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求取 ⇩

前 言 邢贲思1

目 录1

哲 学编3

哲学编绪论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61

科学世界观61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61

1.世界观和哲学61

派别63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基本63

3.哲学的党派性69

(二)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72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72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8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伟大指导作用86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特点86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97

作用107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指导107

4.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12

二、世界的物质性124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124

1.世界的物质性124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25

3.自然的人化与人化自然127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32

1.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132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35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137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138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42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144

(一)意识的本质和作用144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144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45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47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49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52

(三)意识的能动性152

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途径155

四、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160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60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60

2.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165

3.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167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69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169

2.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171

3.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174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179

发展的科学179

1.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规律的科学179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181

五、对立统一规律184

(一)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84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84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86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94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方法197

(二)矛盾的特殊性202

1.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202

矛盾特殊性202

2.矛盾及其各方面的地位和206

作用的特殊性206

3.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212

(三)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15

1.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215

2.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和具体性218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222

(四)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29

六、质量互变规律233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233

1.质、量233

2.度236

(二)量变和质变237

1.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37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239

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44

(三)飞跃形式的多样性245

(一)辩证的否定249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49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249

2.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250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51

(二)否定之否定253

1.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53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54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58

1.否定方式的多样性261

(三)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261

2.曲折前进的复杂性263

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265

(一)范畴的产生和实质265

(二)本质和现象266

(三)内容和形式270

(四)原因和结果273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274

(六)可能性和现实性282

1.世界的可知性285

九、认识和实践285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85

2.唯物主义的反映论288

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89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91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291

2.主体和客体293

1.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指导296

作用296

(三)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296

2.理论和实践的统一300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309

(四)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313

1.客观真理313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15

十、认识的辩证过程320

(一)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320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320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27

3.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329

(二)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333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333

2.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337

(三)辩证逻辑342

1.辩证思维的方法342

2.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347

3.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一致349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49

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349

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350

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54

(五)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362

十一、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375

科学历史观375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75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80

1.历史唯心主义关于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观点380

2.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384

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384

1.自然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91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91

2.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98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99

(四)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类意志的能动性406

十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410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410

关系的统一410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410

2.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415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419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31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431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39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形式44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464

生产关系464

1.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464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69

1.社会的经济基础476

(一)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76

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76

2.社会的上层建筑478

3.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479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484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84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492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498

运动498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特点50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503

2.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和改革508

十四、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512

(四)原始的社会共同体——家庭515

1.原始的社会共同体515

2.家庭518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521

1.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本质521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532

直接动力532

1.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540

(二)社会革命540

2.社会革命的类型551

3.社会革命的形式566

(三)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572

过渡572

1.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572

2.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581

斗争581

3.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是历史的必然590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602

产物602

十五、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602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602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605

3.国家的类型和形式609

4.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613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619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专政619

2.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627

3.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637

(三)国家的消亡645

十六、社会意识及其形式650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650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655

(三)社会意识的作用660

(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664

1.政治和法律思想664

2.道德673

3.艺术686

4.宗教704

(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724

文明724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724

及其关系724

2.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728

3.共产主义人生观735

十七、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739

(一)科学的本质和社会职能739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739

2.科学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741

3.科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743

(二)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757

1.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757

2.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766

(三)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768

1.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68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的条件774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779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798

1.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798

作用798

十八、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798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802

3.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06

(二)个人在历史上作用809

1.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客观条件与个人的作用809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816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828

个人崇拜835

4.维护革命领袖的权威与反对835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843

1.一切为了群众843

2.一切依靠群众847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60

(四)人权、人的自由、人道主义869

(一)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人性873

十九、人、异化、人道主义873

(二)个体、个人、个性882

(三)异化886

政治经济学编915

政治经济学编绪论915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950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950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952

(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党性957

二、原始社会959

(一)原始社会的产生959

(二)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960

(三)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962

(四)原始社会制度的灭亡和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生963

三、奴隶社会966

(一)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966

(二)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968

(三)奴隶社会的阶级和国家969

(四)奴隶社会的灭亡和封建社会的形成972

四、封建社会974

(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974

(二)封建社会的城市经济和城乡对立982

(三)封建社会的阶级和国家985

(四)封建社会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989

五、商品和货币995

(一)商品995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995

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995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996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998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1003

1.价值尺度1007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1007

2.流通手段1008

3.贮藏手段1010

4.支付手段1011

5.世界货币1012

1.资本的总公式1013

2.总公式的矛盾1013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013

六、资本和剩余价值1013

3.劳动力的买和卖1014

(二)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018

1.劳动过程1018

2.价值增殖过程1019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025

(四)剩余价值率1028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1028

2.剩余产品1028

七、资本主义工资1030

(一)简单再生产1033

八、资本的积累过程1033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035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1035

2.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037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038

1.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1038

2.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1039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1040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041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045

1.货币资本的循环1047

九、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047

(一)资本的循环1047

2.生产资本的循环1049

3.商品资本的循环1050

4.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1050

(二)资本周转1052

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052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52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1055

周期1055

影响1056

4.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1056

5.可变资本的周转1057

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060

(一)导言1060

1.研究的对象1060

2.货币资本的作用1061

(二)简单再生产1062

1.问题的提出1062

2.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1063

3.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Ⅰ(v+m)和Ⅱc的交换1064

4.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1065

5.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1067

6.第1部类的不变资本1067

7.固定资本的补偿1068

(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1071

1.第Ⅰ部类的积累1072

2.第Ⅱ部类的积累1075

3.用公式来说明积累1076

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085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1085

十一、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1085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1085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088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1096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102

1.商品经营资本1102

2.商业利润1105

3.货币经营资本1108

1.生息资本1109

(三)生息资本和利息1109

2.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1113

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1114

4.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1117

5.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1119

(四)资本主义地租1121

1.地租的性质1121

2.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1123

地租Ⅰ)1123

地租Ⅱ)1127

3.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1127

4.绝对地租1129

十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和1133

阶级结构1133

(一)三位一体的公式1133

(二)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1134

(三)阶级1137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1140

十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140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1142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周期性1145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1149

十四、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基本1153

经济特征1153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1153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引起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的一般规律1153

2.垄断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成为帝国主义1155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156

1.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1156

3.垄断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1156

2.银行由普通的信用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1158

3.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生长,形成金融资本1159

4.金融寡头的统治1160

5.金融寡头的统治就是食利者和食利国的统治1162

(三)资本输出1162

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162

2.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剥削和压迫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1163

3.资本输出在金融资本世界体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163

1.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1164

(四)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1164

2.对国际垄断同盟可以消除矛盾和斗争,实现和平的谬论的批判1166

(五)帝国主义列强分割世界1167

1.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和重新分割世界的不可避免1167

2.殖民地对金融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1169

3.帝国主义殖民压迫体系的形成1170

十五、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1172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1172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1172

2.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定义1173

3.批判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1174

4.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1175

1.生产和技术停滞与发展的1178

两种趋势1178

(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1178

2.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和食利国的形成1179

3.帝国主义造成工人运动的分裂1180

(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1184

1.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1184

2.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188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89

十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189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191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1194

十七、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灭亡的历史过程1198

(一)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1198

资本主义制度1198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1201

(三)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曲折的过程1206

(一)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208

(二)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1208

十八、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长期性1208

(三)必须进行具有许多不同特点的斗争1211

(四)战争与和平1214

十九、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219

(一)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个过渡时期1219

(二)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方针1222

1.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1222

2.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225

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227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231

(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237

二十、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241

(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和持征1241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1243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1246

1.公有制经济补充形式存在的原因1246

2.经济联合体1247

3.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1250

二十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1253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253

1.大力发展生产力1258

(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1258

手段1258

2.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1262

3.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1265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270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273

二十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277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点1277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1281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1285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与市场1285

2.在国家的统一计划内,给地方政府一定的机动权力1288

(四)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 .1290

1.重视商业工作,大力发展商品流通1290

2.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比价问题1292

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296

二十三、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1299

(一)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299

(二)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1303

实质1313

(一)社会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的1313

二十四、社会主义再生产1313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实现条件1315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类型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1315

2.农、轻、重的比例关系1320

3.社会主义积累与扩大再生产1323

(三)社会主义的农业1327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327

2.国家必须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帮助1330

3.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趋势1331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来源与分配1336

二十五、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1336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1338

(三)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1344

二十六、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1349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1349

(二)按劳分配的要求和作用1354

(三)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形式1356

(四)社会主义物质利益1358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1363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1363

(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368

二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1368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1372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377

1.对外贸易1377

2.引进技术1381

3.利用外资1383

4.兴办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385

(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1389

二十八、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389

(二)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394

二十九、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398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1398

必要性与实质1398

1.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398

2.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1399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401

1.改革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1401

2.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1404

3.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409

(三)建设和改革都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1411

科学社会主义编1419

科学社会主义绪论1419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452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1452

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1452

1.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1452

3.科学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当然继承者1454

2.科学社会主义是对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阶级对立考察的结果1454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469

1.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1469

2.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理论基石1473

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477

4.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结论1483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是发展的科学1489

1.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1489

2.决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在实践中把它推向前进1490

1.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1495

(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1495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和趋势1495

2.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1501

(二)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1513

1.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彻底革命的品格1513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519

(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动力1523

1.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1523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1528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1532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1534

1.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1534

2.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胜利发展为多国胜利1538

3.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它发展的大趋势是改变不了的1540

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544

(一)过渡时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1544

1.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必须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544

2.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长期性和困难性1545

3.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549

1.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1551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改造1551

2.过渡时期的经济任务1557

3.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559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62

5.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67

(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1574

1.过渡时期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1574

2.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1578

(四)过渡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1584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593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阶段1593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593

2.各尽所能,按劳分配1596

3.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600

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604

5.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1607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613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1619

1.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1619

2.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1621

3.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624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1626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问题1626

1.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1626

2.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1627

3.社会主义社会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阶级斗争1644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政权1646

1.无产阶级需要国家1646

2.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1651

3.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1653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1658

1.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1658

2.社会主义国家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任务1664

3.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1671

六、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建设1680

(一)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1680

1.文明和文明时代1680

2.社会形态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体1683

3.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1686

1.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发达生产力1689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1689

2.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694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1698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704

1.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和特点1704

2.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途径和条件1708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720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725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1725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731

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740

4.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745

七、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1752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752

1.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1752

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1755

3.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756

(二)经济体制改革1761

1.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761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764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领导1773

(三)政治体制改革1773

2.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779

(四)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1788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788

2.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790

(五)教育体制的改革1796

1.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1796

2.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00

1.对外开放的依据和必要性1804

(六)对外开放1804

2.对外开放的方式1810

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81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1815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815

2.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1819

3.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1824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1828

1.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1828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830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184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本轮廓1849

1.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1849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1852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853

九、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1864

(一)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1864

1.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864

2.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1867

1.工人阶级政党实施领导的基本内容和原则1871

(二)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1871

2.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制度1875

3.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1880

4.坚持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1886

(三)加强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1894

1.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1894

2.党的政治建设1896

3.党的思想建设1897

4.党的组织建设1901

5.党的作风建设1915

1990《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邢贲思主编 1990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1994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1989.12 PDF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
1989.12
社会主义思想宝库( PDF版)
社会主义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
1996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研究(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研究
1989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世界著名电气公司(1988 PDF版)
世界著名电气公司
198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史纲(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史纲
1990 求实出版社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丛(1963 PDF版)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丛
1963 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
1998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1983 PDF版)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98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生平纪事(1993 PDF版)
毛泽东生平纪事
1993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
198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199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流派(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流派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