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质量管理 下》求取 ⇩

第六节 计量调整型抽样检查(美国MIL-STD-414

一、以工序管理为目的抽样695

第二篇 统计的质量管理(Ⅱ)695

第八章 抽样695

第一节 工厂生产活动中抽样的目的695

二、以产品检验为目的的抽样696

三、以研究、实验、调查工序能力等为目的的抽样696

第二节 抽样方法的分类696

一、按照母体中各单位是否可能重复被抽取区分696

二、按照抽样的目的区分697

三、按照抽样的组织方式区分697

四、按照抽样的组织方式分类的各种抽样方法简介698

第三节 抽样的基础理论705

一、测定误差、抽样误差705

二、抽样精度和造成抽样偏差的原因715

三、几种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及其数理基础知识718

第四节 抽样方法的设计728

一、抽样实验的基本思想728

二、抽样方法的设计730

三、工序的管理状态和抽样间隔730

一、流动体抽样731

第五节 抽样作业及其管理731

二、连续体的抽样732

三、奶油状、泥状体的抽样733

四、粉块混合物的抽样734

五、抽样作业的管理738

第九章 抽样检查740

第一节 检查概论740

一、检查的定义740

二、检查的目的740

三、检查的种类741

四、全数检查与抽样检查741

第二节 计数标准型抽样检查743

一、计数抽样检查的基础743

二、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查758

第三节 计量标准型抽样检查760

一、计量抽样检查的基础760

二、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查(标准偏差б已知)(日本JISZ 9003-1957)775

三、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查(标准偏差б未知)(日本JISZ 9004-1956)785

第四节 计数挑选型抽样检查789

一、计数挑选型抽样检查的基础789

二、计数挑选型一次抽样检查(日本JISZ9006-1956)791

第五节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796

一、调整型抽样检查的基础796

二、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日本JISZ 9015-1971)797

一、抽检方式与抽样检查表的关系808

二、抽样检查的实施808

三、检查宽严程度的调整822

第七节 逐次抽样检查829

一、计数标准型逐次抽样检查(日本JISZ 9009-1962)829

二、计量标准型逐次抽样检查(日本JISZ 9010-1962)833

一、计数连续生产型抽样检查(日本JISZ 9008-1957)838

第八节 计数连续生产型抽样检查838

二、抽样检查的实施839

第三篇 全面加量管理842

绪论842

第一章 质量管理计划852

第一节 质量计划852

一、质量方针852

二、质量展开与质量解析853

一、质量管理计划概要854

第二节 质量管理计划854

二、TQC引进与推行计划855

第三节 组织计划864

一、制订组织计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864

二、制订组织计划的原则865

三、关于组织的标准和规定865

四、质量管理委员会866

五、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866

一、质量管理机能的层次867

第四节 质量管理机能的展开867

二、质量管理机能的展开及其管理868

三、管理项目868

第二章 方针管理和机能管理874

第一节 方针管理874

一、方针管理的必要性874

二、方针管理的目的与效果875

三、方针管理系统877

四、方针管理的推行方法878

五、推行方针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881

第二节 机能管理885

一、分部门的管理885

二、分机能的管理887

三、实施机能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891

一、质量机能893

二、质量保证的定义893

第三章 质量保证的机能893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概要893

三、日本的质量保证活动的发展过程895

四、质量保证和检查897

五、质量保证的业务范围898

第二节 质量保证的机能899

一、质量方针的设定899

二、设定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及保证基准899

三、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899

五、确保设计质量900

四、质量保证体系的进行900

六、重要质量问题的备案与分析901

七、生产阶段的质量保证机能901

八、制造过程中质量保证活动的一体化901

九、质量调查和索赔处理902

十、商标、说明书类的管理902

十一、售后服务902

十二、产品质量检查、质量保证体系检查902

十三、质量信息的收集、解析与应用902

二、质量保证体系图的结构903

第三节 质量保证体系903

一、质量保证和机能管理903

三、制作质量保证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904

第四节 质量评价系统907

第五节 质量信息系统909

一、质量信息909

二、质量信息系统的表达方式912

第四章 标准化913

第一节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913

一、标准化的定义913

二、标准化的体系913

三、标准化与质量管理919

第二节 标准的级别922

一、国际标准922

二、地区标准923

三、国家标准924

五、企业标准926

四、专业标准926

第三节 企业标准化927

一、企业标准化的任务927

二、企业标准化的组织机构930

三、企业标准化的内容932

第五章 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936

第一节 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概要936

一、决定标准质量936

三、按照作业标准操作937

二、规定标准作业937

四、为了解作业结果进行测定938

五、制订管理标准938

六、根据管理标准确认特性值938

七、为了消除异常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938

第二节 质量管理业务及实施方式939

一、质量管理业务939

二、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方式940

二、质量的制造与成本941

一、质量的设计与成本941

第三节 质量和成本941

三、质量成本942

四、质量损失的分布944

第四节 TQC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945

一、对TQC的认识问题945

二、组织管理问题946

第六章 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活动948

第一节 研究开发工作的质量保证948

一、研究的分类948

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948

三、研究工作的管理业务949

四、研究开发的组织951

五、研究开发中的评价与决策951

六、研究开发工作中的质量保证活动952

七、通过新产品开发的质量保证评价研究开发工作954

一、开发、设计阶段的基本步骤956

第二节 开发、设计的体系956

二、开发、设计的体系958

第三节 质量方针、开发方针958

一、质量方针958

二、开发方针961

第四节 产品的质量规划961

一、产品规划的方针961

二、产品规划的基本思路963

三、产品规划、评价的业务流程966

四、产品规划、评价的检点项目971

五、产品规划、评价的组织971

六、产品规划员的培养和能力开发974

第五节 设计975

一、质量设计的基础资料975

二、实用特性向代用特性的变换976

三、质量的展开977

四、质量解析和工序解析987

五、工序能力的把握988

六、设计评价989

七、设计变更的管理993

第六节 试制994

一、试制工作的基本内容994

二、通过试制品的评价设计质量的基本思路995

第七节 废品管理996

一、物品管理的基本思路996

二、物品管理活动的推行组织和步骤998

二、控制进度的方法1002

三、开发设计阶段进度管理中注意问题1002

一、影响开发设计进度的因素1002

第八节 开发设计阶段的进度管理1002

第七章 生产阶段中的质量管理活动1005

第一节 工序分析1005

一、工序分析的概念1005

二、特性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008

三、选定特性值及其影响因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009

六、工序分析的方法1011

五、选定因素的最佳水平1011

四、关于因素与特性值的调查1011

七、对分析结果的处理1013

第二节 工序设计1013

一、工序调查1013

二、工序质量能力的分析与应用1015

三、决定制造方法1030

第三节 工序管理1035

一、工序管理概述1035

二、工序管理标准1040

三、工序管理实施1045

第四节 工序改善1051

一、概述1051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1057

三、工序管理与工序改善1075

四、工序改善的实施1076

第五节 制造工序中的质量保证1077

一、质量在工序中形成1077

二、制造过程中质量保证活动的实施1078

三、工序管理中的人的问题1080

第八章 质量情报管理1084

第一节 质量情报管理的基本思路1084

一、质量情报1084

二、收集、管理质量情报的目的1084

三、质量异常处理的基本思路1086

第二节 市场质量的调查1088

一、市场质量调查的的目1088

二、市场质量调查的方法1088

三、市场质量情报调查的效果1090

第三节 索赔调查1091

一、申告处理的基本概念1091

二、申告管理1093

三、申告管理的实施步骤1097

一、应用计算机于质量情报管理的数据条件1101

二、质量情报的机能展开1101

第四节 质量情报管理系统1101

三、市场质量情报系统1103

四、索赔情报处理系统1108

五、质量技术情报的收集与应用1111

第九章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1115

第一节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基本概念1115

一、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1115

一、QC小组的创建1118

第二节 创建与开展QC小组活动1118

二、QC小组的基本宗旨1118

二、开展QC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1120

第三节 QC小组的推动工作1124

 一、行政管理人员对QC小组活动应持的态度1124

二、QC小组活动的推动工作1126

三、日本企业中的QC小组活动的推动组织的一例1127

四、制订QC小组活动的推动计划(例)1127

第一节 质量管理诊断的目的和意义1135

一、质量管理诊断的目的1135

第十章 质量管理诊断1135

二、质量管理诊断的意义1136

第二节 质量管理诊断的类型1137

一、QC厂外诊断1137

二、QC厂内诊断1137

三、厂长诊断1138

第三节 质量管理诊断方针与计划1139

一、质量管理诊断方针1139

二、质量管理诊断计划1140

第四节 质量管理诊断的实施1141

参考书目1142

二、诊断时应该注意事项1145

第五节 质量管理诊断中注意事项1145

一、诊断调查表使用注意事项1145

第十一章 质量管理教育1153

第一节 质量管理教育、培训的目的1153

一、质量管理教育的目的1153

二、职务学教育内容1154

三、教育培训步骤1157

第二节 质量管理教育的实施1157

二、组建QC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1157

一、建立教育、培训的体系1157

第十二章 事务部门的质量管理1159

第一节 事务和质量1159

二、事务的质量1159

一、事务的概念1159

三、事务部门的两个质量1160

第二节 事务部门和管理1162

一、根据事实进行管理1162

二、业务的明确化1163

三、管理方法的明确化1163

第三节 质量管理与计算机1164

一、OA和QC1164

二、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1164

附表Ⅰ1168

附表Ⅱ1193

1989《现代质量管理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编 1989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