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区经济发展趋势》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 中国贫困地区形成的原因1

一、民族的形成及发展趋势1

第二节 贫困地区多种种植的客观性101

一、多种种植是人民生活的需要101

二、多种种植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102

三、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为多种种植提供了可能性103

第三节 贫困地区种植业发展的潜力和趋势104

一、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104

二、提高粮食单产,大有潜力可挖104

三、调整作物结构,发挥资源优势105

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106

五、增加电与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107

六、深精加工,就地增值107

二、作物布局合理化108

第四节 实现种植业发展趋势的基本措施108

一、增加投入108

三、找准作物产量限制因子109

三、抗日战争时期11

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11

五、农科教结合,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12

第一节 贫困地区林果业的现状114

第八章 由毁林开荒向封山育林转化114

一、林果业的主要特征114

二、贫困地区林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14

三、贫困地区林果业的主要问题115

第二节 林果业的资源及其开发的必要性116

一、贫困地区林果业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116

二、开发林果业势在必行119

第三节 贫困地区林果业发展的潜力及趋向121

一、大搞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121

二、调整林种结构,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122

五、进行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增值123

三、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和产量123

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林业企业123

第四节 实现林果业趋势的措施124

一、实行优惠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增加营林投资124

二、遵循生态规律,注意市场需求,因地因时,合理布林124

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改造低产林区125

四、加强抚幼,控制采伐,科学管理,重视保护126

五、经济林要加强科学栽培管理127

六、培养人才,推广技术,产业配套,加强服务128

第九章 由单一养猪向粮草畜禽渔转变129

一、畜牧业发展缓慢129

第一节 贫困地区畜牧业现状及特点129

二、科技文化落后,信息闭塞130

三、个体饲养为主130

四、具有潜在的经济优势131

第二节 动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31

一、动物资源丰富131

二、草场和水面辽阔132

三、种养与加工增值关系133

三、因地制宜,综合开发133

四、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134

第三节 畜牧业的潜力及其趋向135

一、从畜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135

二、从解决温饱向实现“两个稳定”及小康转变136

三、从个体饲养向规模饲养经营转变137

四、从以粮为主食向肉蛋奶类食品结构转变138

第四节 实现粮草畜禽综合发展的对策139

一、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加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139

四、解放战争时期14

二、正确处理种植、养殖、加工比例关系140

三、建立良种、防疫、管理等技术配套体系142

四、建立经济实体,实现产、供、销一体化143

五、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145

第一节 乡镇企业种类及特点147

一、乡镇企业的定义147

第十章 由种养向加工增值发展147

二、乡镇企业的种类148

三、乡镇企业的特点148

第四节 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关心和扶持15

一、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15

第二节 种养与加工增值关系分析150

二、种养与加工的历史渊源150

二、种养产品加工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进步152

第三节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的潜力和趋势153

一、兴办乡镇企业的潜在力量155

二、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157

第四节 实现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159

一、乡镇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商品经济的产物160

二、增强造血功能160

三、促进横向联合161

第十一章 新兴旅游业的兴起与趋势163

第一节 旅游业对脱贫及繁荣的特殊作用163

一、旅游业的定义163

二、贫困地区旅游业对脱贫的特殊作用164

第二节 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前景167

一、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167

二、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17

二、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景170

第三节 实现旅游业发展前景的措施173

一、加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73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174

三、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国内客源市场175

一、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现状177

宽松环境篇177

第十二章由普通教育向多层次教育转变177

第一节 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现状及特点177

第二节 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80

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特点180

一、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181

二、发展教育对发展经济具有战略意义182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184

一、在教育层次上,首先向初等教育层次发展,打好坚实基础185

二、初、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成人的脱盲后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并进发展,并成为贫区教育的主导186

三、适合当地特点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将会得到稳步发展187

经济开发篇19

第二章由盲目发展向开发规划转变19

一、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定义19

第一节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概述19

四、民族教育要摆上重要日程190

第四节 实现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条件分析191

一、政策条件191

二、资金条件192

一、师资条件193

第十三章 由财信筹资到多家融资转变195

第一节 扶贫资金筹集的现状195

一、财政信用筹集扶贫资金195

二、贫困地区财政筹集资金的重要性197

三、贫困地区信用筹资的重要性199

第二节 资金融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9

一、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扩大了货币资金的需要199

二、中国贫困地区形成的社会根源2

二、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的进展20

二、资金融通在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的重要地位200

三、贫困地区经济对资金融通起决定作用201

一、贫困地区资金融通的形式202

第三节 实现多家资金融通的对策202

二、稳定货币的重要性205

三、实现多家资金融通的对策206

第十四章 由闭关自守向市场开拓转变209

第一节 贫困地区闭关自守的表现209

一、闭关自守的思想根源及表现209

三、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的经验21

四、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的方法、步骤和内容21

二、闭关自守的客观原因及表现210

第二节 贫困地区市场开拓的必然性211

一、市场的定义及其特征211

二、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212

三、市场开拓的必要性213

四、市场开拓的可能性215

第三节 贫困地区市场分析216

一、市场需水分析216

二、市场竞争对手分析219

三、市场价格分析220

四、政策法令分析221

第四节 实现市场开拓的措施221

一、鼓励农民参与市场是市场开拓的根本保证221

二、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本领222

三、大力开拓专业市场223

一、综合服务体系定义及其形式224

第一节 综合服务体系的必要性224

第十五章 综合服务体系的兴建224

二、综合服务体系的必要性226

第二节 贫困地区兴建综合服务体系的分析227

一、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的有利条件227

二、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的不利因素228

五、贫困地区规划的要求23

第三节 实现综合服务体系的对策230

一、提高综合服务的认识230

二、健全综合服务体系231

三、建立一支综合服务队伍233

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234

五、开拓综合服务的新路子234

一、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定义237

二、贫困地区生产要素组合的现状237

第一节 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意义237

第十六章 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发展趋向237

第二节 经济开发规划的有关理论24

一、经济开发规划应遵循的经济自然规律24

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意义240

第二节 贫困地区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趋向241

一、选准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将越来越重要241

二、由“金鸡独立”向“三足鼎立”发展242

三、“三划一同”计划体系是实现劳力、技术、资金合理组合的最佳方式242

四、“环式布局”是劳力、技术、资金地区分布的好形式242

五、“一村一品”是劳力、技术、资金三要素专业化组合的成功经验243

六、“中心城市”是劳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较大范围内的合理组合243

第三节 实现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措施244

一、挖掘内部潜力,加强管理,做到合理组合245

二、加强横向联系,对外开发,搞活要求流通市场246

二、经济开发规划的原则25

三、实现这一战略设想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综述250

后记252

三、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是农村经济宏观控制的中心环节27

三、中国贫困地区形成的自然经济根源3

第三节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规划的措施30

一、要有一个坚强的规划实现小组30

二、要成立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31

三、建立规划实现周转金32

五、开拓宽松环境33

四、规划方案的法律效力性33

一、富区、贫困地区的划分34

第一节 富区、贫困地区“一刀切”的表现34

第三章 扶贫政策由一刀切齐到分类指导34

二、中国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35

三、富区、贫困地区“一刀切”的表现37

第二节 富区、贫困地区差距现状40

一、地区经济不平衡性40

二、目前中国贫困的含义41

三、富区同贫困地区差距应引起重视43

第三节 对贫困地区分类指导的意义44

一、贫困地区分类的标志44

二、分类指导的意义44

三、具体分类指导的措施45

第四节 对贫困地区特殊政策的构想46

一、特殊政策构想的出发点46

二、特殊政策的具体构想建议47

三、特殊政策的调整程序及其贯彻实施4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贫困地区人民翻身求解放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资金投入的分析50

一、扶贫资金的特点和作用50

第四章 扶贫资金由“输血”到“造血”50

二、“输血”方式的弊端52

三、资金投入“造血”方式的活力54

第二节 贫困地区资金现状和需求预测55

一、贫困地区资金的恶性循环55

二、贫困地区资金需求的预测56

三、发达国家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途径和措施57

四、中国贫困地区资金筹集的方针及途径58

第三节 扶贫资金由“输血”到“造血”的思索59

一、组织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银行59

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金会60

三、增加对贫困地区的综合投入60

四、拨一定数量的贫困地区科研教育经费61

五、扩大扶贫资金来源61

六、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户运用扶贫资金的能力62

一、行政领导的有利方面63

第一节 行政领导的利弊分析63

第五章 由行政领导到科学服务的转变63

二、行政领导的弊端64

一、科学服务的定义65

第二节 科学服务是实现领导的最优方式65

二、科学服务的作法66

三、贫困地区实现科学服务的限制因素69

第三节 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奉献7

一、科学服务领导者的素质70

第三节 实现科学服务的对策70

二、贫困地区科学服务的形式71

三、科学服务的对策72

第六章 由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转变77

第一节 农技推广与农业推广的联系与区别77

一、农技推广与农业推广的定义77

科教兴农篇77

二、农技推广与农业推广的要素78

三、农技推广与农业推广的区别及联系78

四、农业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79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8

第二节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80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就80

二、农业推广科学的成绩83

三、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84

第三节 贫困地区农业推广的趋势85

一、正确的人才观将逐步树立85

二、贫困地区农业推广人员将越来越多87

三、贫困地区“永久牌”农业推广人员将呈增加趋势88

四、贫困地区引进人才的形式将越来越多89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9

第四节 实现贫困地区农业推广趋势的对策90

一、更新观念,以科技为先导90

二、优化推广机制91

三、培育市场,强化服务,推进企业化管理93

四、农业推广与科研紧密结合95

第七章 由单一种植向多种种植变化97

第一节 贫困地区种植业的现状97

一、种植业的主要特点97

二、贫困地区种植业的自然资源评价98

三、贫困地区种植业的社会环境分析98

四、贫困地区种植业的生产现状99

1993《中国贫区经济发展趋势》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志民等编著 1993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女性未来发展大趋势(1988 PDF版)
中国女性未来发展大趋势
1988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中国经济大趋势1996( PDF版)
中国经济大趋势1996
中国经济大趋势1995( PDF版)
中国经济大趋势1995
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1981 PDF版)
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1981
中国城郊经济发展新方向——十个大趋势(1987 PDF版)
中国城郊经济发展新方向——十个大趋势
1987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PDF版)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PDF版)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国外期刊发展大趋势( PDF版)
国外期刊发展大趋势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社会科学动态编辑部
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1993 PDF版)
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1993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1991 PDF版)
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991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城郊经济发展新方向  十个大趋势(1987 PDF版)
中国城郊经济发展新方向 十个大趋势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
亚太经济发展趋势与区域合作(1992 PDF版)
亚太经济发展趋势与区域合作
1992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社会发展大趋势(1991 PDF版)
社会发展大趋势
1991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1988 PDF版)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在香港“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上的报告(1981 PDF版)
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在香港“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上的报告
198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