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简编 1919-1949》求取 ⇩

第一编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九一九年五月——一九二三年十二月)1

第一章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皖系军阀的败亡(一九一九年五月——一九二一年六月)1

第一节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1

一、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1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5

三、《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7

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1

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15

一、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交涉的失败15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17

三、“六三”以后工人大罢工和爱国运动的新发展22

四、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破坏25

五、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28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1

二、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34

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38

第四节直皖战争和皖系军阀的败亡45

一、皖系军阀成为众矢之的45

二、直皖战争爆发与皖系军阀的败亡47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二三年十二月)49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9

一、各地共产党筹备组的出现49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53

第二节华盛顿会议与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56

一、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侵华新形势56

二、第一次直奉战争60

三、“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62

四、民族工业的停滞和农村经济的凋敝64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纲领的制定68

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68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70

第四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与农民运动的兴起74

一、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和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74

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78

三、农民运动的兴起81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的确定与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83

一、孙中山的失败与转变83

二、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方针86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90

四、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93

第六节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96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96

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98

三、反对复古派的斗争101

四、“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103

第七节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新阶段107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主张107

二、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108

第一编 注释111

第二编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九二四年一月——一九二七年七月)121

第三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革命运动开始高涨(一九二四年一月—一九二六年六月)121

第一节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统一战争的正式形成121

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进行121

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3

第二节革命运动的开始高涨125

一、革命武装的建立125

二、全国工农运动的复兴127

三、商团反革命叛乱的平定130

第三节北京政变和奉系军阀入关132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132

二、张冯吴孙各派势力的演变和三一八惨案134

第四节国民会议运动与孙中山逝世137

一、废除不平等的运动137

二、国民会议运动139

三、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41

四、反对善后会议的斗争和孙中山的逝世144

第五节“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147

一、五卅运动147

二、省港大罢工151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国民政府的成立153

第六节革命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155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与国家主义派155

二、反对西山会议派与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60

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163

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165

第四章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溃败(一九二六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三月)169

第一节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69

一、北伐前的各地军阀统治形势169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71

三、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175

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76

第二节工农运动的新高涨178

一、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78

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81

三、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184

四、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188

五、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兴起189

第五章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与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191

(一九二七年四月一一九二七年七月)191

第一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1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91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4

第二节紧急阶段的武汉国民政府197

一、武汉政府的讨蒋斗争197

二、武汉政府的继续北伐199

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2

第三节“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204

一、夏斗寅叛变与马日事变204

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206

三、汪精卫集团的叛变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209

四、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211

第二编注释213

第三编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土地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八月——一九三一年九月)221

第六章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与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一九二七年八月——一九三一年九月)221

第一节新军阀的统治与革命的低潮221

一、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及其特点221

二、中国革命的低潮224

第二节中国工农红军与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26

一、“八一”南昌起义226

二、“八七”会议228

三、秋收起义231

四、广州起义233

五、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235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及其反对“左”、右错误的斗争238

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38

二、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240

三、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242

四、古田会议246

五、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错误与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249

第四节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251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251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出现254

三、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256

第五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60

一、中央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60

二、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262

三、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64

四、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267

五、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269

第六节国民党的分化及各派政治主张272

一、国民党左派宋庆龄的政治主张272

二、第三党的政治主张276

三、改组派的政治主张280

四、人权派的政治主张284

第七节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斗争289

一、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239

二、国民党的封建、买办法西斯教育292

三、杨贤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294

四、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297

第七章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一九三一年九月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302

第一节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武装侵略302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302

二、“一二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掀起305

三、伪“满洲国”的建立与东北人民抗日救亡斗争309

第二节红色区域革命的深入与红军的长征312

一、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312

二、土地革命的深入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314

三、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与文教建设317

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长征的开始321

五、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325

六、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与长征的胜利329

七、南方三年的游击战争333

第三节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战线上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335

一、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335

二、国民党统治区文艺战线上的斗争338

第八章华北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九三七年七月)341

第一节“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341

一、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341

二、国民党内英美派与亲日派的分化344

三、“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345

四、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348

第二节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51

一、红军的东征和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351

二、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53

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356

第三节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358

一、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358

二、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361

第四节 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革命斗争363

第三编 注释366

第四编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五年八月)371

第九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两个战场的出现(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三八年十月)371

第一节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民族的抗战371

一、“七七”芦沟桥事变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371

二、“八一三”上海抗战374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376

四、各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379

第二节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与正面战场上的大溃退382

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382

二、华北各地与南京的沦陷385

三、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台儿庄战役387

四、武汉与广州失守391

五、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392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敌后战场的开辟395

一、洛川会议与《抗日救国十大纲领》395

二、平型关大捷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97

三、中国共产党军在战略方针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399

四、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402

第四节抗战初期的中间派别与文化界405

一、中间派别的抗日救亡主张405

二、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新发展408

第十章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一九三八年十月——一九四0年十二月)410

第一节日本侵华的新方针和汪精卫集团的公开投降410

一、日本侵华的新方针410

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与华中、华南国土的沦陷413

三、国民党汪精卫集团的公开投降415

第二节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417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解放区的加紧进攻417

二、华北军民反“扫荡”斗争与百团大战419

三、华中、华南游击战争的开展与根据地的扩大421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423

第三节国民党积极反共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膨胀424

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被粉碎424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427

第四节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429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429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432

三、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建设438

第十一章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斗争、国民党的祸国殃民(一九四一年一月——一九四三年十二月)440

第一节皖南事变与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被击退440

一、皖南事变440

二、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被击退443

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446

第二节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与国民党的祸国殃民448

一、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448

二、国民党战场的继续溃败与“曲线救国”450

三、国民党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变本加厉452

第三节解放区军民为克服严重困难而斗争453

一、解放区的反“扫荡”的斗争453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455

三、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461

四、巩固解放区的其他各项政策463

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465

第四节第三次反共高潮与抗战后期文化思想上的斗争468

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被击退468

二、抗日后期的文化思想战线470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九四四年一月——一九四五年八月)473

第一节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473

一、豫湘桂战役的溃败473

二、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475

第二节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477

一、国统区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477

二、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479

第三节美蒋反动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准备482

一、美帝扶蒋反共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482

二、国民党和六次代表全国代表大会484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486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489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489

二、英美西欧和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和苏联对日宣战492

三、解放区军民大反攻495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497

第四编 注释499

第五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一九四五年八月一一一九四九年十月)517

第十三章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与重庆谈判517

第一节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51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517

二、美蒋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521

三、反对美蒋反动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523

第二节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525

一、重庆谈判525

二、停战协定的签订528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531

第三节美蒋反动派部署内战与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533

一、蒋介石破坏政协会议,积极部署内战533

二、美帝援蒋与马歇尔的“调处”535

三、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高涨536

四、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537

第十四章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一九四六年六月一一九四七年七月)539

第一节全面内战的爆发539

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539

二、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的被粉碎542

三、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的被粉碎547

第二节四大家族的疯狂掠夺与国统区经济的全面破产550

一、伪“国大”的召开与美蒋“和谈”骗局的破产550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与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552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554

第十五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一九四七年七月一一九四八年六月)557

第一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557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战略进攻的指示557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559

三、解放区的土改与整党整军运动562

四、解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63

五、中国共产党的十二月会议与新区政策566

第二节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宪国大”和国统区人民运动的进一步高涨572

一、国民党“戡乱动员令”的公布572

1984.08《中国现代史简编 1919-1949》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汶本等主编 1984.08 北京自修大学青岛分校教材科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1980 PDF版)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1980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下册)(1983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下册)
1983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下(1981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下
1981年10月第1版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上(1980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上
1980年10月第1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第4册(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第4册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第3册(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第3册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第2册(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第2册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PDF版)
中国现代史稿 1919-1949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  1919-1949(1999 PDF版)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 1919-1949
1999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1919-1949(1985 PDF版)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1919-1949
1985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现代中国政府  1919-1949(1988 PDF版)
现代中国政府 1919-1949
1988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修订版(1991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修订版
199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1990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1989 PDF版)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1989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日志  1919-1949(1998 PDF版)
中国现代日志 1919-1949
1998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