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县志》求取 ⇩

总述1

大事记11

第一编 建置61

第一章 位置境域61

第一节 位置61

第二节 境域61

第二章 建制沿革62

第一节 古代62

第二节 明、清63

第三节 民国64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64

第三章 行政区划65

第一节 明清65

第二节 民国66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71

区村制71

乡村制71

社队制72

乡(镇)村制72

第四章 城、镇、乡、村概况73

第一节 县城73

故县城73

新县城74

第二节 小城镇71

第三节 乡76

第四节 村78

第二编 自然环境91

第一章 地质91

第一节 地层91

太古界地层91

中生界侏罗系地层92

中生界白垩系地层92

新生界第三系地层93

新生界第四系地层93

第二节 岩浆岩94

燕山期岩浆活动94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94

第三节 构造95

断裂95

褶皱96

第二章 地貌97

第一节 分区形态97

北部低中山区97

中部低山区98

南部河川区98

第二节 山脉99

第三节 河流100

第四节 沟谷101

第三章 气候103

第一节 气候特征103

第二节 气温104

气温分布104

农业界限温度105

地温108

第三节 光能108

辐射108

日照109

第四节 降水111

年季降水分布111

年降水保证率112

湿润度114

第四章 水文114

第一节 地表水114

第二节 地下水115

第三节 水质116

第五章 土壤117

第一节 成土母质117

第二节 成土过程118

第三节 土壤类型118

第四节 土壤养分120

第六章 植被122

第一节 植被率122

第二节 植被类型122

第七章 自然资源123

第一节 矿藏123

金属矿藏123

非金属矿藏124

附:《万全煤田褐煤资源概况》125

第二节 野生物126

野生动物126

野生植物126

第八章 自然灾害164

第一节 气象性灾害164

干旱164

霜冻166

寒潮168

冰雹168

洪涝173

风灾174

第二节 生物性灾害175

第三节 地质性灾害175

第三编 人口179

第一章 人口源流179

第一节 古代179

第二节 明清以来180

第二章 人口统计181

第一节 户丁编审181

第二节 人口调查183

第三节 人口普查185

第四节 人口统计186

第三章 人口构成189

第一节 性别构成189

第二节 年龄构成191

第三节 文化构成195

第四节 职业构成198

第五节 民族构成200

第六节 姓氏构成202

第七节 人口分布205

第四章 人口政策207

第一节 自然生育207

第二节 计划生育208

晚婚晚育208

节制生育210

第三节 奖励、惩戒211

奖励211

惩戒212

第四节 手术队伍213

第五节 管理机构213

第四编 农业217

第一章 农业区划217

第一节 农业资源217

耕地资源217

林地资源218

草场资源218

水面资源218

第二节 农业区划219

第三节 分类经营220

第二章 种植业221

第一节 农作物品种221

粮薯豆类作物221

油料作物223

蔬菜瓜类223

农作物分布及产量224

农产品商品量226

第二节 农技农艺227

耕作栽培227

改良土壤229

施肥灌溉229

植物保护231

改良品种232

第三节 农机具233

传统农具233

农用机具234

农业机械化试点235

第三章 林业237

第一节 林业体制237

国营场、圃、林237

集体林场238

个体林木239

第二节 林木品种240

用材林240

经济林241

灌木242

第三节 植树造林242

农田防护林242

荒山林243

四旁林244

纪念林244

经济园林244

第四节 林业科技245

引进优良树种245

科技推广应用245

第五节 林木管护245

第四章 畜牧水产业248

第一节 饲养品种248

马属248

牛羊248

250

家兔251

珍皮动物252

家禽252

鱼类253

第二节 科学饲养253

改良品种253

人工授精253

舍饲笼养254

鱼类养殖254

第三节 疫病防治255

传染病255

寄生虫病257

畜禽常见病258

第四节 兽药研制258

第五节 饲草饲料加工259

第五章 经营管理263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时期263

第二节 土地公有制时期264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64

人民公社264

联产承包责任制265

第六章 农业机构266

第一节 种植业机构266

第二节 农机机构267

第三节 林业机构267

第四节 畜牧水产机构268

第五编 水利271

第一章 地表水治理271

第一节 水土保持271

区域分布271

综合治理272

第二节 拦洪蓄清274

水库274

坑塘、蓄水池276

第三节 引洪灌溉280

渠道工程280

灌溉效益282

第四节 筑堤防汛284

第二章 地下水开采285

第一节 打井提水285

第二节 截潜引流287

泉水资源287

主要截潜工程288

第三节 扬水喷灌290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293

第一节 农业用水293

第二节 工业用水294

第三节 生活用水294

第四章 水政管理295

第一节 行政管理295

第二节 工程管理296

第三节 技术管理297

第四节 财务管理299

水费收缴299

资金管理300

第六编 工业308

第一章 工业体制308

第一节 县办工业308

第二节 部门办工业308

第三节 乡(镇)村工业309

第二章 生产门类314

第一节 建材工业314

砖、瓦314

耐火材料314

珍珠岩制品315

玄武岩铸石315

水泥315

新型保温材料315

第二节 化工工业316

化学肥料316

农药316

火药316

第三节 机械铸造业317

第四节 轻工、纺织业318

纺织品318

服装、鞋、帽318

皮革及革制品318

塑料制品319

文化用品319

化妆品319

第五节 酿造食品业319

酒类319

米面319

糕点食品320

畜、禽饲料320

第六节 小型加工业320

第七节 煤炭采掘业321

第三章 重点企业及名优产品322

第一节 重点企业322

化肥厂322

水泥厂323

矿山机械厂323

粮油加工厂323

柠檬酸厂324

第二节 名优产品324

球墨铸铁324

破碎机324

碳酸氢铵化肥325

珍珠岩粉料、制品325

矿渣硅酸盐水泥325

皮革及皮革制品325

纯棉布325

铸石蓄电池槽326

可锻铁素体铸铁车辋326

新型保温材料326

维斯达系列化妆品314

第四章 企业管理329

第一节 计划管理329

生产计划管理329

购销计划管理330

作业计划管理330

第二节 技术管理331

技术革新331

质量管理332

第三节 财务管理335

税后留利分配335

流动资金管理337

固定资产管理340

第四节 物资管理340

原材料管理340

物耗定额管理340

物资节约利用340

第五节 劳动管理341

劳动定额管理341

安全劳保管理341

职工教育培训342

职工队伍343

劳动工资管理316

劳保福利347

第五章 管理机构35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51

第二节 手工业联合社351

第七编 交通·邮电355

第一章 交通355

第一节 公路交通355

线路355

客货营运361

交通工具361

交通管理362

公路养护362

第二节 铁路交通363

线路363

线路设备363

客货营运364

第二章 邮电365

第一节 邮政365

驿传站铺365

邮政线路365

邮政业务367

第二节 电信368

电话368

电报370

第三节 邮电机构370

旧制机构370

解放后机构371

支局概况371

第八编 电力375

第一章 电力设施375

第一节 小型发电375

第二节 网电线路376

输电376

变电377

第三节 配电线路381

第二章 供、用电385

第一节 电力供应385

第二节 用电分类385

第三章 电力管理386

第一节 计划用电386

第二节 节约用电386

第三节 安全用电388

第四节 农电管理388

第五节 群众办电389

第四章 电力购销389

第一节 购电389

第二节 售电390

第五章 电管机构394

第一节 县行政机构394

第二节 下属机构394

附:电力事故名单395

第九编 商业100

第一章 商业体制100

第一节 国营商业400

行政机构400

商业专业公司400

批零商店402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402

县联合社402

供销专业公司403

基层网点404

第三节 物资商业407

行政机构407

物资专业公司407

第四节 粮食商业407

行政机构407

粮食仓库407

第五节 个体商业408

第六节 集贸市场408

第二章 商品购销410

第一节 生产资料供应410

农用物资410

建筑材料411

化工原料411

机电物资411

燃料石油412

第二节 生活资料购销413

肉类、鲜蛋413

日用工业品414

第三节 医药购销416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417

苇、荆、柳编制品417

中药材417

白麻417

蔬菜418

黑木耳418

小杂粮、葵花419

第五节 外贸经销419

第六节 饮食服务420

第七节 废旧物资收购421

第三章 粮油购销422

第一节 粮油市场422

贸易市场422

议购议销424

第二节 粮油统购统销424

统购424

统销427

奖售、奖励427

产、购、销水平430

第三节 城镇粮油供应431

定量供应431

粮油补助432

票证管理432

第四节 粮油储运加工433

仓储、运销433

农村粮食储备434

粮油饲料加工434

第四章 商业管理437

第一节 财务管理437

第二节 劳动人事管理439

第三节 计划统计管理439

第四节 其它管理440

第五章 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440

第一节 试点经验推广440

第二节 贫管商的基本内容441

第三节 贫管商的经营情况442

第四节 对贫管商的否定442

附:驻县外地物资、商业单位概况445

第十编 乡(镇)村企业449

第一章 企业发展449

第一节 企业分布449

第二节 经营体制451

第三节 生产门类451

工业企业451

交通运输企业452

建筑建材企业452

商业饮食服务企业452

农业企业452

第二章 企业管理453

第一节 企业承包453

全方位承包453

全员抵押承包453

利润包干454

第二节 经营管理454

财务管理454

劳动管理454

计划管理454

技术管理455

第三章 协调服务455

第一节 宏观决策455

第二节 提供服务456

第三节 树立典型457

第四章 行政管理459

第一节 县级机构459

第二节 乡村机构459

附:重点企业及产品简介460

第十一编 财政·税务·审计465

第一章 财税机构465

第一节 旧政权财税机构465

第二节 人民政权财税机构466

县级机构466

乡镇机构466

第二章 财政体制467

第一节 旧政权体制467

第二节 人民政权体制467

第三章 财政收支469

第一节 明清时期469

第二节 民国时期462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171

预算内收支171

预算外收支472

第四节 财务管理488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488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489

其它资金管理489

债券发行管理490

第四章 税务492

第一节 旧政权税制492

田赋492

丁税492

田赋附加492

工商税捐493

杂捐493

第二节 人民政权税制494

农业税494

农业税附加495

工商各税495

现行新税种498

地方各税499

农村税收500

第三节 税收减免503

农业税收减免503

工商税减免504

第四节 稽征管理505

群众办税组织505

纳税管理505

第五章 审计506

第一节 财务大检查506

第二节 审计监督506

第十二编 金融511

第一章 金融体制511

第一节 旧制金融体制511

第二节 建国后金融体制512

县级金融机构512

基层金融机构513

第二章 币制沿革514

第一节 旧制货币514

金属币514

纸币514

第二节 人民币515

第三章 货币管理516

第一节 流通管理516

第二节 会计结算517

第三节 联行往来517

第四节 信用借贷519

工业信贷519

商业信贷520

农业信贷521

基建信贷524

第五节 城乡储蓄524

第六节 收支结益526

第四章 保险527

第一节 社会保险527

第二节 农业保险527

第十三编 工商管理531

第一章 管理机构53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531

第二节 群众团体性机构532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533

第一节 市场监督管理533

市场演变533

监督管理535

查处投机倒把536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537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538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539

第五节 市场建设539

第三章 物价管理540

第一节 日用品价格540

第二节 粮油价格545

第三节 物价检查551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553

第一节 计量监督管理553

第二节 标准化监督管理554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554

第十四编 政党·群团55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559

第一节 党的早期活动559

第二节 党组织的建立560

第三节 党员代表会561

第一次 党员代表会561

第二次 党员代表会561

第四节 党代表大会562

第一次 代表大会562

第二次 代表大会562

第三次 代表大会562

第四次 代表大会562

第五次 代表大会563

第五节 党的建设563

组织建设563

思想建设564

纪律作风建设566

统战工作567

党内生活制度567

第六节 重大决策574

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574

坚持武装斗争574

土地改革574

镇压反革命576

抗美援朝宣传教育578

“三反”、“五反”579

中层肃反579

社会主义改造580

党内整风及反右派斗争581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58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84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587

平反冤假错案591

发展经济59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593

第一节 组织沿革593

早期建党593

党务整顿593

组织瓦解594

第二节 宣传教育活动595

宣传活动595

教育训练活动595

第三节 民众运动596

第三章 群众团体598

第一节 工人组织598

工会沿革598

工会代表会599

主要组织活动599

第二节 农民组织601

农会沿革601

组织活动602

第三节 妇女组织602

组织沿革602

妇女代表会603

组织活动603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605

青年组织605

青年团代表会605

主要组织活动605

少年组织606

第十五编 政权·政协611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611

第一节 代表选举611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12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613

第四节 常务委员会618

各界人代常委会618

人代大会常委会618

附:清末、民初万全县议会、参议会资料619

第二章 政府620

第一节 行政机构620

旧制政权机构620

人民政权机构621

附:日伪万全县公署资料626

第二节 政务活动633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制度633

计划经济管理633

体制改革637

会议活动640

第三章 政协641

第一节 政协机构641

第二节 各届委员会642

第三节 主要组织活动643

第十六编 民政649

第一章 民政机构649

第一节 县级机构649

第二节 基层组织649

第二章 拥军优抚650

第一节 拥军650

第二节 优抚651

群众优待651

集体优待652

国家抚恤653

第三节 优抚代表会654

第三章 复退军人安置657

第一节 复员军人安置657

第二节 退伍军人安置657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658

第四章 社会福利659

第一节 生产救灾659

第二节 社会救济661

救济对象661

救济形式661

第三节 扶持贫困662

重点扶持662

扩大就业门路663

第五章 社会管理664

第一节 旅蒙归侨安置664

第二节 地名管理665

第三节 婚姻登记665

第四节 丧葬改革665

推行火化666

改革土葬666

节俭办丧事666

第十七编 人事·劳动669

第一章 干部管理669

第一节 干部来源669

解放前的老干部669

选留的旧政权干部670

新提拔的干部670

招考录用的干部670

工人转成的干部670

合同制干部670

第二节 干部管理671

第三节 干部分配672

毕业生分配672

专业技术人员安排673

军队转业干部安排673

第四节 干部福利677

集体福利补助677

假期工资待遇677

伤残工资待遇677

遗属抚恤补助待遇678

工作人员补贴678

干部奖惩679

干部离休、退休、退职待遇680

第二章 劳动管理682

第一节 劳动就业682

失业人员安置682

精简职工安置683

知识青年安置683

待业人员安置683

第二节 用工形式683

计划内全民固定工683

集体所有制固定工684

劳动合同制工人684

临时工684

第三节 安全管理684

第三章 职工工资685

第一节 工资改革685

第二节 工资调整686

第三节 奖金补贴687

第四节 福利保险688

第十八编 公安·司法691

第一章 司法机构691

第一节 旧制司法机构691

警察机构691

审判机构692

第二节 人民司法机构692

公安机关692

审判机关693

检察机关693

司法行政694

第二章 公安保卫695

第一节 保卫政权695

登记还乡人员695

剿匪695

取缔封建会道门696

第二节 社会治安696

禁肃毒品696

打击刑事犯罪697

附:重大刑事犯罪案例700

社会治安管理701

特种行业管理702

危险物品管理703

第三节 消防704

附:重大火灾事故选摘704

第四节 内部保卫705

第五节 看守监管706

第三章 司法审判707

第一节 审判制度707

第二节 案件审判708

刑事审判708

民事审判708

经济审判708

第三节 案件复查709

附:复查平反案例709

第四章 检察监督711

第一节 刑事检察711

第二节 法纪检察711

第三节 经济检察712

第四节 控告申诉检察712

第五节 监所检察712

第五章 司法行政713

第一节 普法教育713

第二节 律师、顾问713

第三节 公证714

第四节 民事调解714

附:封建会道门组织活动概况714

第十九编 军事721

第一章 人民政权军事机构721

第一节 县级机构721

第二节 基层机构722

第二章 兵役制度723

第一节 旧政权兵役制度723

世袭制和招募制723

征兵制724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度724

志愿兵役制724

义务兵役制724

义务与志愿相结合制724

预备役制724

第三章 地方武装725

第一节 旧政权地方武装725

保警团、自卫总队725

反共自卫军725

第二节 其它武装726

第三节 人民地方武装726

农民武装726

万全支队726

万全县大队726

武工队726

第四章 民兵727

第一节 组织建设727

第二节 军事训练728

第三节 参军、支前、战备729

第四节 生产建设730

第五节 先进事迹731

第五章 驻军731

第一节 明、清驻军731

第二节 民国驻军731

第三节 人民军队驻军733

第六章 重大战事记略733

第二十编 教育739

第一章 教育机构739

第一节 县级机构739

第二节 基层机构740

第二章 教育方针741

第一节明、清教育方针741

第二节 民国教育方针741

第三节 新中国教育方针742

第三章 教育结构743

第一节 旧制学校743

县学743

书院743

私塾744

义学744

第二节 新制学校744

学前教育744

初等教育746

中等教育749

职业技术教育753

成人教育755

农民业余教育755

第四章 教学制度758

第一节 学制课程758

建国前学校758

建国后学校759

第二节 科举、考试762

旧时科举制762

现代考试制763

第三节 教学研究765

教研机构765

教法改革765

教研成果765

自制教具766

第五章 教师队伍766

第一节 教师来源766

第二节 教师待遇767

第三节 教师进修768

第六章 办学条件772

第一节 教育经费772

第二节 教学设施774

第三节 勤工俭学778

第二十一编 文化783

第一章 文化机构783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783

第二节 文化事业单位784

第三节 乡村文化组织785

第二章 文艺艺术创作786

第一节 书法、工艺786

第二节 文学、艺术788

第三章 民间文化生活789

第一节 戏曲789

第二节 舞蹈790

第三节 灯会791

第四节 广播、电视793

第四章 民间故事传说793

李自成智胜官兵793

卜大姐794

侯副将传奇795

康熙夜宿大镜门796

第五章 歌谣、谚语、歇后语797

第一节 歌谣797

第二节 谚语801

第三节 歇后语805

第六章 轶文807

第一节 古、近代诗词807

第二节 《万全县志》序813

第三节 碑文·纪事816

第七章 名胜古迹819

第一节 文化遗址819

龙山文化遗址819

春秋战国文化遗址819

汉代文化遗址820

辽、金代遗址820

第二节 山洞、古墓821

弘慈洞821

白龙洞821

老龙湾汉墓群822

第三节 明代长城822

附:了望台名(由东至西)823

第四节 玉皇阁824

第五节 纪念胜地824

革命烈士纪念亭824

附:万全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825

“八〇二”观礼台825

第二十二编 科技829

第一章 科技体制829

第一节 县级科技机构829

第二节 科研单位830

第三节 农村科技组织830

第二章 群众学术团体831

第一节 科普协会831

第二节 专业学术团体831

第三章 科技示范推广832

第一节 重点立项832

第二节 示范普及835

第四章 科研成果836

第一节 工业项目836

第二节 农业项目838

第五章 地震、气象840

第一节 地震测报840

深井测报841

三土仪器测报841

第二节 气象预报842

气象观测842

天气预报842

第六章 技术职称评定843

第一节 县级部门843

第二节 农村843

第二十三编 医疗卫生·体育847

第一章 医疗卫生847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847

行政机构847

国营医疗单位848

集体乡(镇)卫生院849

农村医疗组织849

工厂学校卫生室850

第二节 医疗队伍850

队伍构成850

进修培训851

技术职务评聘851

第三节 医疗器械856

第四节 医疗质量860

手术治疗860

验方治疗861

辅助检查861

临床护理861

医疗效果862

附:病例简况及医疗事故862

第五节 卫生防疫864

传染病防治864

地方病防治867

其它疫病防治873

第六节 卫生监测管理874

食品卫生874

附:食物中毒案例874

劳动(工业)卫生875

学校卫生875

公共卫生875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875

除“四害”875

改善环境卫生876

第八节 妇幼保健876

妇女病普查治疗876

妇女“四期”保护877

幼儿保健877

新法接生878

第九节 药政管理878

查处伪劣药品878

医药经营监督878

第十节 卫生经费879

第二章 体育880

第一节 体育活动880

群众体育880

竞技体育881

第二节 业余训练882

第三节 体育设施883

第四节 管理机构883

第二十四编 城乡建设887

第一章 城镇建设887

第一节 县城(孔家庄镇)887

主要街道建设888

主要建筑设施889

供水、排水设施891

照明、绿化892

公产房管理892

第二节 小城镇894

万全镇894

洗马林镇896

郭磊庄镇898

第二章 乡村建设900

第一节 村址选迁900

第二节 改善水源900

第三节 规划建筑901

第三章 建筑队伍901

第一节 城镇建筑队伍901

第二节 农村建筑队伍902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902

第一节 环境保护902

第二节 土地管理903

第三节 行政管理904

第二十五编 人民生活·习俗·方言907

第一章 人民生活907

第一节 农民生活907

建国以前907

新中国建立后909

第二节 职工生活921

职工队伍921

职工生活921

第二章 民间习俗926

第一节 家庭婚姻习俗926

家庭组织926

婚姻制度926

第二节 生活习俗927

服饰927

主食927

居住927

交通928

第三节 时令习俗928

传统岁时928

主要节日931

第四节 礼仪习俗932

婚娶礼俗932

丧葬礼俗933

第五节 祀典、庙会935

祀典935

庙会935

第六节 文化活动935

文艺会演935

戏剧欣赏936

体育活动936

第七节 宗教信仰936

附:宗教资料936

第八节 禁忌939

第九节 鄙风陋习940

迷信活动940

吸毒、赌博941

第十节 时代新风941

发扬革命传统941

树立社会新风942

建设精神文明943

第三章 方言945

第一节 方言小区945

第二节 方言特点947

语音947

声调952

语法952

词汇953

第二十六编 人物传记965

第一章 人物传记965

第二章 人物名录978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978

第二节 省级及其以上先进人物名录998

附人物表1000

附:1989——1991年要事记略1017

1989年1017

1990年1020

1991年1024

志余1028

编后记1032

1993《万全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万全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1993 北京:新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万县志  1(1976 PDF版)
万县志 1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全县县志  四( PDF版)
全县县志 四
全县县志  二( PDF版)
全县县志 二
万县港口志(1986 PDF版)
万县港口志
1986
万泉县志  8( PDF版)
万泉县志 8
万泉县志  7( PDF版)
万泉县志 7
万泉县志  6( PDF版)
万泉县志 6
万泉县志  5( PDF版)
万泉县志 5
万泉县志  4( PDF版)
万泉县志 4
万泉县志  3( PDF版)
万泉县志 3
万泉县志  2( PDF版)
万泉县志 2
万泉县志  1( PDF版)
万泉县志 1
万安县志  上( PDF版)
万安县志 上
万县志  2(1976 PDF版)
万县志 2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万县志  3(1976 PDF版)
万县志 3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