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志》求取 ⇩

凡例1

概述2

大事记8

第一编建置 区划38

第一章 位置 面积38

第二章 建置沿革38

第三章行政区划40

第一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4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41

第四章县城和乡镇简介45

第一节 县城45

第二节 新和镇46

第三节 依其力克乡46

第四节 排先巴扎乡47

第五节 塔什力克乡48

第六节 渭干乡48

第七节 尤鲁都斯巴格乡49

第八节 玉奇喀特乡50

第五章地名51

第一节 概况51

第二节 普查52

第三节 地名变化52

第二编自然环境56

第一章地质56

第一节 地质构造56

第二节 水文地质57

第三节 工程地质57

第二章地貌58

第一节 山地58

第二节 平原58

第三章气候 物候59

第一节 气候59

第二节 物候67

第四章水文71

第一节 地表水71

第二节 地下水73

第三节 水能74

第五章土壤 植被75

第一节 土壤75

第二节 植被78

第六章自然资源79

第一节 光热、水、土地资源79

第二节 野生动植物和矿藏79

第七章自然灾害80

第一节 冰雹80

第二节 大风81

第三节 水灾82

第四节 地震82

第五节 碱害83

第六节 霜冻83

第七节 春旱83

第八节 干热风83

第三编人口87

第一章 人口数量87

第二章 人口分布88

第三章人口构成90

第一节 民族构成90

第二节 性别构成92

第三节 年龄构成93

第四节 文化构成95

第五节 职业构成95

第六节 婚姻 家庭96

第四章 人口普查98

第五章计划生育101

第一节 机构101

第二节 计划生育宣传101

第三节 措施102

第四节 奖惩政策104

第五节成果105

〔附〕百岁老人105

第四编民族 宗教110

第一章民族110

第一节 维吾尔族110

第二节 汉族117

第三节 回族119

第四节 民族情谊121

第五节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123

第二章宗教124

第一节 伊斯兰教124

第二节 佛教130

第三节 其他宗教130

第五编政党 群团132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新和县地方组织132

第一节 机构132

第二节 活动纪略132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新和县地方组织133

第一节 早期的中共党员133

第二节 中共新和县委134

第三节 代表大会135

第四节 组织建设140

第五节 宣传工作147

第六节 统战工作148

第七节 纪律检查149

第三章群众团体151

第一节 总工会151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152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155

第四节 农民团体157

第五节 商业团体158

第六节 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158

第四章重大政事159

第一节 抗美援朝159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159

第三节 减租反霸160

第四节 “三反”运动160

第五节 土地改革160

第六节 农业互助合作161

第七节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1

第八节 肃清反革命运动161

第九节 整风与反右162

第十节 大炼钢铁162

第十一节 人民公社化163

第十二节 清理和退赔163

第十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63

第十四节 “文化大革命”164

第十五节 落实政策 平反冤假错案165

第十六节 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167

第十七节 改革与开放167

第六编政权 政协170

第一章民国时期县政权170

第一节 县佐170

第二节县政府170

〔附一〕县参议会171

〔附二〕民国轶事172

第三节 基层政权173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174

第一节 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7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175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178

第四节 选举180

第三章县人民政府183

第一节 机构沿革183

第二节 政府工作部门186

第四章人民政协190

第一节 县政协委员会190

第二节 活动纪略192

第七编公安 司法196

第一章公安19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警察公安196

第二节 人民公安199

第二章审判209

第一节 民国时期司法209

第二节 人民法院210

第三章检察218

第一节 机构218

第二节 检察业务219

第四章司法行政221

第一节 机构221

第二节 司法业务221

第八编民政224

第一章 机构224

第二章拥军 优抚224

第一节 拥军224

第二节 优抚225

第三节 抚残226

第三章救济 赈灾228

第一节 城镇救济228

第二节 农村救济231

第三节 扶贫236

第四章福利237

第一节 职工福利237

第二节 社会福利238

第三节 残疾人保护240

第五章收容 安置241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241

第二节 自流人员安置242

第三节 外流人员回归243

第四节 铁路下放职工安置243

第五节 城镇居民下放安置243

第六章婚姻管理244

第一节 结婚登记244

第二节 离婚登记245

第九编劳动 人事248

第一章 任用制度248

第二章编制24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编制24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编制250

第三章职工队伍255

第一节 干部来源255

第二节 干部结构255

第三节 工人队伍257

第四章人事管理259

第一节 任免和调配259

第二节 精简下放259

第三节 干部奖惩260

第五章离退休人员管理261

第一节 离休261

第二节 退休261

第三节 退职262

第六章劳动就业及保险263

第一节 招工263

第二节 就业263

第三节 劳动保护265

第四节 养老保险265

第七章薪饷 工资266

第一节 薪饷266

第二节 工资267

第十编军事274

第一章驻军 地方武装274

第一节 驻军274

第二节 地方武装275

第二章 军事机构276

第三章兵役278

第一节 清及清代以前兵役278

第二节 民国兵役278

第三节 新中国兵役278

第四章民兵279

第一节 组织建设279

第二节活动280

〔附〕民兵枪支失窃案281

第五章兵事纪略281

第一节 常惠伐龟兹281

第二节 李崇退守玉奇喀特281

第三节 梁慬保卫龟兹城282

第四节 龟兹发兵讨焉耆282

第五节 渭干河畔歼叛军282

第六节 阿地·阿巴克起事283

第七节 马仲英收编第八师283

第八节 “盛马”大战283

第十一编农业287

第一章机构287

第一节 农业机构287

第二节 农机机构288

第二章农业资源289

第一节 土地资源289

第二节 水资源292

第三节 劳力资源292

第三章生产关系变革和体制改革294

第一节 私有制294

第二节 减租反霸295

第三节 土地改革296

第四节 互助合作297

第五节 人民公社298

第六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299

第四章农业生产300

第一节 发展状况300

第二节 农业区划307

第三节 农作物品种与分布308

第四节 农业技术309

第五节 植物保护315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318

第五章经营管理319

第一节 劳动组织管理319

第二节 财务管理320

第三节 农业费用与成本核算320

第四节收益分配322

〔附一〕桑塔木农场简介325

〔附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326

第六章农机具327

第一节 传统农具327

第二节 农机具推广328

第三节 农机具修造331

第四节 农机具供应332

第五节 技术培训334

第十二编牧业 林业 副业336

第一章牧业336

第一节 机构336

第二节 草场337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340

第四节 畜禽品种344

第五节 品种改良346

第六节 畜禽疫病与防治347

第七节 饲料351

第八节 经营管理352

第二章林业354

第一节 机构355

第二节 林业资源355

第三节林业发展359

〔附〕“三北”防护林新和段362

第四节 林木经营363

第五节 林木保护366

第六节果树368

〔附〕野生动物保护376

第三章副业376

第一节 蚕桑376

第二节 养蜂378

第三节 养禽379

第四节 养鱼380

第五节 种菜 种瓜383

第十三编水利 水电388

第一章水利388

第一节 机构388

第二节 引水工程389

第三节 排水工程392

第四节防渗工程392

〔附〕尤鲁都斯防渗干渠393

第五节 蓄水工程394

第六节 提水工程395

第七节 防洪397

第八节 防病改水397

第九节 水利管理399

第十节 水利经费405

第二章水电406

第一节 水电站406

第二节 农电供应407

第十四编工业 乡镇企业410

第一章工业410

第一节 机构410

第二节手工业411

〔附〕致富办学的阿不力孜·肉孜阿吉415

第三节 纺织 轧花416

第四节 食品加工417

第五节 印刷418

第六节 机械修造419

第七节 建材420

第八节 煤炭420

第九节 冶金420

第十节 民族用品421

第十一节 企业管理430

第十二节 承包经营430

第二章乡镇企业432

第一节 机构432

第二节 农业企业432

第三节 工商企业433

第四节 经营管理435

第十五编交通 邮电444

第一章交通444

第一节 机构444

第二节 道路446

第三节 桥涵453

第四节 运输454

第五节 交通管理459

第二章邮电460

第一节 机构461

第二节 邮政462

第三节电信469

〔附〕盛世才统治时期的邮政检查471

第十六编商业 粮油476

第一章商业476

第一节 巴扎(集市)476

第二节私营商业479

〔附〕艾买尔·阿不都食堂482

第三节国营商业482

〔附〕托克苏宾馆497

第四节 集体商业500

第五节 外贸511

第二章粮油515

第一节 机构516

第二节 粮油市场517

第三节 粮油征、购、销517

第四节 粮油储存523

第五节粮食调运523

〔附〕1960年春的“新和粮食问题”526

第十七编城乡建设530

第一章 机构530

第二章城区建设530

第一节 城区原貌531

第二节 县城规划532

第三节 县城建设535

第三章乡村建设546

第一节 乡政府驻地建设546

第二节村庄建设547

〔附〕大尤都斯巴扎简介547

第四章房地产管理548

第一节 地产管理548

第二节 房产管理549

第五章建筑551

第一节 管理551

第二节 队伍551

第六章环境保护553

第一节 环境污染553

第二节 环境监测553

第三节 保护措施554

第十八编财政 税务 金融557

第一章财政557

第一节 机构557

第二节 财政体制557

第三节 财政收入557

第四节 财政支出558

第五节 地方附加费566

第六节 管理569

第七节 审计570

第二章税务571

第一节 机构571

第二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税收57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税收576

第三章金融581

第一节机构582

〔附〕当铺583

第二节 金融体制583

第三节货币584

〔附〕币值换算586

第四节 存储587

第五节 信贷590

第六节 财务制度593

第七节 现金管理594

第八节 金银管理598

第九节 债券598

第十节 保险599

第十九编经济综合管理602

第一章计划602

第一节 机构602

第二节 计划管理602

第二章物价603

第一节 机构603

第二节 物价管理603

第三章计量606

第一节 机构606

第二节 度量衡演变606

第三节 计量管理607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607

第四章工商行政管理609

第一节 机构609

第二节 市场管理609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610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612

第五节 商标管理613

第五章统计管理613

第一节 机构613

第二节 统计监督614

第二十编教育 科技616

第一章教育616

第一节 管理机构617

第二节 幼儿教育617

第三节小学教育618

〔附〕维文会办小学619

第四节 中学教育628

第五节 专业教育634

第六节成人教育636

〔附〕双教普及和验收640

第七节 教师队伍642

第八节教育经费646

〔附一〕捐资办学648

〔附二〕新和县籍优秀教育工作者吴德刚648

第二章科技649

第一节 机构649

第二节 科技队伍650

第三节 科技成果655

第四节 科技推广658

第五节 科普活动659

第六节 气象 防震661

第二十一编文化664

第一章文化艺术664

第一节 机构664

第二节文艺创作666

〔附一〕创作诗歌选666

〔附二〕新和县籍作家艾合买提·阿木提668

第三节 文艺演出669

第四节 民间文艺671

第五节 民间故事673

第六节 民歌 民谚679

第七节 电影放映683

第八节 美术 摄影 书法686

第九节 文物 古迹687

第二章图书 档案693

第一节 图书693

第二节 档案696

第三章广播 电视 新闻报道696

第一节 广播697

第二节 电视699

第三节 新闻报道700

第二十二编卫生 体育702

第一章卫生702

第一节 行政机构702

第二节 医疗703

第三节 医疗、防疫单位707

第四节 中医事业710

第五节 医疗制度710

第六节 药材713

第七节 防疫714

第八节 妇幼保健719

第九节 爱国卫生运动721

第十节 卫生经费722

第二章体育723

第一节 机构723

第二节 设施724

第三节 活动724

第四节 训练和竞赛726

第二十三编人物732

第一章 人物传732

第二章 人物表746

第二十四编附录756

一、1996年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756

二、古诗文选765

三、地方资料辑存765

修志始末772

773

《新和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775

1997《新和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彭启光主编;陈云华,《新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7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新县志(1989 PDF版)
大新县志
198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和县志(1995 PDF版)
和县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
太和县志(1993 PDF版)
太和县志
1993 合肥:黄山书社
永新县志(1992 PDF版)
永新县志
1992 北京:新华出版社
南和县志(1996 PDF版)
南和县志
1996 北京:方志出版社
新兴县志(1993 PDF版)
新兴县志
199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和顺县志(1993 PDF版)
和顺县志
1993 北京:海潮出版社
和政县志(1993.03 PDF版)
和政县志
1993.03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和龙县志(1992 PDF版)
和龙县志
1992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民和县志(1993 PDF版)
民和县志
199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和静县志(1995 PDF版)
和静县志
1995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政和县志(1994 PDF版)
政和县志
1994 北京:中华书局
新民县志(1992 PDF版)
新民县志
1992 沈阳:沈阳出版社
北京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1987 PDF版)
北京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
1987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云和县志(1996 PDF版)
云和县志
199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