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技术及应用》求取 ⇩

第一章 乳状液、胶团溶液和微乳液1

1.1 乳状液4

1.1.1 概述4

1.1.2 乳状液的形成7

1.1.3 乳状液的稳定性10

1.1.3.1 乳状液的不稳定过程10

1.1.3.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16

1.1.4 亲水-亲油平衡(HLB)理论19

1.1.4.1 HLB值19

1.1.4.2 HLB温度22

1.1.4.3 HLB组成27

1.2 胶团溶液29

1.2.1 含水胶团溶液30

1.2.1.1 双亲分子的聚集和临界胶团浓度(cmc)30

1.2.1.2 影响cmc的因素32

1.2.1.3 胶团的大小、结构和形状39

1.2.1.4 胶团形成热力学44

1.2.1.5 混合胶团56

1.2.2 非极性溶剂中的胶团65

1.2.2.1 反胶团66

1.2.2.2 胶团化的影响因素68

1.2.2.3 水的增溶71

1.3 微乳液73

1.3.1 概述73

1.3.2 微乳体系的结构测定75

1.3.3 微乳液的形成、结构和稳定性83

1.3.3.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83

1.3.3.2 双重膜理论86

1.3.3.3 几何排列理论90

1.3.3.4 R比理论93

1.3.4 微乳液形成热力学100

参考文献107

第二章 微乳体系的相行为117

2.1 多相共轭与相图117

2.1.1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118

2.1.2 微乳体系的类型(WinsorⅠ~Ⅲ型)123

2.1.3 三相区的出现及微乳类型的转变125

2.1.4 四组分体系的相图128

2.1.5 多组分体系的拟三元相图132

2.1.6 其它类型的相图136

2.2 微乳体系的微结构139

2.2.1 Ⅰ型和Ⅱ型体系的微结构139

2.2.2 Ⅲ型体系的结构144

2.2.3 微乳体系的动态结构148

2.3 相转变所伴随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149

2.3.1 相体积和增溶150

2.3.2 界面张力152

2.3.3 电导率158

2.3.4 粘度162

2.3.5 普通乳状液的稳定性163

2.4 最佳状态167

参考文献169

第三章 微乳体系的配方设计176

3.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179

3.1.1 单变量变化与相转变179

3.1.1.1 亲水作用改变179

3.1.1.2 亲油作用改变186

3.1.1.3 亲水、亲油作用同时改变191

3.1.1.4 水/油比与熵效应199

3.1.1.5 液晶相向各向同性相的转变201

3.1.2 补偿变化与相行为207

3.1.2.1 亲油作用补偿变化208

3.1.2.2 亲水作用补偿变化213

3.1.2.3 亲水/亲油作用补偿变化214

3.1.2.4 加醇与亲水/亲油作用补偿219

3.1.2.5 配方变量间的相关性221

3.1.3 增溶作用223

3.1.3.1 补偿变化与增溶224

3.1.3.2 提高增溶能力230

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241

3.2.1 单变量变化与相行为242

3.2.2 补偿变化247

3.2.2.1 亲水作用补偿247

3.2.2.2 亲水/亲油作用补偿250

3.2.2.3 加入醇补偿亲水或亲油作用变化254

3.2.2.4 表面活性剂浓度/EON补偿258

3.2.2.5 变量间的相关公式259

3.2.3 增溶作用262

3.2.3.1 补偿变化与增溶262

3.2.3.2 影响增溶的因素266

3.3 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273

3.3.1 理想混合:非离子/非离子体系274

3.3.2 非理想混合:阴离子/非离子体系277

3.3.3 非理想混合:阴离子/阳离子体系282

参考文献285

第四章 微乳液物理性质的应用292

4.1 油藏化学中提高原油采收率293

4.1.1 驱油原理293

4.1.2 界面张力296

4.1.3 用注入微乳液的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299

4.1.4 最佳盐度303

4.2 微乳液膜306

4.2.1 乳液液膜307

4.2.2 微乳液膜308

4.3 微乳农药311

4.3.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配制中的作用312

4.3.2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传输过程中的作用313

4.3.3 微乳农药的效用317

4.3.4 新的趋势319

4.4 食品工业中的微乳液320

4.5 微乳用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325

4.5.1 土壤修复326

4.5.2 微乳燃料328

4.6 微乳洗涤液329

4.7 微乳化妆液338

4.8 其它领域中微乳的应用341

4.8.1 涂料工业341

4.8.2 织物染整342

4.8.3 皮革助剂344

参考文献345

5.1 引言348

第五章 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348

5.2 微乳用于有机合成349

5.2.1 克服试剂的不相容问题349

5.2.2 微乳催化353

5.2.3 对区域选择性的影响355

5.3 微乳聚合357

5.3.1 W/O型微乳中的聚合358

5.3.2 O/W型微乳中的聚合360

5.3.3 WinsorⅠ型微乳中的聚合365

5.4.1 W/O微乳中酶的活性366

5.4 微乳用于生化反应366

5.4.2 溶剂的选择368

5.4.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369

5.4.4 含有蛋白质的逆胶团的结构371

5.4.5 脂肪酶催化合成酯372

5.4.6 脂肪酶催化酯的水解373

5.4.7 脂肪酶催化甘油解374

5.4.8 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375

5.5 无机反应及纳米反应器376

5.5.1 微乳中的反应377

5.6 超临界流体微乳液379

5.5.2 纳米反应器379

参考文献385

第六章 利用微乳技术合成新材料390

6.1 合成有机材料390

6.1.1 用不能聚合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微乳聚合391

6.1.1.1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A)的微乳共聚391

6.1.1.2 MMA/HEMA(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的微乳共聚397

6.1.2 用可聚合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微乳聚合400

6.2.1.1 纳米粒子的结构和特征404

6.2.1 纳米材料404

6.2 合成无机材料404

6.2.1.2 纳米粒子的制备406

6.2.2 微乳法制备纳米材料407

6.2.2.1 水核内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407

6.2.2.2 实验制备方法408

6.2.3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413

6.2.3.1 催化剂413

6.2.3.2 合成卤化银414

6.2.3.3 合成钡铁氧体415

6.2.3.4 合成γ-Fe2O3416

6.2.3.5 合成超导体417

6.3 微乳凝胶420

6.3.1 微乳有机凝胶(Microemulsion based organogels,MBG)420

6.3.2 微乳无机凝胶427

6.3.3 微乳有机-无机凝胶429

6.4 其它方面的应用431

6.4.1 纳米粒子聚合物中酶的固定化431

6.4.2 聚合物包覆的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435

参考文献439

1999《微乳化技术及应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崔正刚,殷福珊编 1999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体视化技术及其应用(1998 PDF版)
体视化技术及其应用
1998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1991年11月第1版 PDF版)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
1991年11月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沥青、渣油乳化技术及其应用(1983 PDF版)
沥青、渣油乳化技术及其应用
1983
微机接口技术及其应用(1905 PDF版)
微机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190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物化测试技术及其应用(1979 PDF版)
物化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197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1993 PDF版)
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1993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微型机网络技术及应用(1991 PDF版)
微型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1991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CCD技术及应用(1992 PDF版)
CCD技术及应用
1992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及微机应用技术(1985 PDF版)
计算机基础及微机应用技术
1985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微型机应用技术(1984 PDF版)
微型机应用技术
1984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妙语话Mac Mac的Murphy定律(1996 PDF版)
妙语话Mac Mac的Murphy定律
1996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微波加热技术及应用(1985 PDF版)
微波加热技术及应用
1985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微生物应用技术(1984 PDF版)
微生物应用技术
1984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优化技术及其应用(1986 PDF版)
优化技术及其应用
1986 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高档微机接口技术及应用(1995 PDF版)
高档微机接口技术及应用
1995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