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综览》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北京文化发展概说1

一、北京文化的开端1

1.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1

2.东胡林人3

3.远古的民俗和传说4

4.青铜文化的初晖4

二、先秦时期燕都蓟城的文化5

1.燕都蓟城5

2.燕都的文化6

3.燕都的衰落7

1.蓟城的政治变化和经济状况8

三、秦汉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蓟城文化8

2.蓟城地方学术中心的形成10

3.蓟城的文学艺术12

4.蓟城地区的宗教13

四、隋唐五代时期幽州的文化14

1.隋代涿郡的政治经济概况14

2.隋代涿郡宫寺、房山刻经14

3.唐代幽州的政治经济概况16

4.唐代幽州城17

5.唐代幽州的文学艺术17

6.唐代幽州的宗教18

五、辽代燕京的文化20

1.政治经济概况20

2.燕京城21

3.学术、教育、宗教22

4.文学艺术24

5.刊刻经卷25

六、金代中都的文化25

1.政治经济概况25

2.中都城——北京的第一次大改建27

3.文学艺术29

4.学术、教育30

5.宗教31

七、蒙元大都的文化32

1.政治经济概况32

2.大都城——北京的第二次大改建33

3.学术37

4.文学艺术38

5.科学技术40

6.宗教40

八、明代北京的文化41

1.政治经济概况41

2.北京城——北京的第三、四次大改建44

3.学术、教育47

4.文学艺术49

5.科技、宗教51

九、清代北京的文化53

1.政治经济概况53

2.北京城的皇家园林和王府宅第55

3.学术57

4.文学艺术60

5.科技、宗教62

十、近代北京的文化64

1.政治经济概况64

2.外国侵略者对北京文化文物的破坏65

3.维新运动及变法67

4.北京的局部变化和用地分区69

5.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71

6.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3

7.文学、戏剧74

8.音乐、绘画77

9.学术79

10.科学技术82

一、先秦文学85

第二章 文学85

二、两汉魏晋北朝文学86

三、隋唐两宋文学88

四、辽金元文学91

五、明清文学96

六、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学102

七、民国以后的文学105

第三章 艺术111

一、绘画、书法111

1.先秦绘画及青铜铭文111

2.魏晋北朝的画家、书法及作品112

3.隋唐五代画家的作品及书法石刻113

4.宋辽金绘画、书法114

5.元代画家崇尚意趣及书家师古116

6.明代画家、书家118

7.清代的宫廷和民间画家、书家121

8.近代绘画、书法124

二、音乐126

1.远古先秦音乐126

2.秦汉至宋元北京的音乐127

3.明清音乐:民歌小曲、鼓词、戏曲、器乐、典礼音乐、西洋音乐130

4.近代音乐:戏曲、说唱、器乐、新型音乐社团的活动及创作135

三、工艺美术140

1.珐琅工艺140

2.玉器工艺141

3.雕漆工艺142

4.玻璃工艺143

5.镌刻工艺143

第四章 戏曲145

一、金院本和元杂剧145

二、元大都的剧作及演出146

三、明代戏剧149

四、清代戏曲151

1.李玉、孔尚任、洪升的代表作品151

2.京腔的兴起153

3.蜀伶进京154

4.皮黄崛起155

5.同光名伶十三绝156

6.内廷“四大本戏”157

1.京剧演出的活跃160

五、民国时期的京剧160

2.票房、堂会161

3.富连成科班与中华戏校163

4.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和京剧作家165

六、曲艺169

1.子弟书和八角鼓169

2.单弦170

3.京韵大鼓172

4.相声173

5.评书175

第五章 语言178

一、北京话178

二、北京话和官话181

三、北京话和普通话182

四、北京话的历史渊源183

五、北京少数民族的语言185

第六章 教育与科举186

一、隋唐以前北京的学校186

二、辽金元北京的学校187

三、明清北京的学校189

四、北京的科举考试192

五、北京的书院196

六、民国时期北京的教育199

七、近代北京的著名学校202

招差法的创立207

晋象牙尺207

韩婴对乘法口诀的记述207

第七章 科学和技术207

一、数学207

《授时历》中的弧矢割圆术208

朱世杰的四元高次方程理论209

徐光启的数学译著209

李之藻的数学译著210

利玛窦与西方数学的传入210

邓玉函的《大测》、《割圆八线表》和《测天约说》210

罗雅谷的《测量全义》211

明安图与“割圆连比例法”211

康熙时的手摇计算器211

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212

《四库全书》中的数学著作212

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213

李善兰的数学213

二、天文学213

郭守敬制做的简仪214

元代太史院和司天台214

隆福寺藻井天文图215

西方天文知识的传入215

《崇祯历书》216

明清时的观象台及天文仪器216

《时宪历》的实行217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编》217

三、建筑217

大木技术217

彩画218

琉璃构件218

声学的应用219

拱券219

住宅220

第八章 体育222

一、骑射222

二、击鞠(击球、打球、打马球)224

三、田猎226

四、游戏227

五、杂耍229

六、冰嬉231

七、武术233

八、摔跤234

九、蹴鞠、捶丸235

十、急递铺、贵由赤(长跑)236

第九章 医药卫生237

一、古代北京地区的医药237

二、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医药238

三、明清时期北京的医药240

四、近代北京的医学、医院244

1.西方近代医学知识的传入244

2.北京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和四大名医245

3.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246

4.道济医院、同仁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247

5.中央医院、首善医院、儿童医院等248

五、民国时期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249

一、北京早期的报纸251

第十章 新闻251

二、北京近代的报刊252

三、民国初年北京的报刊255

四、1928年后北京的主要报刊262

第十一章 刻书265

一、辽代刻书事业265

官方刻书265

私家刻书266

二、元代刻书事业267

官署刻书268

私人作坊刻书269

三、明代刻书事业270

内府刻书270

官署刻书271

私家作坊刻书273

四、清代刻书事业277

宫廷刻书277

私家作坊刻书280

五、民国刻书事业282

第十二章 宗教283

一、道教283

道教的起源、信仰及教派283

古代北京地区道教的活动283

金元时期新道教的三大派284

邱处机与全真派的兴盛发展285

明代北京的道录司及世宗崇信道教286

正一派与全真派的关系变化286

清代以后北京的道教287

北京全真道观——白云观288

白云观保存的《正统道藏》288

白云观的太上老君诞生祀典289

白云观与养生学289

二、佛教290

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290

佛教传入北京地区290

辽金元清时期北京的佛教292

明代北京地区佛教的昌盛293

云居寺、法源寺、广济寺294

三、喇嘛教296

喇嘛教的形成及传入北京地区296

北京地区的喇嘛寺297

黄教的兴起和发展297

班禅喇嘛来京298

金瓶掣签制度的形成299

四、伊斯兰教299

伊斯兰教的信仰、经典、教派299

伊斯兰教传入北京300

北京的清真寺301

伊斯兰教的制度及寺院组织301

伊斯兰教的仪礼及风习302

伊斯兰教的教历和节日303

五、萨满教303

北京地区的萨满教303

女真人求子304

辽太祖祭山和拜菩萨304

金代统治者的拜天304

烧饭之俗305

清代堂子祭祀305

六、民间秘密宗教306

民间秘密宗教的特征306

金代燕京的糠禅、瓢禅306

元代白莲教传入大都307

明代北京的民间秘密宗教308

清代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起义309

清未到民国时期北京的秘密宗教310

明代天主教在北京的活动312

元代天主教传入北京312

天主教基督教312

七、天主教基督教312

清代的“礼仪之争”及天主教活动的低落313

北京的四座教堂314

基督教传入北京315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11届大会316

第十三章 民俗317

一、岁时节日317

春节317

立春318

元宵节318

清明节318

中元节319

端午节319

重阳节320

中秋节320

二、称谓和礼仪321

称谓321

礼仪323

三、衣食住行325

325

327

330

332

一、博物馆334

故宫博物院334

第十四章 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藏书楼334

中国古物陈列所335

中国历史博物馆335

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门陈列室335

北京大学博物馆336

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博物馆336

北京卫生陈列所336

国立北平研究院博物馆336

北京国货陈列馆336

北京国剧陈列馆336

梁任公纪念堂336

中国地质博物馆337

天然博物院337

古代天文博物馆337

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博物馆337

颐和园陈列馆337

京兆通俗教育馆338

二、档案馆338

故宫档案馆338

皇史宬338

故宫内阁大库338

清代昇平署档案房338

军机处档案339

三、图书馆339

北京图书馆339

顺天府档案339

醇亲王府档案339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340

故宫摛藻堂340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太庙分馆340

北海松坡图书馆340

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340

北京国剧学会图书馆341

北堂图书馆341

北京大学图书馆341

北京大学孑民图书室341

清华大学图书馆341

艺风堂342

群碧楼342

四、藏书楼342

辅仁大学图书馆342

燕京大学图书馆342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342

协和医学院图书馆342

观海堂343

饮冰室343

木犀轩343

藏园藏书343

励耘书屋343

水经注345

安禄山事迹345

一、风土文物345

第十五章 文献典籍345

马可·波罗游记346

南村辍耕录346

北平考346

故宫遗录346

万历野获编347

长安客话347

燕史347

宛署杂记347

三垣笔记347

明季北略348

天府广记348

春明梦余录348

东林始末348

甲申传信录348

稗史349

北游录349

明宫史349

金鳌退食笔记349

帝京岁时纪胜349

燕京岁时记350

昌平山水记350

京东考古录350

人海记350

燕台笔录351

水曹清暇录351

日下旧闻351

日下旧闻考351

清秘述闻351

宸垣识略352

日下新讴352

藤阳杂记352

京城古迹考352

日下尊闻考353

养吉斋丛录353

鸿雪因缘图记353

燕京杂记353

京师偶记353

道咸宦海见闻录354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354

啸亭杂录354

京尘杂录354

石渠余记355

京师坊巷志稿355

琉璃厂小志355

天咫偶闻355

燕都丛考356

北平风俗类征356

旧都文物略356

永乐大典顺天府志357

畿辅通志357

二、方志357

析津志357

妙峰山357

光绪顺天府志358

康熙顺天府志358

北京市志稿358

大兴县志359

宛平县志359

万历房山县志359

康熙房山县志359

民国良乡县志360

光绪良乡县志360

隆庆昌平州志360

民国房山县志360

咸丰房山志料360

康熙良乡县志360

康熙昌平州志361

光绪昌平州志(草稿本)361

光绪昌平州志361

昌平外志稿361

居庸关志362

康熙通州志362

雍正通州新志362

乾隆通州志362

光绪通州志362

康熙顺义县志362

康熙怀柔县新志363

康熙密云县志363

顺义县志363

万历怀柔县志363

康熙顺义县志(黄序本)363

雍正密云县志364

光绪重修密云县志364

密云县志(民初本)364

密云县志365

嘉靖隆庆志365

顺治延庆州志365

乾隆延庆州志365

光绪延庆州志365

延庆州乡土志365

辽史366

三、学术366

平谷县志(民国23年本)366

康熙平谷县志366

平谷县志(民国15年本)366

金史367

宋史367

元史367

明史368

清史稿368

元经世大典369

明实录369

元典章369

大金国志369

宋会要辑稿369

明会典370

明会要370

明经世文编370

大清一统志370

八旗通志371

清实录371

东华录371

清史列传372

龙龛手镜(龙龛手鉴)372

永乐大典372

康熙字典373

渊鉴类函373

佩文韵府374

骈字类编374

古今图书集成374

全唐文375

皇朝经世文编375

清诗别裁集375

四库全书37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76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376

四、近代论著376

康有为上皇帝书376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77

清代学术概论377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378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378

王国维遗书378

守常文集378

独秀文存379

中国哲学史大纲379

蔡元培全集379

科学与人生观380

新理学380

逻辑、论道、知识论380

新唯识议381

古史辨381

新著国语文法381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381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381

词诠381

中国文法通论382

闻一多全集382

通鉴胡注表微382

第十六章 文化团体383

一、思想文化团体383

强学会383

闽学会383

保国会384

奋斗社384

北京大学进德会384

少年中国学会385

国民社385

新潮社385

工读互助团386

少年学会386

曙光杂志社387

改造社387

共进社387

北平中德学会388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388

觉社389

批评社389

四存学会389

追求学会390

中国文化经济协会390

太平洋问题研究会390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390

“古史辨”派391

史学研究会391

中华图书馆协会391

罗素学说研究会392

二、文学团体392

文社392

宣南诗社392

文学研究会393

新月社393

未名社394

沉钟社394

语丝社394

莽原社395

北方左翼作家联盟395

北平作家协会395

三、艺术团体396

梨园公所396

正乐育化会396

富连成社396

北京实验剧社396

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397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397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397

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397

中国地理学会398

中国地学会398

北京国剧学会398

四、科学技术团体398

中国工程师学会399

中央地质调查所399

北京大学物理学会400

北京大学地质学会401

北平会计学会401

中国地质学会401

中国生理学会402

北平市国医公会402

中华学术团体协会402

中华化学工业会402

静生生物调查所403

中国古生物学会403

北平研究院403

中国物理学会404

中国营造学社404

五、教育团体404

尚志学会404

北平市教育会405

留法俭学会405

北京通俗教育会405

留法勤工俭学会406

华法教育会北京分会406

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406

北京通俗教育调查会406

民国教育会407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407

平民教育社407

实际教育调查社407

工学会407

北京职教员公会408

中华教育改进社408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409

教育基金委员会409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409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410

伊斯兰学友会410

六、宗教团体410

华北居士林411

北京孔教总会411

第十七章 名胜古迹412

一、宫、府、坛、陵412

1.故宫412

2.王府415

3.坛庙417

4.明十三陵421

二、园林423

1.中南海、北海423

2.颐和园428

3.香山风景区433

4.圆明园435

1.雍和宫436

三、寺庙436

2.八大刹437

四、长城438

五、文化遗址440

周口店猿人遗址440

石景山第四世纪冰川遗迹440

昌平雪山遗址440

琉璃河商周遗址441

金中都土城遗址441

元大都土城遗址441

团河行宫遗址441

乐毅442

郭隗442

姬职442

召公奭442

第十八章 文化名人442

燕太子丹443

荆轲443

高渐离443

蒯通443

崔骃443

崔瑗444

崔寔444

刘靖444

卢植444

刘备444

张华445

寇谦之445

祖逖445

刘琨445

卢谌446

郦道元446

杨衒之446

卢思道446

卢照邻447

慧能447

静琬447

陈子昂447

李白448

刘蕡448

狄仁杰448

张说448

贾岛449

李益449

赵匡胤449

赵普450

吕端450

邵雍450

张世杰450

党怀英451

蔡珪451

赵秉文451

董解元451

刘秉忠452

耶律楚材452

苗秀实452

丘处机452

赵孟頫453

欧阳玄453

迺贤453

郭守敬454

文天祥454

脱脱454

马可·波罗454

关汉卿455

王实甫455

马致远455

纪君祥455

朱棣456

姚广孝456

刘元456

也黑迭尔456

杨士奇457

杨荣457

杨漙457

李东阳457

王鏊457

李梦阳458

李之藻458

袁宏道458

李贽458

徐光启459

汤显祖459

谈迁459

孙承泽460

玛利窦460

蒯祥460

杨东明460

陈与郊461

于慎行461

朱载堉461

王岱舆461

梅文鼎462

朱彝尊462

尤侗462

吴伟业462

钱谦益462

万斯同463

王士祯463

洪昇463

孔尚任463

纳兰性德464

玄烨464

李塨464

吴兆骞464

方苞464

弘历465

雷发达465

张廷玉465

明安图465

翁方纲466

曹雪芹466

王鸣盛466

钱大昕467

纪昀467

蒋士铨467

程长庚468

魏长生468

李汝珍468

赵翼468

石玉昆469

龚自珍469

康有为469

梁启超469

谭嗣同470

刘光第470

文廷式470

严复471

夏曾佑471

樊增祥471

郑孝胥471

缪荃孙472

林纾472

王国维472

吴汝纶472

詹天佑473

谭鑫培473

孙菊仙473

孙中山473

蔡元培474

陈独秀475

李大钊475

鲁迅475

周作人476

胡适476

瞿秋白477

刘半农477

郁达夫477

钱玄同478

徐志摩478

沈尹默478

郑振铎478

沈从文479

林语堂479

朱光潜479

王统照480

梁漱溟480

许地山480

朱自清481

闻一多481

叶绍钧481

老舍482

宗白华482

张恨水483

李煜瀛483

丁文江483

张君劢484

张东荪484

张奚若484

邵飘萍485

林白水485

马叙伦485

马寅初486

黎锦熙486

华罗庚487

罗常培487

梅贻琦487

梁思成488

马衡488

梁思永489

唐兰489

王力489

金岳霖489

李四光490

翁文灏490

刘仙洲490

张子高490

陈寅恪491

裴文中491

石志仁491

陈垣492

顾颉刚492

邓之诚493

汤用彤493

向达493

范文澜494

翦伯赞494

侯外庐494

翁独健495

邓拓495

齐燕铭496

吴晗496

李广田496

萧友梅497

赵元任497

刘天华497

徐悲鸿498

焦菊隐498

齐白石498

陈衡恪499

张伯驹499

溥儒499

施今墨500

萧龙友500

马约翰500

董守义500

汪逢春501

孔伯华501

赵文魁501

赵炳南502

伍连德502

方石珊502

孟继懋503

张孝骞503

钟惠谰503

林可胜503

黄家驷504

胡传揆504

林巧稚504

王宽505

周叔迦505

陈樱宁505

巨赞505

齐如山506

罗瘿公506

陈墨香506

刘鸿声506

梅兰芳507

荀慧生507

言菊朋507

杨小楼507

尚小云508

程砚秋508

金少山508

高庆奎509

余叔岩509

马连良509

萧长华509

龚云甫509

叶盛兰510

李多奎510

王瑶卿510

郝寿臣510

裘盛戎511

李少春511

韩世昌511

荣剑尘511

常澍田511

刘宝全512

金万昌512

白云鹏512

常宝堃512

张寿臣513

连阔如513

司徒雷登513

伯希和513

斯诺514

1990《北京文化综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丁守和,劳允兴主编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