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求取 ⇩

第一编 概论1

第一章 代绪论:现代科学技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

三、加速科技进步,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3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4

五、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5

第二章 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6

第一节 大科学概念6

一、科学技术6

二、科学知识8

三、科学研究10

四、科技建制12

五、科技产生1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13

一、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14

二、物质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15

三、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6

四、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特殊形式17

五、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的转化19

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20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

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国民经济的第一位变革作用21

二、科学技术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22

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23

四、科技人员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24

五、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26

六、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8

七、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9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成就31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31

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31

二、古希腊科学传统与罗马技术33

三、巴比伦与古埃及的灿烂文明35

四、古印度的科学与阿拉伯的作用36

五、欧洲中世纪的科学37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38

一、近代科学的创立38

二、18和19世纪的科学成就41

第三节 二十世纪科技概况44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未来48

第二编 基础科学前沿50

第四章 数学的发展50

第一节 数学的研究对象50

一、量50

二、数51

三、形51

第二节 现代数学的边缘学科52

一、生物数学52

二、数学地质学53

三、数量经济学53

四、军事运筹学54

五、数理逻辑55

六、计算数学55

第三节 现代数学的新成就56

一、模型数学56

二、突变理论58

三、分数维几何学60

第四节 数学的发展趋势62

一、向高维、变量和非线性发展63

二、向其他领域广泛渗透63

三、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64

第五节 数学的社会作用65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65

二、促进社会进步66

三、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67

四、与高技术密切联系68

第五章 现代物理学70

第一节 电磁运动71

一、电和磁71

二、电磁理论71

三、光72

四、电磁波谱72

第二节 相对论73

一、狭义相对论74

二、广义相对论75

第三节 量子力学理论76

一、粒子-波动二象性76

二、不确定原理77

第四节 物质的微观结构79

一、分子和原子79

二、电子和原子核79

三、微观粒子80

四、强子结构:夸克(层子)80

第五节 对宇宙的研究82

一、地球和太阳83

二、星系84

三、宇宙84

第六节 统一场论85

一、电弱统一理论86

二、大统一理论87

三、超弦理论87

第六章 现代化学与化学产业89

第一节 化学的社会作用89

一、合理利用天然资源89

二、创造新型材料90

三、对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特殊作用91

四、研究能源、药物、农药等重大课题91

五、保护生态环境92

第二节 基础化学的前沿93

一、无机化学93

二、分析化学94

三、量子化学95

四、化学健理论96

第三节 应用化学的发展98

一、激光化学98

二、星际化学99

第四节 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100

一、向理论性科学过渡100

二、继续加强应用化学的研究101

三、实验手段日趋完善化101

四、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101

五、加强化学总体研究101

第五节 化学工业102

一、化学工业的发展102

二、化学工程104

三、化工系统工程104

第七章 生命科学106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106

一、蛋白质106

二、核酸109

三、中心法则112

第二节 遗传与变异113

一、遗传基础发生变异的原因114

二、细胞遗传学115

三、分子遗传学116

第三节 生命的能源118

一、自由的概念119

二、三磷酸腺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119

三、生物能的转移、贮存和利用120

第四节 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23

一、生物大分子研究123

二、基因和细胞124

三、遗传、发育和进化的统一125

四、脑科学127

五、行为科学128

六、生态学128

第八章 混沌学130

第一节 非线性科学与混沌学130

第二节 混沌的特性132

一、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133

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135

三、一种全新的序137

第三节 奇异吸引子138

一、平凡吸引子138

二、奇异吸引子140

三、构造奇异吸引子141

第四节 分形141

一、维数与尺度不变性142

二、科克曲线143

三、自相似性145

四、分形和混沌146

第五节 普适性146

一、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147

二、费根鲍姆常数147

三、普适性理论148

第三编 应用科学149

第九章 农业科学技术149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历程149

第二节 持续农业152

一、持续农业思想的提出152

二、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内容152

三、生态农业154

第三节 现代农业的发展155

一、绿色革命155

二、蓝色革命156

三、创建“白色农业”157

四、促进育种技术大突破158

五、促进畜牧业变革159

六、扩大耕作范围,解决农村燃料问题160

第四节 依靠科技进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160

第五节 未来农业展望161

一、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的趋向161

二、由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162

三、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162

四、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工艺型发展162

五、发展快速型、超级型、微型、保健型农业163

第十章 资源与能源165

第一节 自然资源165

一、自然资源的含义165

二、自然资源的特性166

三、自然资源分类167

四、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69

第二节 能源170

一、能源与能源结构170

二、煤炭利用技术的革命171

三、新能源技术173

第三节 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175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176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换代补给相适应176

三、对自然资源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177

四、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177

第四节 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178

一、再生资源的含义及其开发利用的意义178

二、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内容178

第十一章 环境科学181

第一节 人类和环境181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181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82

三、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83

第二节 环境问题184

一、环境问题的分类184

二、生态破坏185

三、环境污染185

第三节 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86

第四节 环境战略和对策188

一、世界环境战略和对策188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189

第五节 减灾防灾191

一、灾害的定义192

二、灾害的分类192

三、减灾系统工程193

四、防灾的几项措施194

五、90年代我国减灾防灾的战略目标195

第十二章 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197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97

一、整体性原理197

二、系统的分析性原理198

三、系统的综合性原理199

第二节 系统的自组织原理203

一、开放系统与耗散结构原理203

二、自稳定原理204

三、突现机理207

第三节 系统工程208

一、系统工程的含义208

二、系统工程方法论210

三、系统动力学211

第四编 高技术213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213

第一节 信息213

第二节 通信技术214

一、通信214

二、卫星通信215

三、光纤通信216

四、现代个人通信216

五、数字通信217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技术217

一、电子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原理217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218

第四节 “信息高速公路”224

一、多媒体224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225

三、多媒体时代226

第五节 建设中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228

一、国家信息基础结构228

二、建设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229

第十四章 生物技术233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233

一、基因工程233

二、细胞工程235

三、酶工程235

四、发酵工程236

第二节 世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236

一、治疗艾滋病(AIDS)新药237

二、生产高效抗癌药物的微生物237

三、大有开发潜力的小球藻238

四、重视真菌制剂的研制238

五、微生物与控制生育239

六、生物固氮研究239

七、生物催化剂240

八、发展生物燃料的前景241

九、发展环保产业是世界潮流241

十、保护海洋势在必行242

第十五章 新材料技术244

第一节 材料244

第二节 高性能金属材料246

一、快速冷凝金属--玻璃态金属246

二、能记忆的金属--形状记忆合金247

三、新型贮能材料--贮氢合金249

四、新一代的磁性材料--稀土永磁250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251

一、先进结构陶瓷252

二、先进功能陶瓷254

第四节 高分子材料256

一、高性能高分子材料256

二、功能高分子材料257

第五节 先进复合材料260

一、树脂基复合材料260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261

三、陶瓷基复合材料261

第十六章 空间技术263

第一节 空间技术及其意义263

第二节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概况265

一、主要成就265

二、发展趋势267

三、国际航天关系270

第三节 中国的空间活动270

一、中国的典型运载火箭和卫星271

二、卫星应用273

三、未来空间活动275

第十七章 海洋开发技术277

第一节 海底矿物资源277

第二节 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278

第三节 海洋生物资源279

第四节 海洋能源开发工程280

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280

第十八章 纳米科学技术282

第一节 纳米科学技术的产生282

第二节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283

第三节 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范围284

一、纳米机械285

二、纳米材料285

三、纳米电子学285

四、纳米化学286

五、纳米生物学286

第四节 纳米技术287

第五编 科学决策和科技政策289

第十九章 科学决策289

第一节 决策的概念289

一、决策的含义289

二、决策的分类290

三、决策的特点291

四、科学的决策292

第二节 决策信息293

一、决策信息的内容293

二、对决策信息的要求294

第三节 决策的原则295

一、情况明了原则295

二、系统思考原则295

三、科学可行原则296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296

第四节 决策的步骤296

一、提出问题297

二、确定目标297

三、拟定方案298

四、评估方案298

五、选择方案299

六、决策的实施和反馈300

第五节 决策方法301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302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303

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303

第二十章 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305

第一节 科技政策的涵义和作用305

一、科技政策的涵义305

二、科技政策的作用与功能306

第二节 90年代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调整308

一、提高科学技术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308

二、科技政策调整的核心是提高经济的竞争力308

三、政府介入工业技术发展309

四、提高民用研究的投入比重310

五、制定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310

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总体水平310

第三节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311

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新方针311

二、建立我国新型科技体制的总体框架312

三、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313

四、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314

五、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315

第五节 科学技术立法问题316

一、科技法的含义及其发展316

二、科技法的基本属性318

三、科技法的三个层次320

四、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及特点320

1996《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义生主编 1996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防雷技术基础(1995 PDF版)
现代防雷技术基础
1995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干部选读(1994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干部选读
1994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问答(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问答
中共贵阳市委组织部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试用教材(1985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试用教材
1985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100题(1994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100题
1994
分子物理与热力学(1987 PDF版)
分子物理与热力学
1987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棉纺技术基础(1999 PDF版)
现代棉纺技术基础
1999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大学生现代科技基础(1998 PDF版)
大学生现代科技基础
1998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1999 PDF版)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999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机床基础技术(1987 PDF版)
现代机床基础技术
198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代科技史(1991 PDF版)
中国古代科技史
1991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干部选读(1994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干部选读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现代基础外科学(1992 PDF版)
现代基础外科学
1992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现代基础眼科学(1998 PDF版)
现代基础眼科学
1998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1998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1998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