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上》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元末农民大起义和明朝的建立1

第一节 元朝后期的腐朽统治和严重的社会危机1

一、剧烈的土地兼并和农民的沉重负担1

1.蒙古贵族官僚以“赐田”形式抢占土地1

2.寺院和汉族地主对土地的兼并2

3.农民的沉重负担3

二、民族压迫政策4

三、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政治的腐朽8

第二节 大起义的爆发12

一、大起义的前奏——赵丑厮、郭菩萨和棒胡、彭和尚等的起义12

二、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和龙凤政权的建立14

三、彭莹玉、徐寿辉领导的蕲黄红巾军和天完政权的建立18

1.天完政权的建立和“摧富益贫”口号的提出18

2.地主武装的猖獗20

3.元朝对蕲黄红巾军的围剿21

4.蕲黄红巾军的再起和迁都汉阳22

四、李二、赵均用、彭大红巾军的起义23

五、张士诚和方国珍的起义25

1.张士诚起义建立大周政权25

2.万国珍的起义和降元27

六、韩林儿、刘福通红巾军的北伐28

第三节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和建立明朝35

一、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和江南政权的建立35

1.朱元璋的身世35

2.参加红巾军36

3.渡江建立江南政权41

二、江南政权的巩固和发展45

1.周围形势45

2.向浙东发展47

三、江南政权所推行的政策48

1.重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48

2.江南政权所推行政策的两面性51

四、并吞陈友谅、张士诚和平定方国珍52

1.鄱阳湖决战和陈友谅汉政权的消灭52

2.张士诚的败亡55

3.方国珍投降58

五、南平闽广和北伐中原59

1.闽广的平定59

2.北伐中原61

六、明王朝的兴建和元末农民起义的意义65

第二章 明初全国统一的完成明太祖的治国政策67

第一节 全国统一的完成67

一、山西、陕西等地的平定67

二、对蒙古的用兵68

三、平定四川72

四、平定云南74

五、对东北地区的统一77

第二节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78

一、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79

1.废中书省和丞相制79

2.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司81

3.锦衣卫和镇抚司82

二、创建卫所和军制83

三、荐举、学校和科举86

1.荐举86

2.学校88

3.科举制度90

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91

五、《明律》和《大诰》的制订94

六、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98

1.胡蓝之狱98

2.文字狱祸102

3.空印案和郭桓贪污案104

七、限制和迁徙旧豪族地主105

第三节 洪武时期的经济政策106

一、户籍和赋役制度的建立106

1.均工夫和户帖制度107

2.黄册、里甲制度和鱼鳞图册108

3.赋役和粮长制度110

二、奖励开荒、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114

1.奖励垦荒116

2.军屯、民屯和商屯117

3.兴修水利和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121

三、工商业政策和大明宝钞的发行123

第三章 从永乐到宣德治国政策的演变127

一、靖难之役127

二、削除藩王兵权和继续垦荒屯田135

三、兴修水利和治理运河137

四、迁都北京140

五、所谓“仁宣之治”140

1.“高煦之叛”的平定141

2.内阁制的确立144

3.安定社会的各项措施和潜存的危机148

第四章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153

第一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53

一、农业153

1.封建生产关系的一些改变153

2.耕地、户口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154

3.棉花种植的推广158

二、手工业159

1.矿冶业159

2.制瓷业163

3.制盐业163

第二节 明初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164

一、农民的痛苦生活164

1.广东的农民起义166

二、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农民起义166

2.广西的农民起义167

3.福建的农民起义168

三、江西、湖广地区的农民起义169

四、四川、陕西的农民起义172

1.四川眉县彭普贵的起义172

2.陕西金刚奴、田九成、高福兴起义172

五、山东唐赛儿起义173

一、与蒙古鞑靼、瓦刺、兀良哈三部的关系175

1.鞑靼部175

第五章 明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管理175

2.瓦刺部176

3.兀良哈部176

二、西北卫所的设置177

1.西宁、河州和洮州等卫的设置178

2.安定、阿端和曲先卫的设置178

3.罕东卫179

6.哈密卫180

5.沙州卫180

4.赤斤蒙古卫180

三、对西藏的管理182

四、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184

1.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建立184

2.明朝政府对奴儿干都司所辖地区的管理和经营188

3.亦失哈、康旺和王肇舟等人的历史贡献和永宁寺碑189

第六章 明初的中外关系和郑和远航亚非各国192

一、与日本的友好关系193

二、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195

三、与中亚帖木儿帝国的关系198

四、郑和远航亚非各国201

第七章 明中期的政治(上)206

第一节 王振专权和“土木之败”207

一、王振专权207

二、麓川用兵210

三、瓦刺的兴起及其南扰211

四、土木之败215

第二节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218

一、刷新内政,加强战备219

二、北京保卫战225

三、继续整饬武备和朱祁镇南归230

第三节 英宗复辟和曹石之变238

一、更换皇太子238

二、英宗复辟和于谦被害240

三、曹吉祥、石亨的专权乱政245

第四节 成化年间宦官势力的继续发展250

一、成化以前宦官权势的逐步增长250

1.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252

2.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253

3.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255

4.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256

5.操纵厂卫258

二、成化时期的宦官权势262

1.肆意“奸欺国政”262

2.汪直和西厂264

3.成化时宦官权势发展的因与果269

第八章 明中期的政治(中)272

第一节 弘治“中兴”272

一、斥逐奸邪,任用贤能272

二、广开言路277

三、改良政治278

四、政治改良的局限性283

第二节 明武宗的腐朽统治287

一、刘瑾专权和寘鐇之乱288

二、除掉刘瑾后的明武宗302

三、朱宸濠之乱和明武宗之死310

第三节 从正统到正德年间的农民起义317

一、剧烈的土地兼并和残酷的封建剥削317

1.剧烈的土地兼并317

2.军屯和商屯制度的破坏319

3.赋役负担的加重和苛重的地租剥削324

二、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329

1.浙江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329

2.福建邓茂七起义331

3.广东黄萧养起义333

4.大藤峡地区瑶壮族人民的起义337

5.荆襄流民起义342

6.四川农民起义347

7.河北刘六刘七起义349

8.江西农民起义354

9.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357

第一节 社会矛盾继续发展的嘉隆时期360

一、嘉靖初年的锐意求治360

第九章 明中期的政治(下)360

二、大礼议366

三、爱方术,好祥瑞375

1.信方术,求长生成仙375

2.好祥瑞,文饰太平382

四、刚愎自用的明世宗和嘉靖朝的首辅384

五、严重的财政危机399

六、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兵变402

七、隆庆时期的政治407

1.喜游玩爱挥霍的明穆宗408

2.首辅之争409

3.“府库久虚”411

4.广东和陕西等地的起义军413

第二节 从嘉靖中期到万历初年的改革活动414

一、嘉靖中期后期的改革活动414

二、海瑞、高拱等人的改革活动418

三、张居正出任首辅423

四、张居正改革425

1.整顿吏治426

2.整饬边防427

3.整顿学校428

4.量入为出节缩开支429

5.丈量土地431

6.推行一条鞭法432

五、张居正改革的作用437

1.蒙古族军事势力进入河套440

一、明朝政府与蒙古族的关系440

第一节 明朝中期的民族关系440

第十章 明朝中期的民族关系 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440

2.“庚戌之变”443

3.“俺答封贡”444

4.蒙古族的社会生活及其与汉族的交往448

二、西藏与内地的茶马贸易及黄教的兴起451

1.西藏与内地的密切联系451

2.宗喀巴和黄教的兴起453

三、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454

1.倭寇的侵扰456

第二节 中国人民反抗倭寇、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456

一、倭寇的侵扰及抗倭战争的胜利456

2.倭寇与中国海盗的勾结460

3. 王江泾大捷462

4.戚继光练兵和抗倭斗争的胜利465

5.“海禁”的解除469

二、抗击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471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75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475

一、注意综合经营475

二、兴修水利工程476

1.治理黄河477

2.修治运河479

3.各省的其他水利工程481

4.灌溉工具的新发明483

三、改革工具提高技术484

四、粮食作物品种增多485

五、经济作物广泛种植489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的空前提高492

一、棉纺织业继续前进492

二、丝织业达到新高度495

三、陶瓷业产品精美名家辈出497

四、造纸业的进步500

五、印刷工艺的改进502

六、矿冶业成就突出504

一、商品生产的扩大509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繁荣509

二、各地的商业往来和商业中心区的广泛出现511

三、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513

四、集市庙会贸易517

五、商业资本的活跃518

六、商品种类众多520

七、对外贸易的发展522

八、以银为主铜币为辅的货币制度的形成527

九、商品经济发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30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其出现的标志533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33

二、明中叶以前偶发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单位535

三、明代中期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537

四、明代中期后期各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541

1.丝织业541

2.棉布袜制造业543

3.榨油业544

4.矿冶业544

5.农业547

五、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及其发展缓慢的根源550

第十三章 明代中期后期的阶级状况(上)561

第一节 皇室561

一、全国最大的一家地主561

二、皇帝的专制独裁空前加强562

三、宫女和宦官565

四、生活糜烂荒淫569

五、皇庄和皇店575

一、诸王和公主582

第二节 贵族582

二、功臣和外戚588

第三节 地主594

一、缙绅地主594

二、寺院地主601

三、庶民地主609

第十四章 明代中期后期的阶级状况(下)615

第一节 工商业者615

一、大商人615

二、小商人620

三、小手工业者622

第二节 农民625

一、自耕农625

二、佃农628

三、佃仆及钦赐佃户632

第三节 佣工和奴婢637

一、佣工637

二、奴婢639

1985《明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汤纲,南炳文著 198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