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史稿》求取 ⇩

东北古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

第一章秦以前的东北14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东北14

旧石器时代人类与遗址14

新石器遗址与分布16

中原文化分布与影响20

古代传说中的东北部落21

民族与分布25

第二节 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东北25

设置与统辖的特点30

第三节 东胡与朝鲜侯国33

山戎(东胡)侵燕34

箕子适朝鲜35

朝鲜侯国文化38

箕氏朝鲜东迁41

第四节 燕对东北的开拓42

燕国改革和富强43

燕开拓东北及三郡的设置44

燕长城的位置与作用46

燕齐方士与阴阳五行学说48

第二章察、汉时期的东北51

第一节 秦、汉统一东北及其对卫氏朝鲜的战争51

秦及汉初统一东北51

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建四郡53

东汉统一东北与各族的归附54

第二节 在秦、汉统一下的东北郡县55

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56

苍海郡与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61

辽东属国64

都尉与护乌桓校尉的设置65

第三节 秦、汉封建经济在东北的发展66

内地居民向东北的迁移66

铁制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68

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69

夫余的族属与东明建立的夫余国73

第四节 ?貊、东胡两族兴起及其与汉朝的关系73

夫余的社会形态75

夫余与汉朝的关系78

高句丽族属与建国79

高句丽的社会形态80

高句丽与汉朝关系83

乌桓、鲜卑早期历史与社会状况84

乌桓、鲜卑的活动及其与东北的关系87

第五节 中原文化艺术在东北的传布与发展90

中原学术思想向东北的传布90

壁画艺术92

工艺93

第三章魏、晋时期的东北96

第一节 魏及西晋统一东北96

公孙氏割据东北96

曹操征三郡乌桓与魏统一东北99

魏与高句丽的关系102

晋初对东北的经营104

第二节 在北方民族割据中东北政治、经济的发展105

宇文、段氏、慕容三部106

前燕立国与封建制的确立108

前燕封建制的特点111

前燕灭亡与前秦占据东北113

后燕与北燕114

第三节 高句丽的发展与占据玄菟、辽东116

高句丽的奴隶制度116

高句丽争夺辽河以东的郡县地区118

魏、晋时期高句丽与中原的联系120

第四节 魏、晋时期东北的设置121

魏、西晋时东北郡县122

东晋、十六国时的东北郡县123

平州与护东夷校尉125

第五节 魏、晋时期东北文化127

魏、晋时期东北壁画127

经、史、文学及其他128

佛教在东北129

第四章南北朝时期的东北131

第一节 北朝统一东北与设置131

拓跋鲜卑及其迁徙131

北魏建立与灭北燕134

北朝时期东北设置135

第二节 高句丽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关系137

封建所有制的完成及其特点137

高句丽与南北朝的关系140

高句丽都城的规制与辽东城141

高句丽与百济、新罗144

第三节 东北各族的分布与发展145

肃慎、挹娄的发展——勿吉146

豆莫娄148

失韦、乌洛侯、地豆于149

契丹与库莫奚151

义县万佛堂石窟153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东北文化153

高句丽墓葬与壁画154

石碑与墨书155

儒、佛思想及其他156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东北158

第一节 隋、唐东征高句丽与收复辽东158

由臣附到“心在不宾”158

隋征高句丽的失败160

唐初辽东之议再起162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163

高句丽灭亡164

第二节 唐对辽东的经营166

安东都护府始末166

安东都护府属下的府州168

安东都护府东南与新罗接壤171

第三节 渤海政权的建立与发展172

渤海大氏为粟末?鞨172

?鞘内附与契丹、?鞨反唐175

大祚荣东走建立政权176

渤海前期的社会性质178

渤海的经济181

渤海的政治184

渤海初对唐的一次战争187

渤海与唐经济、文化上的联系189

渤海与唐政权的关系191

第四节 营州、饶乐、松漠、室韦诸都督府192

柳城郡与营州都督府193

突厥、奚、契丹、?194

室韦部的分布与室韦都督府196

军镇与府州性质198

第五节 黑水?鞨与黑水州都督府199

黑水?鞨与黑水府199

勃利与黑水府非一地201

黑水府治址在哈州205

黑水府的更变209

第六节 隋、唐时期东北文化211

隋、唐时中原文化在东北211

高句丽文化212

渤海文化214

第六章辽代的东北217

第一节 契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217

部落联盟的加强与显贵家族的出现217

涅里(雅里)的改革219

阿保机的社会改革222

第二节 契丹八部统一与渤海政权灭亡223

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224

契丹对奚、室韦诸部的统一226

对辽东的经略228

渤海政权灭亡228

第三节 在辽统治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230

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231

辽代牧业233

手工业与商业234

政治组织与统治机构的特点236

第四节 东北各族及其反辽斗争238

东北各族与分布239

兀惹与定安国243

东北各族人民反辽斗争244

第五节 辽代东北文化246

文学247

寺院与石窟249

辽画250

音乐、舞蹈及其他251

第七章金代的东北253

第一节 女真族的统一与金政权的建立253

由部落到部族253

女真部族的分布256

生女真完颜部的强大259

阿骨打建立金政权264

第二节 金朝对东北地区的统一265

辽末对女真百般掠索266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266

首次战捷——宁江州之役。268

攻克黄龙府及天祚退保长春州270

大军南下收取东京诸州县271

连下上京、中京州县273

第三节 金代东北的经济与政治274

建国前部族制的经济结构274

牛具税地的形成和发展275

原辽地区的土地关系的变化277

金代东北工业与商业279

建国前的社会组织281

金代官制及其变革282

设在东北地区的路府州县284

猛安谋克在东北之设置与分布285

第四节 金代辽东渤海大族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292

关于渤海族问题292

渤海族南迁与辽东渤海大族293

渤海人与金政权的关系296

渤海人与金皇室的关系298

第五节 东北各族人民反金斗争和东夏国的建立300

正隆、大定间契丹人民的反金斗争300

金末契丹人民的反金斗争302

东夏国的建立304

东夏国的疆域与都城305

第六节 金代东北文化307

文学308

音乐和舞蹈309

石窟——庄河千佛洞310

雕刻艺术311

宗教311

第八章元代的东北314

第一节 蒙古族的兴起及其对东北的统一314

蒙古的勃兴314

兴安岭以西、以东地区的统一318

辽西、辽东之经略319

东夏国灭亡及对开元、恤品、曷懒的统一321

曷懒路及元与高丽之争322

第二节 元代东北的经济和政治324

元代东北经济发展的概况324

东方诸王与乃颜、哈丹的叛乱328

元代东北的设置331

元代东北的驿站与交通334

第三节 元末东北人民的反抗斗争337

元末的残酷压迫与起义高涨338

元末东北人民的反元斗争339

红巾军的壮大及其在东北341

第九章明代的东北344

第一节 明初对东北的统一与设置344

元末明初东北形势344

原热河方面的经略与大宁卫346

辽东方面的经营与辽东都司347

兀良哈与兀良哈三卫350

明初女真与奴儿干都司352

明代东北都司卫、所的性质354

驿站与交通356

第二节 明初对东北的开发与各族社会经济状况357

明初辽东地区的开垦——屯田357

兀良哈三卫地区经济358

明初女真族社会经济360

第三节 明中期以后东北政治、经济的变化与发展362

兀良哈乘机南下及其被吞并363

女真族迁移与壮大365

明代边墙与宽甸六堡之置366

明代东北屯田之废弛369

兀良哈与女真社会经济变化374

朝贡与互市376

第四节 明末东北与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380

李成梁总兵辽东381

明末东北边防大坏383

辽饷加派事在燃眉385

明末辽东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386

第十章清代的东北390

第一节 后金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390

后金政权建立与对各部征服390

八旗制度393

后金政权的经济、政治395

后金奴 隶制与计口授田399

萨尔浒之战。402

第二节 后金与明朝的战争402

熊延防守规划的被破坏404

宁锦大捷406

清军最后统一东北408

第三节 乾隆以前东北的经济与设置409

辽东招民开垦条例409

吉林、黑龙江地区的农垦措施411

清初封禁与柳条边413

东北三将军之设置416

旗民两重体系的政治特点418

第四节 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与中俄尼布楚条约420

沙俄入侵与军民的抗俄斗争421

自卫反击——雅克萨战争424

中俄尼布楚谈判426

《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428

尼布楚 条约后的巡边制度430

第五节 清代东北旗地432

东北旗地的发展432

东北旗地的性质437

东北旗地的经营439

第六节 厉行封禁时期东北经济、政治诸方面的变化442

厉行封禁与移民不断增加442

耕地面积扩大与新的农垦基地出现445

京旗还屯446

经济作物与工矿业的发展448

地方机构与赋税剥削的变化450

第七节 元、明、清时期的东北文化452

建筑与艺术452

高其佩及其指头画454

诗词与书画455

经史456

附录458

年表458

夫余年表458

高句丽年表459

公孙氏年表460

前燕年表461

后燕年表461

北燕年表462

渤海年表462

辽代年表463

金代年表464

清代(鸦片战争前)年表466

1985《东北地方史稿》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博泉著 198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东北好地方  大合唱(1951 PDF版)
东北好地方 大合唱
1951 东北人民出版社
北方史地资料之二  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  第8册  地方志选编( PDF版)
北方史地资料之二 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 第8册 地方志选编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方史地资料之十  东北古代科技史论文汇编( PDF版)
北方史地资料之十 东北古代科技史论文汇编
湖北省地方志目录  初稿(1981 PDF版)
湖北省地方志目录 初稿
1981
中共东平地方史( PDF版)
中共东平地方史
中国出版社
丹东地方史文集( PDF版)
丹东地方史文集
中共丹东市委党史研究室
东北地理(1950 PDF版)
东北地理
1950 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处
北方史地研究(1994 PDF版)
北方史地研究
1994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厦门地方史讲稿(1983 PDF版)
厦门地方史讲稿
1983 厦门:厦门市总工会;厦门: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
东北大地(1989 PDF版)
东北大地
1989 北京:地质出版社
连云港地方史稿(1990 PDF版)
连云港地方史稿
199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东北大学史稿(1988 PDF版)
东北大学史稿
1988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东北史地考略(1986 PDF版)
东北史地考略
1986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东北地方志考略(1984 PDF版)
东北地方志考略
198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创新研究(2020 PDF版)
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创新研究
2020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