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发展观 兼与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比较研究》求取 ⇩

目录3

上篇3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发展观概论3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理论蕴涵3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概念界定3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范畴体系6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形成和演化8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观形成演化的社会历史原因8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观形成演化的主要过程18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意义34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基本特征34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社会意义40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思想旗帜——邓小平的发展观42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42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概念界定42

(二)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44

(三)邓小平发展观形成、演化的主要过程46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内容与体系51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51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主线54

(三)邓小平发展观的体系结构56

(四)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论断58

三、邓小平发展观的特征及意义72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主要特征72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意义76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发展观的观念对照体系——当代国外发展观83

一、当代国外发展观的形成和演化84

(一)当代国外发展观形成演化的社会历史原因84

(二)当代国外发展观形成演化的主要过程87

二、当代国外发展观的体系和主要命题91

(一)当代国外发展观的基本体系结构91

(二)当代国外发展观的主要理论命题93

三、当代国外发展观的理论特征及影响112

(一)当代国外发展观的主要理论特征112

(二)当代国外发展观的双重社会影响114

(一)发展即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123

一、当代国外发展理论中的发展本质观123

第四章 发展本质论123

中篇123

(二)发展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过程125

(三)发展即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过程128

二、新时期中国对于发展本质的探讨132

(一)邓小平的发展本质观132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民族性探索136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本质的确定141

(一)确定新时期中国发展本质的基本原则141

(二)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本质144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的特殊本质146

第五章 发展动力论152

一、关于发展动力问题的当代探索152

(一)过分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唯资本论”153

(二)片面强调科学技术作用的“技术决定论”155

(三)夸大“精英人物”作用的“主体决定论”159

二、新时期中国关于发展动力的研究161

(一)邓小平的发展动力思想161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反思性探讨168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动力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172

(一)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74

(二)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知识动力177

(三)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181

第六章 发展主体论185

一、发展主体观念的当代演变与发展185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主体思想186

(二)当代西方发展主体研究的新趋向194

二、新时期中国关于发展主体的探索199

(一)邓小平的发展主体思想200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多样性探索204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主体的素质优化210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主体的价值观念优化210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主体的知识结构优化213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主体的能力范式优化215

第七章 发展价值论219

一、当代国外发展理论中的发展价值观219

(一)单纯“经济增长”的价值标准220

(二)“整体、综合性发展”的价值目标222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倾向224

(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227

二、新时期中国关于发展价值的探索230

(一)邓小平的发展价值思想230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实践性探索234

三、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240

(一)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信念240

(二)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243

(三)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248

(四)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手段250

第八章 发展代价论256

一、发展代价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形态256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发展代价观257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代价观259

(三)当代国外发展理论中的发展代价观261

二、新时期中国对于发展代价问题的探索266

(一)邓小平的发展代价思想266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开拓性探索269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代价问题的基本方面273

(一)新时期中国发展代价的基本含义274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代价的基本类型及产生原因276

(三)认识新时期中国发展代价问题的思想视角282

下篇289

第九章 发展战略论289

一、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类型289

(一)传统发展战略290

(二)变通发展战略293

(三)满足基本需求发展战略296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98

(一)中国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形成299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内容301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战略步骤与战略重点303

(一)分阶段发展的战略步骤303

(二)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306

(三)新时期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308

(四)新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特点314

第十章 发展模式论317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模式317

(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318

(二)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320

(三)第三条道路——混合型发展模式324

二、新时期中国发展模式的特色分析326

(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27

(二)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发展途径328

(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9

(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31

(五)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333

三、新时期中国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334

(一)内源性发展原则334

(二)总体性发展原则335

(三)共同性发展原则336

(四)稳定性发展原则337

一、当代转型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339

第十一章 转型发展论339

(一)当代西方发展观中的“社会转型”理论34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转型观346

二、新时期中国关于转型发展问题的探讨354

(一)邓小平的转型发展思想354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创新性研究358

三、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本质与特征363

(一)主体性、体制型的社会改革与发展364

(二)艰巨性、复杂型的社会综合进步367

(三)整体性、结构型的社会正向变迁370

一、当代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发展和演化378

(一)西方非均衡理论的提出和演变378

第十二章 非均衡发展论378

(二)马克思的非均衡与均衡思想383

(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非均衡发展观386

二、新时期中国对于非均衡发展问题的探索394

(一)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394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求实性研究398

三、新时期中国非均衡发展状况的理性分析402

(一)新时期中国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403

(二)新时期中国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分析409

(三)新时期中国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416

第十三章 协调发展论423

一、当代协调发展观的变革与发展424

(一)从注重“理性进步”到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424

(二)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427

(三)从突出“人的发展”到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29

二、新时期中国对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432

(一)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433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辩证性探讨438

三、新时期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443

(一)新时期中国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443

(二)新时期中国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445

(三)新时期中国协调发展的评价原则451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论453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及内涵453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和定义454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方法论原则459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46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实施背景461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实施目标462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对策措施463

三、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重点464

(一)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465

(二)新时期中国理论界的决策性研究467

(三)新时期中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71

(四)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474

第十五章 发展条件论483

一、现代社会发展条件的一般理论483

(一)国内条件与国外条件483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487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部条件490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490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498

三、新时期中国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501

(一)政治稳定:世纪之交中国加快发展的首要条件501

(二)深化改革:世纪之交中国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507

(三)对外开放:世纪之交中国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510

(四)和平环境:世纪之交中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518

附录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事发展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机构和部门简介527

(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527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528

(三)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530

(四)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532

(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534

(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36

(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539

(八)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540

(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542

(十)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545

(十一)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548

(十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550

(十三)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553

(十四)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555

(十五)苏南发展研究院558

(十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562

后记567

1999《新时期中国发展观 兼与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比较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范燕宁等著 1999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