月刊的出版171

四、科学社会主义译作的涌现172

第三节 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认识与理解173

一、关于国家的实质和形式173

二、关于革命的中心问题174

三、关于新型的民主和专政176

四、中共“二大”在革命理论上的新认识178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奠基者刘师复180

第一节 无政府主义的传入和在中国的传播180

第十章 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180

二、五四时期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183

第二节 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和民主自由观186

一、主张绝对自由 反对一切强权186

二、幻想建立“十三无”的理想社会188

三、醉心于用暗杀等恐怖手段促进社会变革191

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192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产的原因196

一、充满乌托邦构想的理论体系196

二、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寸步难行198

第十一章 胡适的社会改良主义201

第一节 胡适社会改良主义的形成201

一、青少年时期接受西学的启蒙和进化论的影响201

二、留美期间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202

一、主张“超政治构思的文化运动”205

第二节 五四时期胡适社会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205

二、主张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207

三、建立为美国为模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212

第三节 对胡适政治思想发展道路的评论213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213

二、非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214

三、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诤臣217

第十二章 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观220

第一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传入中国220

一、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220

二、梁启超和罗素的媒介作用222

第二节 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观点225

一、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225

二、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228

三、反对筹建中国共产党和开展革命运动229

第三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230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230

二、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破产的原因232

第十三章 戴季陶的“纯正三民主义”235

第一节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235

第二节 戴季陶“纯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239

一、思想上宣扬“孔孙道统说”239

二、政治上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240

一、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241

三、组织上反对国共合作24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244

二、戴季陶充当了蒋家王朝的殉葬品252

第一节 国家主义派的形成254

一、国家主义派的出现254

第十四章 中国的国家主义254

二、国家主义派的活动255

第二节 国家主义派的政治主张258

一、鼓吹反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258

二、主张“全民革命”、“全民政治”,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260

三、高喊“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实质是反苏、反共262

第三节 国家主义派的破产264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264

二、国家主义派的破产268

第十五章 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主张271

第一节 改组派的形成271

第二节 改组派的政治主张274

一、主张改组国民党274

二、鼓吹所谓“恢复十三年改组精神”276

三、坚持反对中国共产党278

四、主张建立三民主义的东方国际279

第三节 改组派的活动280

第四节 改组派剖析283

一、改组派的性质283

二、改组派瓦解的原因285

第十六章 第三党的政治主张287

第一节 第三党的建立及其演变287

一、邓演达与第三党的建立287

二、第三党的演变290

第二节 第三党的政治主张293

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分析293

二、建立“平民政权”的政治纲领296

第三节 对第三党、邓演达政治观点的评价302

一、中国托派组织的出现309

第一节 中国托陈取消派的产生及其破产309

第十七章 中国托陈取消派309

二、中国托派的演变及其破产314

第二节 托陈取消派的政治观点316

一、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316

二、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318

三、对大革命失败后政治形势和斗争策略的估量320

第三节 陈独秀后期的政治思想322

一、陈独秀后期与托派的关系322

二、陈独秀在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323

三、陈独秀的最后结局327

第十八章 “乡村建设派”的政治思想329

第一节 “乡村建设”思潮及“乡村建设”运动329

一、“乡村建设”思潮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329

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阎锡山的“村政建设”331

一、“乡村建设”理论335

第二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335

二、“乡村建设”实践340

第三节 “乡村建设”简评343

一、“乡村建设”的客观历史作用343

二、梁漱溟政治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345

第十九章 中国的法西斯主义347

第一节 中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347

一、中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47

二、中国法西斯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350

第二节 中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353

一、中国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和国家观353

二、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中心内容是“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355

三、中国法西斯主义的哲学357

一、中国法西斯的黑暗统治359

第三节 中国法西斯的黑暗统治及其破产359

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及蒋介石法西斯统治的垮台361

第二十章 汪精卫的汉奸“理论”366

第一节 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和伪政权的建立366

一、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366

二、汪伪政权的建立368

第二节 汪精卫集团的汉奸“理论”372

一、汪伪的“和平反共建国”论372

二、汪伪的“三民主义”375

三、汪伪的“大亚洲主义”378

第三节 汪伪政权覆亡的必然性381

第二十一章 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385

第一节 中国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385

一、中国民主党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85

二、中国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386

第二节 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389

一、抗战时期的政治主张389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394

第三节 中国民主党派政治主张演变的历史特点400

第二十二章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04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404

一、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404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40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观和国家观411

一、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观411

二、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观41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地位425

后记430

1990《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许光枨,林浣芬主编 1990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85 PDF版)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198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近代政治思想史略(1931 PDF版)
近代政治思想史略
1931
近代政治思想史略(1931 PDF版)
近代政治思想史略
1931 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992 PDF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1992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简编(1989 PDF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简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91 PDF版)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1991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999 PDF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1999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99 PDF版)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1999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简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986 PDF版)
简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1986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纲(1988 PDF版)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纲
198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1919-1949(1984 PDF版)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1919-1949
1984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993 PDF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1993 北京:知识出版社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986 PDF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1986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1993 PDF版)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993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983 PDF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1983 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