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求取 ⇩

前言1

第一章位置、面积和政区沿革1

一、地理位置及其特点1

(一)自然地理位置1

(二)人文地理位置1

二、面积和行政区划3

三、古文化概况3

四、政区沿革8

(一)三代至民国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1

第二章地貌17

一、地貌概况17

二、主要地貌类型21

(一)分类的主要原则21

(二)地貌类型特征21

三、地貌分区及其农业评价27

四、地貌发育史概述30

第三章地质与矿产33

一、地层系统33

(一)中元古界33

(二)中上元古界33

(三)上元古界33

(四)寒武系35

(五)奥陶系35

(六)志留系36

(七)泥盆系37

(八)石炭系37

(九)二叠系37

(十)三叠系38

(十一)侏罗系38

(十二)第三系39

(十三)第四系39

二、区域地质构造39

(一)秦岭褶皱系40

(二)扬子准地台43

三、岩浆岩45

(一)元古代侵入岩45

(二)古生代岩浆岩45

(三)中生代侵入岩45

四、地质发育史46

五、新构造运动46

六、矿产资源47

(一)矿产资源分布概况及资源特点47

(二)矿产资源分论53

第四章气候57

一、气温57

(一)平均气温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57

(二)各种界限温度初终期、持续日数及积温58

(三)气温的时间变化63

(四)气候大陆度65

(五)四季66

二、降水66

(一)年、季平均雨量、雨日分布特点66

(二)各级雨强日数72

(三)降水变率、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72

(四)降水年变化和干湿状况74

三、日照和太阳总辐射77

(一)日照时数的年、季分布形势77

(二)日照百分率年、季分布形势79

(三)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年变化79

(四)太阳总辐射年、季分布79

四、相对湿度81

(一)相对湿度年、季空间分布81

(二)平均相对湿度年变化82

五、风速83

六、地温85

七、气候资源88

(一)农业气候资源分布88

(二)粮食生产的光合潜力89

八、气候分区89

第五章水文与水利93

一、河流概况93

(一)河流的一般特征93

(二)主要河流概况97

二、地表径流及其变化规律100

(一)影响水文的主要因素100

(二)地表径流的地域分布103

(三)地表径流的时间变化103

(四)洪水与枯水103

(五)泥沙概况110

(六)河流水质110

三、地下水113

(一)地下水贮存和分布的基本特征113

(二)地下水化学特性114

四、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115

(一)水利资源综合评价115

(二)建国前水利建设概况115

(三)建国后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116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116

(五)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开发利用方向117

第六章土壤121

一、土壤分类和分布121

(一)土壤分类121

(二)土壤分布123

二、土壤类型的形成和特性128

(一)黄褐土128

(二)黄棕壤129

(三)棕壤130

(四)暗棕壤131

(五)紫色土131

(六)新积土132

(七)潮土132

(八)水稻土133

三、土壤保护及低产土壤改良134

四、土壤利用改良分区137

第七章植被143

一、植被组成的区系特点144

(一)植被区系概况和特点144

(二)植物区系成分与植被的关系147

二、主要植被类型148

(一)常绿阔叶林148

(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9

(三)落叶阔叶林150

(四)针叶林151

(五)竹林154

(六)灌丛155

(七)灌草丛156

三、植被分布规律156

四、植被演替158

五、植被分区158

第八章动物163

一、动物种群组成特点163

(一)鸟类种群组成特点163

(二)兽类种群组成特点164

(三)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种群组成特点164

二、动物的地理分布165

(一)森林动物165

(二)农田耕作区动物168

(三)水域动物169

三、主要经济动物170

(一)珍贵稀有动物170

(二)毛皮(羽毛)动物172

(三)药用动物173

(四)肉用动物173

(五)农林益鸟174

四、有害鸟兽及其防治174

五、资源动物的保护和利用175

第九章土地资源及自然区划181

一、土地资源概况181

二、土地类型182

(一)土地分异因素分析182

(二)土地类型的划分183

(三)土地类型的分布、结构、演替规律187

(四)土地类型的特征188

三、土地资源评价191

(一)土地资源评价方法193

(二)汉中地区土地资源综合评价195

(三)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9

(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199

四、综合自然区划200

(一)区划的原则、依据及等级单位系统200

(二)自然地理小区的特征及利用改造方向203

第十章自然灾害207

一、水文灾害208

(一)水灾特点208

(二)主要大洪水年的水灾212

(三)水灾多发区概况214

(四)水灾成因214

二、气候灾害215

(一)低温215

(二)暴雨216

(三)连阴雨218

(四)干旱219

(五)冰雹219

三、地貌灾害219

(一)地貌灾害的类型特征与分布220

(二)地貌灾害的成因223

(三)地貌灾害的防治224

四、地震灾害224

(一)地震活动简况224

(二)地震活动特点226

(三)地震预测预防228

第十一章农业与农村经济231

一、农业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评价231

二、建国以来农业生产成就233

(一)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233

(二)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234

三、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235

(一)农业生产水平现状235

(二)农业产品的流通及商品率236

(三)种植业236

(四)林业241

(五)畜牧业244

(六)渔业245

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246

五、农业分区249

第十二章山货特产255

一、概况255

二、主要特产介绍255

1.黑木耳255

2.香菇257

3.茶叶257

4.柑橘260

5.柿子261

6.核桃261

7.板栗262

8.猕猴桃262

9.葡萄263

10.桑蚕263

11.柞蚕264

12.生漆和漆蜡265

13.桐油267

14.五棓子268

15.龙须草268

16.棕片268

17.油茶269

18.油橄榄269

19.乌桕269

20.水冬瓜270

21.魔芋270

22.天麻271

23.西洋参272

24.杜仲272

25.党参272

26.附子273

27.元胡274

28.山茱萸274

29.黄连275

30.麝香276

第十三章工业277

一、发展工业的条件及评价277

二、工业建设成就及现状特点278

(一)工业发展现状279

(二)工业特点285

三、工业分布285

四、主要工业部门288

(一)机械工业288

(二)冶金工业290

(三)煤炭工业291

(四)电力工业292

(五)化学工业292

(六)轻纺工业293

(七)食品工业294

(八)医药工业296

(九)烟草工业296

(十)造纸工业296

(十一)饲料工业296

(十二)建材工业297

(十三)森林工业298

(十四)其他工业298

第十四章交通和邮电299

一、交通运输概况299

(一)古代交通运输299

(二)现代交通运输302

(三)解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303

二、主要运输部门308

(一)铁路308

(二)公路308

(三)民用航空309

(四)水运310

三、邮电311

(一)邮政311

(二)电报312

(三)电话314

第十五章主要城镇和人文旅游资源317

一、主要城镇317

汉中市317

周家坪镇320

城固县城关镇321

洋县城关镇323

西乡县城关镇324

勉县城关镇324

宁强城关镇325

略阳县城关镇326

镇巴县城关镇327

留坝县城关镇328

袁家庄镇328

二、主要人文旅游资源328

第十六章人口343

一、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迁移343

二、新中国人口的发展349

三、人口的分布350

四、人口构成355

第十七章教育、科技、文化与医疗卫生事业365

一、教育事业365

(一)明清时代的教育365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365

(三)建国后教育的发展366

二、科技事业369

(一)概况369

(二)主要科研单位370

(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71

(四)“星火计划”的实施371

三、文化事业372

(一)文艺372

(二)新闻报刊373

(三)图书馆和博物馆374

(四)电影374

(五)广播、电视375

四、医疗卫生事业375

第十八章地方病与地理环境379

一、地方病及其危害379

二、地方病的地理分布381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地理分布381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理分布381

(三)大骨节病的地理分布386

三、环境致病因素386

(一)碘缺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386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环境致病因素389

(三)地理环境与地方病390

四、地方病防治概况390

第十九章环境保护393

一、环境质量现状393

(一)地面水393

(二)地下水396

(三)大气污染状况398

(四)噪声401

(五)降水酸度403

二、主要环境问题404

(一)环境污染概况及成因404

(二)水土流失概况及成因406

三、环境的保护与改善409

第二十章区域开发战略的几个问题413

一、近三百年开发史给我们的教益413

二、基本战略思想417

三、工业化进程419

四、工业发展同其他产业的关系421

五、粮食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421

六、釜底抽薪424

七、平坝区建设与山区开发425

八、科学技术促进发展428

主要参考文献429

1993《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起超主编 199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陕西地理(1984 PDF版)
陕西地理
198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省延安地区地理志( PDF版)
陕西省延安地区地理志
陕西省安康地区农业区划  下(1987 PDF版)
陕西省安康地区农业区划 下
1987
安康民歌  第1集  下(1981 PDF版)
安康民歌 第1集 下
1981
河南省南阳地区地理志( PDF版)
河南省南阳地区地理志
西北区区域地层表  陕西省分册  中( PDF版)
西北区区域地层表 陕西省分册 中
西北区区域地层表  陕西省分册  上( PDF版)
西北区区域地层表 陕西省分册 上
西北区区域地层表  陕西省分册  下( PDF版)
西北区区域地层表 陕西省分册 下
陕西省汉中专区地理志(1966 PDF版)
陕西省汉中专区地理志
1966 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陕西省地理(1996 PDF版)
陕西省地理
199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省志  地震志(1989 PDF版)
陕西省志 地震志
1989 北京:地震出版社
中国省  区  地理(1977 PDF版)
中国省 区 地理
1977 北京:商务印书馆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日的社会经济问题(1980 PDF版)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日的社会经济问题
198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陕西省经济地理(1988 PDF版)
陕西省经济地理
1988 北京:新华出版社
陕西安康地区地理志(1986 PDF版)
陕西安康地区地理志
1986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