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资源》求取 ⇩

第一章 土壤资源与研究1

前言1

一、土壤资源2

(一)土壤资源与土地资源2

(二)土壤资源研究中的基本概念3

(三)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5

二、土壤资源研究7

(一)土壤资源研究的出发点7

(二)土壤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10

三、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开放利用方向12

(一)土壤资源的特点12

(二)土壤资源利用的存在问题14

(三)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方向16

(一)我国古代土壤分类成就21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21

(二)农民群众土壤分类命名的经验22

(三)近代土壤分类的起步23

(四)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的建树23

(五)土壤系统分类的开始27

二、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30

第二章 中国土壤分类30

(一)诊断表层31

(二)诊断表下层31

(三)诊断特性31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34

(一)土壤分类、命名原则34

(二)高级分类级别系统43

(三)土纲的检索43

一、元素迁移48

第三章 中国土壤地球化学概要48

二、土壤地球化学类型50

三、土壤地球化学分区55

四、森林土壤地球化学58

(一)杉木人工林和阔叶杂木林生长的养分消耗58

(二)杉木人工林和阔叶杂木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60

(三)杉木人工林土壤侵蚀和林粮间作的养分消耗61

(四)杉木人工林和阔叶杂木林土壤养分平衡状况的差异62

五、生物土壤地球化学地方病63

(一)大骨节病的分布及病区、非病区环境中的硒水平65

(二)病区与非病区环境及人体含硒界线值68

(三)水、粮供硒量与发硒含量的关系69

(四)提高人体硒水平对预防大骨节病的效果70

第四章 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72

一、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背景72

二、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75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76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81

(三)土壤的垂直与水平复合分布88

(一)土壤中域分布92

三、土壤的中域与微域分布规律92

(二)土壤微域分布98

第五章 中国土壤的肥力状况101

一、我国土壤中养分状况101

(一)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地理分布101

(二)磷素的土壤地理分布规律104

(三)土壤钾素分布规律105

二、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107

(一)自然植被与土壤同步演替107

(二)作物生长与土壤条件108

(一)改善农田环境112

三、土壤肥力的培育与调节112

(二)改造土体构型113

(三)土壤养分的调节114

第六章 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特点与利用116

一、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的主要特点116

(一)砖红壤、赤红壤与红壤118

(二)砖黄壤、赤黄壤和黄壤121

(三)其他土壤类型124

二、本区土壤资源的区域利用特点124

(一)土壤资源的数量有利用现状124

(二)土壤的区利用改良126

三、红壤的利用改良128

(一)红壤的肥力特性128

(二)红壤利用改良的主要措施131

(三)红壤的综合利用134

四、热带土壤的开垦和橡胶种植137

(一)开垦植胶的土壤管理与改良138

(二)热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141

第七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土生态特点及其高产土壤管理145

(一)修筑稻田146

一、水稻土发生演变146

(二)水稻土的定向培育148

(三)剖面发育150

二、水稻土类型及其性质153

(一)侧渗型水稻土153

(二)滞水型水稻土157

(三)潴育型水稻土159

(四)潜育型水稻土161

(五)沼泽型水稻土164

(六)渗育型水稻土164

三、高产水稻土的管理168

(一)高产水稻土的环境条件169

(二)肥沃水稻土的特性170

(三)高产水稻土的管理172

第八章 黄淮海平原土壤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177

一、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177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177

(二)地貌与水文特点179

(三)土壤181

(四)社会经济概况和农业生产184

(一)旱、涝、盐碱的发生及规律185

二、旱、涝、盐碱的发生和治理185

(二)旱、涝、盐碱治理的主要经验187

三、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示范基地及其效益192

第九章 东北荒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97

一、自然条件、利用现状及生产概况197

(一)自然条件197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生产概况202

二、宜农荒地划分依据与分类评价203

(一)宜农荒地划分依据203

(二)荒地分类评价204

三、荒地的分类与面积207

四、荒地利用与农林牧用地布局调整211

(一)荒地开发利用的有关问题211

(二)搞好农林牧用地的布局调整214

第十章 草原土壤的特点及其利用改良216

一、草原土壤的特点216

二、主要草原土壤类型及其基本性质218

(一)黑钙土218

(二)栗钙土223

(三)棕钙土228

(一)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236

三、草原土壤的合理利用236

(二)合理利用原则237

(三)基本草牧场建设与草原土壤改良239

四、土壤沙化及其防治243

(一)土壤沙化244

(二)土壤沙化成因分析245

(三)土壤沙化的防治247

第十一章 漠境地区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250

(一)漠土的共性251

一、漠土的特点251

(二)漠土的差异性253

二、漠土的综合利用256

三、漠土农牧用地的基本建设259

四、漠土的改良和培肥263

(一)防止侵蚀,客土改良263

(二)合理耕作,克服干板265

(三)用养结合,施肥轮作267

(一)冻融的影响272

一、形成特点272

第十二章 西藏高原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272

(二)有机物质累积的特点274

(三)土壤发育的幼年性和古土壤的残余性275

二、土壤利用特点278

(一)土壤类型多,利用各异279

(二)农牧并重281

(三)土壤差异明显281

三、土壤的利用改良途径283

(一)耕作土壤283

(四)土壤的生产潜力大283

(二)牧地土壤289

第十三章 沼泽土资源及其利用改良292

一、沼泽土形成特点与演变292

(一)形成特点292

(二)沼泽土的演变294

二、沼泽土的主要亚类298

(一)草甸沼泽土299

(二)腐殖质沼泽土300

(四)泥炭沼泽土301

(三)泥炭腐殖质沼泽土301

(五)泥炭土302

三、沼泽土的利用改良303

(一)连片沼泽土的改良304

(二)腐殖质沼泽土的改良305

(三)泥炭沼泽土的改良306

(四)泥炭(草炭)资源的利用311

一、资源特点314

(一)分布广314

第十四章 低产水稻土资源及其改良利用314

(二)类型多316

(三)潜力大316

二、低产水稻土的类型317

三、冷浸田的改良利用318

(一)低产原因319

(二)改土措施322

四、粘结田的改良利用325

(一)低产原因325

(二)改土措施326

五、沉板田的改良利用329

(一)低产原因330

(二)改土措施331

六、反酸田的改良利用334

(一)低产原因334

(二)改土措施336

第十五章 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滨海盐土治理339

一、海涂资源及其主要特征339

(一)海涂资源的概况339

(二)海涂资源的主要特征340

二、滨海土壤的分布343

三、滨海盐土的治理与合理利用346

(一)水利土壤改良346

(二)种植水稻,改良土壤347

(三)合理耕作和施肥348

(四)植树造林与种植绿肥348

四、海涂的综合利用349

(一)海涂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50

(二)海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352

(三)海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353

(四)海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355

第十六章 石灰土、紫色土和火山灰土361

一、石灰土的综合利用361

(一)我国的石灰土资源361

(二)石灰土的肥力特点364

(三)石灰土的综合利用367

二、紫色土的合理利用369

(一)形成特点369

(二)主要性状372

(三)因土利用374

三、火山灰土资源376

(一)形成特点376

(二)主要性状378

(三)土壤利用381

第十七章 中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382

一、侵蚀因素分析及评价382

(一)自然因素382

(二)人为因素388

(三)评价389

(一)侵蚀类型多390

二、土壤侵蚀特点及发展过程390

(二)侵蚀程度高392

(三)区域性特点393

(四)侵蚀发展过程398

三、土壤侵蚀的危害及潜在危险400

(一)破坏土壤和土地资源400

(二)泥沙危害401

(三)恶化生态系统402

(四)侵蚀的潜在危险402

四、土壤侵蚀防治策略404

第十八章 中国土壤利用改良分区409

一、分区的原则与依据410

(一)土壤利用改良分区的原则410

(二)土壤利用改良分区的依据411

二、分区系统413

三、分区概述423

第十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434

一、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和对象434

(一)土壤资源评价原则434

(二)评价对象436

二、评价的方法和程序437

三、评价项目的选取与标准的制定439

(一)评价项目的选取439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441

四、综合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443

五、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447

第二十章 土壤资源研究中的系统分析与模型方法452

一、系统分析与模型方法452

二、土壤-作物-大气系统及其生产水平层次454

(一)作物生长潜力模型457

三、作物生产系统的动态模型457

(二)蒸散作用模型458

(三)土壤水平衡方程459

(四)根-土壤营养物质交换模型460

(五)作物生产系统的产量动态模型461

四、农田空间变异的作物产量模型461

五、土地生产力的宏观统计模型464

第二十一章 土壤空间变异及其研究方法470

一、土壤空间变异性471

(一)系统变异与随机变异471

(二)土壤空间变异的通性473

二、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474

(一)采样观测方法474

(二)概率统计方法476

(三)多元统计方法479

(四)地统计学方法482

三、土壤空间变异的套合结构分析486

(一)土壤空间变异的尺寸因子和套合性486

(二)套合采样与分析488

(三)半方差函数的套合模型489

(四)分数维(Fractals)概念的应用490

第二十二章 土被结构特点与土壤资源合理利用493

一、单元土区的概念及其特点494

(一)单元土区的概念494

(二)单元土区的特性496

(三)单元土区在土壤组合中的地位498

二、土壤组合类型及其特点499

(一)土壤组合概念及其发展500

(二)土壤组合特性解剖504

(三)土壤组合分类及代表类型简介510

(一)土壤地带性内涵514

三、土被结构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514

(三)土被结构与土壤区划515

(二)土被研究与制图515

(四)土被结构与农业区划516

第二十三章 土壤资源制图518

一、土壤图制图单元的概述518

(一)简单制图单元518

(二)复合制图单元520

二、土相521

(二)土相的划分522

(一)土相的特征522

三、遥感图像解译在土壤调查制图中的应用524

(一)遥感图像解译土壤的特点和可行性524

(二)遥感图像土壤制图的调查强度525

(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和步骤526

四、陆地卫星磁带的土壤解译533

(一)计算机辅助土壤解译的现状533

(二)土壤磁带解译的工作过程534

(一)两个基本概念536

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土壤图536

(二)ARC/INFO的数据模式538

(三)完整的数字化土壤图的组成部分540

六、土壤和土壤资源评级制图544

(一)制图单元544

(二)土壤和土资源评级制图方法545

第二十四章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547

一、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特点547

(一)信息系统的产生547

(二)空间信息的结构类型548

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组成549

(一)计算机硬件550

(二)计算机模块551

(三)系统的组织554

三、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555

(一)评价玉米种植的适宜性555

(二)评估水土流失的影响556

(三)评价建立经济作物加工厂的可行性558

(四)其它的应用558

四、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展望560

1991《中国土壤资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其国等编著 199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土壤图与中国土壤资源利用改良区划(1998 PDF版)
中国土壤图与中国土壤资源利用改良区划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黄土地区的土壤,土壤浸蚀及土壤热化(1958 PDF版)
中国黄土地区的土壤,土壤浸蚀及土壤热化
1958
河南省土壤资源及其利用( PDF版)
河南省土壤资源及其利用
中国科学院河南地理研究所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门头沟区  土壤资源(1982 PDF版)
北京市门头沟区 土壤资源
1982
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普查技术规程(1980 PDF版)
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1980
西安国土资源( PDF版)
西安国土资源
中国国土资源概况(1991 PDF版)
中国国土资源概况
1991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中国森林土壤(1986 PDF版)
中国森林土壤
1986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东北土壤(1980 PDF版)
中国东北土壤
1980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资源  起源与性状(1988 PDF版)
土壤资源 起源与性状
198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土壤(1978 PDF版)
中国土壤
197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的土壤(1995 PDF版)
中国的土壤
1995 北京:商务印书馆
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1996 PDF版)
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
1996 北京:气象出版社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