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求取 ⇩

第一部分 概述篇3

第一章 当今时代与教师素质3

第一节 当代教师的光荣使命3

第二节 提高教师素质的现实意义7

第二章 教师与教师素质10

第一节 教师素质的决定地位10

第二节 教师素质涵义与结构27

第三章 教师素质教育研究37

第一节 教师素质学——一门新科学37

第二节 教师素质研究成果42

第四章 教师群体素质与教师素质培养53

第一节 教师群体素质53

第二节 教师素质的培养74

附:日本采取改革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素质84

第二部分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篇91

第一章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91

第一节 思想政治素质对教师诸素质的统帅作用91

第二节 政治思想素质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引导作用93

第三节 教师政治思想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作用95

第二章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内容99

第一节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99

第二节 明确的政治方向100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102

第四节 科学的批判精神105

第三章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107

第一节 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107

第二节 注意自身的思想修养109

第一节 教师应具有完美的道德115

第一章 概述115

第三部分 教师道德素质篇115

第二节 教师道德的特点和功能121

第三节 教师道德的产生和发展129

第四节 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157

第二章 教师的宗旨——教书育人167

第一节 教育的最高目的167

第二节 教书与育人169

第三节 塑造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172

第三章 教师的美德——热爱学生177

第一节 热爱学生的意义和作用177

第二节 尊重学生的内容和要求182

第三节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崇高的道德感情188

第一节 身教重于言教193

第四章 教师道德的突出特征——为人师表193

第二节 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突出特征196

第三节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主要方面200

第五章 教师的本职——治学施教208

第一节 严谨治学、认真施教的意义和作用208

第二节 科学思维 严谨治学212

第三节 热忱教学 精心施教219

第六章 教师的交往——团结协作228

第一节 教师与教师之间228

第二节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231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234

第七章 教师道德评价238

第一节 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238

第二节 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242

第三节 教师道德评价的主要方式249

第一节 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修养253

第八章 教师道德的自我完善253

第二节 持之以恒勇攀师德高峰256

第三节 敦品立德完善自我258

第四部分 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篇267

第一章 时代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26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267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知识结构影响271

第三节 新技术革命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273

第二章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281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结构281

第二节 教师合理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291

第三节 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305

第三章 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319

第一节 优化的目标与自测320

第二节 优化与观念更新323

第三节 优化的原则330

第四节 优化的方法346

第四章 未来教育与教师知识结构368

第一节 对未来的几点预测368

第二节 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展望371

第三节 世界人才培养的新目标383

第四节 未来教师知识结构388

第五部分 教师业务素质篇395

第一章 教学准备395

第一节 备课步骤395

第二节 备课的过程400

第三节 备课的内容402

第四节 备课的方法410

第五节 怎样钻研教材413

第六节 怎样制订教案418

第二章 课堂教学428

第一节 课堂语言艺术428

第二节 选择教学方法487

第三节 提高教学质量技能569

第四节 教学艺术运用601

第三章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630

第一节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意义630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632

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56

第四节 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666

第五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674

第六节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707

第七节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730

第八节 培养学习能力的其它要素742

第九节 掌握学习指导的技能与艺术749

第四章 教学效果测评785

第一节 作业785

第二节 提高教学质量测评技能803

第五章 班级管理811

第一节 中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系统811

第二节 了解和研究学生821

第三节 班集体建设829

第四节 班集体活动的开展与指导840

第五节 全面开展个别教育848

第六节 大教育圈的协调864

第七节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875

第六章 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训练879

第一节 文体写作提高训练879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训练901

第三节 班级管理能力训练923

第四节 教学研究训练942

第五节 组织集体活动技能训练964

第六节 课外活动组织训练975

第六部分 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篇989

第一章 概述989

第一节 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989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992

第三节 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999

第四节 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1008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1017

第一节 教育调查法1017

第二节 教育实验法1027

第三节 自然观察法1037

第四节 个案研究法1042

第五节 资料研究法1047

第六节 总结经验法1056

第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1063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1063

第二节 教育测量1070

第三节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1076

第四节 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1092

第四章 教育科研文体的写作1099

第一节 经验总结的写作1099

第二节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1105

第三节 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1112

第四节 教育评论的写作1118

第五节 教育学术论文的写作1125

第一章 教师的心理素质理论1133

第一节 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1133

第七部分 教师心理素质篇1133

第二节 教师心理素质的特点1137

第三节 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1140

第二章 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1166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1166

第二节 当代教师应有的个性品质1185

第三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197

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1197

第二节 心理保健1198

第四章 增强新意识,树立新观念1207

第一节 正确认识教育中的竞争1207

第二节 调整心态,坚持改革创新1211

第一章 教师身体素质的重要性1217

第一节 身体素质是人的第一财富1217

第八部分 教师身体素质篇1217

第二节 身体素质是教师成就事业的保障1218

第三节 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挫折忍受力1221

第二章 教师身体健康的标志1222

第一节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1222

第二节 身体各部分发育良好,功能正常1223

第三节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1225

第四节 体质健壮,能抵抗一般性的传染病1226

第三章 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1227

第一节 加强锻炼,注意身体1227

第二节 合理作息,科学用脑1229

第三节 乐于合群,善于交往1230

第四节 心胸开朗,处世乐观1231

第五节 加强自我调节,永保精神健康1232

第一章 教师外在素质的重要性1237

第一节 外在素质影响教师威信的形成1237

第九部分 教师外在素质篇1237

第二节 教师外在素质对学生精神面貌的示范作用1239

第二章 教师外在素质的主要内容1241

第一节 衣着朴素,整洁得体1241

第二节 仪态端庄,稳重大方1244

第三节 风度优雅,举止从容1248

第四节 谈吐文雅,富有情趣1250

第五节 作风严肃活泼,庄重亲切1254

第三章 教师良好外在素质的形成1260

第一节 美的形象来自美的德行1260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伦理美学观念1261

第三节 从小事做起事事检点1262

第一章 概述1267

第一节 什么是教师人际关系1267

第十部分 教师人际关系素质篇1267

第二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形成1272

第三节 教师人际交往的一般特点1278

第四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构成1281

第五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功能1284

第六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原则1288

第二章 教师人际关系艺术1293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1293

第二节 教师与教师1310

第三节 教师与领导1318

第四节 教师与家长1325

第五节 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1330

第三章 教师人际关系的障碍及其消除1338

第一节 如何认识教师人际关系的障碍1338

第二节 教师人际关系障碍的种类1340

第三节 教师人际关系障碍的消除1345

第十一部分 国外教师素质教育篇1351

第一章 美国教师素质教育概况1351

第一节 历史状况1351

第二节 师资的培养1352

第三节 教师在职进修1354

第二章 英国教师素质教育概况1358

第一节 英国师范教育的演变1358

第二节 师资的培养1359

第三节 教师的在职进修1362

第三章 法国教师素质教育概况1366

第一节 历史状况1366

第二节 师资的培养与考核1367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的进修1372

第一节 历史状况1375

第四章 联邦德国教师素质教育概况1375

第二节 师资培养1376

第三节 师资考核1378

第四节 师资进修1379

第五章 日本教师素质教育概况1381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1381

第二节 师资的培养1383

第三节 教师的选用制度1387

第四节 教师的进修1390

附录:13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39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4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407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暂行规定1413

关于当前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工作的几点意见141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418

1998《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彭诗琅主编 1998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