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志 第2卷 1949-1988》求取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第一章 欢庆解放3

第二章 院系调整12

第三章 进军科学21

第四章 整风反右29

第五章 探索前进33

第二章 研究课题与研究经费43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47

第七章 拨乱反正54

第八章 改革开放59

第九章 开拓创新66

第一节 隶属关系75

第二编 党政领导75

第一章 领导体制75

第二节 领导体制77

第二章 党的领导79

第一节 历届党代会与党委会79

第二节 党委机构88

第三节 党总支、直属支部97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110

第三章 行政领导114

第一节 校长114

第二节 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115

第三节 行政机构115

第四节 院、系、所、中心负责人更迭表122

第五节 校务委员会136

第六节 学术委员会140

第七节 校级专门委员会及其他141

第四章 行政管理机构146

第一节 校长办公室146

第二节 教务处147

第三节 科学技术处150

第四节 研究生院151

第五节 总务处153

第六节 财务处154

第七节 物资管理处155

第八节 基本建设处156

第九节 生产管理处157

第十节 审计室158

第十一节 人事处159

第十二节 外事处160

第十三节 保卫处(公安处)161

第十四节 档案馆163

第三编 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167

第一章 民主党派167

第二章 工会、妇委会、退(离)休教师协会174

第一节 工会174

第二节 妇委会180

第三节 退(离)休教师协会181

第三章 团委会、学生会、研究生分团委与研究生会183

第一节 团委会183

第二节 学生会187

第三节 研究生分团委与研究生会193

第四章 其他社团194

第一节 校友会194

第二节 归侨联络组198

第三节 少数民族联络组198

第四节 家委会198

第四编 教育(本科、专科)203

第一章 专业设置203

第一节 专业制度的建立203

第二节 专业设置的发展与调整204

第三节 专科专业的设置210

第四节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211

第二章 教学计划212

第一节 培养目标212

第二节 学制和时间安排213

第三节 课程设置214

第四节 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216

第三章 教学改革218

第一节 教学改革过程218

第二节 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226

第三节 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229

第四章 教学管理232

第一节 教学管理制度232

第二节 教学质量调查与评估235

第三节 教学管理机构240

第五章 德育242

第一节 政治理论教育242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246

第一节 体育教学252

第六章 体育252

第二节 学校运动队255

第三节 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257

第七章 招生259

第一节 1949—1951年259

第二节 1952—1965年259

第三节 1966—1976年259

第四节 1977—1988年264

第八章 毕业生分配273

第一节 1949—1966年273

第二节 1967—1970年275

第三节 1973—1980年276

第四节 1981—1988年278

第五编 教育(研究生)287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287

第二章 学科专业设置291

第三章 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演变311

第四章 招生315

第五章 培养321

第六章 学籍管理与分配331

第七章 学位335

第八章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重点学科340

第六编 教育(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345

第一章 外国留学生教育345

第一节 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345

第二节 课程设置346

第三节 管理制度347

第二章 成人教育353

第一节 函授教育354

第二节 自学考试355

第三节 委托培养356

第四节 干部专修科357

第五节 教师进修358

第六节 短训班359

第七编 校园文化363

第一章 1949—1960年的校园文化活动363

第二章 1961—1966年的校园文化活动367

第三章 1977—1988年的校园文化活动371

第八编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379

第一章 1949—1978年的科研情况379

第二章 研究机构382

第三章 1978年后承担的研究项目387

第四章 积极开展软课题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403

第五章 研究成果406

第六章 学术交流活动416

第七章 研究刊物421

第九编 理科科学研究432

第一章 科学研究机构432

第一节 1949—1957年的研究课题439

第二节 1958—1965年的研究课题440

第三节 1966—1976年的研究课题442

第四节 1977—1988年的研究课题449

第五节 研究经费460

第三章 研究成果464

第一节 1953—1957年的科研成果464

第二节 1958—1965年的科研成果464

第三节 1966—1976年的科研成果470

第四节 1977—1988年的科研成果470

第五节 专利502

第四章 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507

第一节 校内学术活动507

第二节 主办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活动508

第三节 学术刊物511

第十编 教职工515

第一章 教职工人数变化概况515

第二章 教师519

第一节 教师队伍的组成519

第二节 教师的管理530

附录一 教授、副教授名单534

附录二 兼职教授名单539

第三章 师资培养541

第一节 建国后17年的师资培养541

第二节 改革开放10年来的师资培养546

第一节 职工概况551

第四章 职工551

第二节 职工教育553

第五章 专业技术职务556

第一节 教师职务556

第二节 教师以外专业技术职务561

第六章 工资563

第十一编 教育设施577

第一章 校园与校舍577

第二章 教室、实验室582

第三章 电化教育中心587

第四章 体育场馆589

第五章 图书馆591

第六章 出版社595

第七章 校办工厂、校办产业599

第一节 教育事业经费607

第一章 教育经费607

第十二编 后勤607

第二节 科学研究经费609

第三节 基本建设经费612

第四节 世界银行贷款及其他经费614

第二章 总务工作622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科室职责623

第二节 事务与通讯管理624

第三节 饮食服务625

第四节 学生宿舍管理627

第五节 教工宿舍管理629

第六节 大楼管理631

第七节 房屋维修632

第八节 绿化管理634

第九节 供气管理637

第十节 爱国卫生638

第十一节 医疗保健640

第十二节 车辆管理642

第十三节 校产管理644

第十四节 幼托管理645

第十五节 接待服务647

第十六节 后勤服务公司648

第十七节 财务管理649

第三章 基本建设650

第一节 校园总体规划650

第二节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653

第三节 生活及其他用房654

第四节 基础设施655

第五节 校园绿化661

第六节 人防工程663

第一节 物资的供应与管理675

第四章 物资管理675

第二节 世界银行贷款设备引进与管理677

第三节 实验室建设679

第五章 生产管理681

第一节 为教学、科研服务685

第二节 为社会服务687

第十三编 国际交流与合作695

第一章 友好往来695

第一节 1949—1976年来访外宾695

第二节 1977—1988年来访外宾696

第三节 1949—1988年复旦大学领导人出国访问699

第二章 国际交流701

第一节 与外国大学的交流701

第二节 国际学术会议703

第三章 外籍专家713

第一节 长期专家与短期专家713

第二节 荣誉学衔714

第四章 留学、讲学和荣誉720

第一节 留学720

第二节 讲学与荣誉721

第五章 美国研究中心725

第十四编 人物729

第一章 学校领导人729

第一节 校务委员会主任729

第二节 校长730

第三节 党委书记732

第四节 副校长735

第五节 党委副书记737

第二章 专家、学者742

第一节 学部委员742

第二节 一级教授751

第三节 二级教授752

第四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770

第五节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75

第三章 杰出校友781

第四章 英雄、烈士784

附录786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786

第一节 学校沿革786

第二节 学校的性质、任务、规模和设施787

第三节 办学特色788

第四节 学校的地位与影响789

附表790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798

沿革798

附表799

编后记802

1995《复旦大学志 第2卷 1949-1988》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 1995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