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志》求取 ⇩

凡例3

概述3

目录3

序言3

大事记11

第二章 建置沿革39

第一章 地理位置39

第一编 行政区域39

第一节 境域43

第三章 境域 区划43

第二节 区划44

第一节 县城57

第四章 县城 乡镇 村庄57

第二节 乡镇58

第三节 村庄62

第二节 地层岩性95

第一节 地质构造95

第二编 地理环境95

第一章 地质95

第二节 河流96

第一节 地形96

第二章 地貌96

第一节 气候101

第三章 气候 物候101

第二节 物候108

第一节 土壤109

第四章 土壤 植被109

第二节 植被110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111

第二节 水资源111

第五章 自然资源11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11

第一节 水灾114

第六章 自然灾害114

第四节 其他资源114

第二节 旱灾116

第四节 雹灾117

第三节 风灾117

第五节 虫灾118

第六节 地震灾害119

第一节 数量123

第一章 人口规模123

第三编 人口123

第二节 分布与密度124

第一节 自然变动126

第二章 人口变动126

第二节 机械变动127

第二节 性别128

第一节 民族128

第三章 人口构成128

第三节 年龄130

第四节 文化133

第五节 行业 职业134

第一节 婚姻136

第四章 婚姻 家庭136

第一节 生育状况138

第五章 生育138

第二节 家庭138

第二节 生育管理139

第六章 姓氏140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4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145

第四编 农业145

第二节 土地改革147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149

第四节 人民公社150

第六节 县办和国营农场151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51

第二章 农业区划152

第四节 惠南粮、棉、渔区153

第三节 惠中粮、油、林、牧区153

第一节 城郊粮、菜、工副业区153

第二节 惠北棉、粮、枣区153

第一节 农作物155

第三章 种植业155

第二节 耕作制度162

第四节 苗期管理163

第三节 耕地播种163

第五节 灌溉164

第六节 施肥165

第七节 良种推广166

第八节 植保168

第九节 土壤改良171

第一节 传统农具172

第四章 农机具172

第二节 改良农具173

第三节 农业机械174

第一节 畜禽种类与繁殖177

第五章 畜牧业177

第二节 畜禽饲养180

第三节 疫病防治182

第一节 水域185

第六章 水产业185

第二节 资源186

第四节 捕捞187

第三节 养殖187

第一节 林地191

第一章 林木资源191

第五编 林业191

第三节 林木蓄积192

第二节 树种资源192

第二节 惠中林区193

第一节 惠北林区193

第二章 林业区划193

第一节 育苗194

第三章 植树造林194

第三节 惠南林区194

第三节 经济林195

第二节 用材林195

第四节 林粮间作196

第六节 四旁植树197

第五节 农田林网197

第一节 林场198

第四章 林场 苗圃198

第七节 桑园1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0

第五章 林业管理200

第二节 苗圃200

第三节 引进优良树种201

第二节 林木管护201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202

第一节 黄河治理208

第一章 河道治理208

第六编 水利208

第三节 沙河与土马河治理209

第二节 徒骇河治理209

第一节 引水210

第二章 排灌工程210

第二节排水216

第一节 田间工程221

第三章 农田水利221

第一节 黄河防洪与防凌222

第四章 防汛 抗旱222

第二节 水土保持222

第二节 排水河道防汛224

第三节 抗旱225

第一节 概况229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229

第七编 工业229

第三节 集体工业231

第二节 私营手工业231

第四节 国营工业234

第一节 纺织235

第二章 工业行业235

第二节 食品237

第三节 电力238

第五节 机械239

第四节 建材239

第六节 化工241

第八节 造纸242

第七节 印刷242

第九节 服装243

第十节 棉花加工244

第十二节 其他245

第十一节 地毯加工2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6

第三章 工业管理246

第三节 财务管理247

第二节 生产管理247

第二节 公路251

第一节 古道251

第八编 交通 邮电251

第一章 交通设施251

第三节 桥梁253

第四节 渡口、港口256

第一节 运输工具257

第二章 运输257

第二节 公路运输258

第三节 水路运输259

第一节 公路养护260

第三章 交通管理260

第三节 运输管理261

第二节 车辆监理261

第一节 邮路262

第四章 邮政262

第三节 业务263

第二节 设备263

第一节 线路264

第五章 电信264

第二节 设备265

第三节 业务266

第一节 私营商业269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269

第九编 商业269

第二节 集体商业270

第三节 国营商业272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275

第二章 商品购销275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276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279

第四节 石油购销281

第一节 粮油购销283

第三章 粮油棉征购与销售283

第二节 棉花购销286

第二节 物资供应288

第一节 物资采购288

第四章 物资采购与供应288

第一节 商业网点290

第五章 商业设施290

第三节 仓库建设291

第二节 商场建设291

第一节 集市292

第六章 集市贸易292

第二节 庙会物资交流大会294

第一节 饮食业295

第七章 饮食 服务业295

第二节 服务业296

第一节 出口商品297

第八章 对外贸易297

第二节 进口商品299

第一节 财政体制303

第一章 财政303

第十编 财政 金融303

第二节 财政收入304

第三节 财政支出307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311

第一节 赋税制度312

第二章 税务312

第二节 赋税种类313

第三节 赋税征管318

第一节 金融机构319

第三章 金融319

第二节 货币320

第三节 信贷321

第四节 基建拨款324

第五节 存款325

第六节 债券327

第一节 投保328

第四章 保险328

第二节 理赔329

第一节 街道住宅333

第一章 县城建设333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333

第二节 公共建筑336

第五节 管理337

第四节 绿化337

第三节 供水 供电337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338

第二章 乡村建设338

第六节 总体规划338

第二节 农村建设339

第二节 队伍340

第一节 设备340

第三章 建筑340

第四节 施工341

第三节 设计341

第五节 重点工程简介342

第一节 环境污染343

第四章 环境保护343

第二节 环境治理346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3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责349

第十二编 经济管理349

第一章 计划管理349

第三节 商品流通计划管理3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1

第二章 统计351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351

第二节 统计调查352

第三节 统计服务353

第二节 改造私营工商业3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4

第三章 工商管理354

第三节 市场管理355

第四节 企业登记管理356

第五节 商标管理358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3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0

第四章 物价管理360

第三节 物价监管361

第二节 物价调整361

第二节 计量管理3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3

第五章 标准计量363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364

第二节 土地普查登记3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5

第六章 土地管理365

第三节 用地管理366

第二节 财务审计3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8

第七章 审计368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37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373

第十三编 政党 群团373

第二节 主要活动376

第三节 历次代表大会380

第四节 党员队伍381

第五节 党员教育382

第六节 纪律检查384

第七节 统一战线385

第一节 组织状况38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386

第三节 三青团387

第二节 党务活动387

第一节 工人团体388

第三章 群众团体388

第二节 农民团体389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390

第四节 妇女团体392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394

第六节 红十字会394

第五节 工商团体394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97

第一节 参议会397

第十四编 政权 政协397

第一章 权力机关397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99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02

第一节 清末县衙403

第二章 行政机构403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404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405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405

第一节 县历届政协委员会410

第三章 人民政协410

第二节 活动概况411

第二节 工作概况412

第一节 机构设置412

第四章 信访412

第二节 对敌斗争415

第一节 机构415

第十五编 司法415

第一章 公安415

第三节 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416

第四节 治安管理417

第六节 消防419

第五节 监所管理419

第一节 机构420

第二章 检察420

第三节 经济检察421

第二节 刑事检察421

第六节 控告 申诉检察422

第五节 监所检察422

第四节 法纪检察422

第二节 刑事审判423

第一节 机构423

第三章 审判423

第四节 民事审判424

第三节 案件复查424

第六节 陪审监督425

第五节 经济审判425

第二节 调解426

第一节 机构426

第四章 司法行政426

第三节 公证427

第五节 法制宣传428

第四节 律师428

第一节 拥军优属431

第一章 拥军优抚431

第十六编 民政431

第二节 国家抚恤432

第三节 烈士褒扬435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436

第二章 安置436

第一节 生产救灾437

第三章 救灾 救济 福利437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437

第三节 社会福利440

第二节 社会救济440

第四章 基层政权建设441

第二节 殡葬改革444

第一节 婚姻登记444

第五章 婚丧管理444

第二节 重要地名考查445

第一节 地名普查与管理445

第六章 地名管理445

第二节 用工制度451

第一节 劳动就业451

第十七编 劳动 人事451

第一章 劳动451

第四节 职工培训452

第三节 劳动管理452

第六节 职工退休、退职453

第五节 劳保福利453

第二节 人民干部454

第一节 官吏454

第二章 人事454

第三章 工资459

第四节 义务兵465

第三节 志愿兵465

第十八编 军事465

第一章 兵役465

第一节 募兵465

第二节 征兵465

第二节 北洋政府军队466

第一节 清代兵防466

第五节 预备役466

第二章 驻军466

第四节 人民军队467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队467

第一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469

第三章 地方武装469

第二节 中共地方武装472

第二节 组织建设4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3

第四章 民兵473

第三节 教育训练474

第四节 主要活动475

第三节 共建文明单位476

第二节 抢险救灾476

第五章 拥政爱民476

第一节 支援地方建设476

第六章 重大战事477

第三节 义学483

第二节 书院483

第十九编 教育483

第一章 私塾 书院 义学483

第一节 私塾483

第二节 托儿所 幼儿园484

第一节 育婴堂 幼稚园484

第二章 学前教育484

第一节 发展概况486

第三章 小学教育486

第三节 学制488

第二节 课程488

第五节 部分小学简介489

第四节 管理489

第一节 发展概况490

第四章 中学教育490

第二节 课程492

第五节 部分中学简介493

第四节 管理493

第三节 学制493

第一节 专业教育496

第五章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496

第二节 职业教育498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500

第六章 成人教育500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501

第一节 教师来源502

第七章 教师队伍502

第三节 教师待遇503

第二节 教师培训503

第二节 教育经费505

第一节 行政机构505

第八章 教育行政505

第三节 勤工俭学507

第二节 文艺创作511

第一节 文化设施511

第二十编 文化511

第一章 文化艺术511

第三节 艺术团体512

第四节 民间文学513

第五节 民间艺术529

第六节 胡集灯节书会532

第七节 美术摄影书法篆刻533

第八节 电影535

第二章 图书 档案536

第一节 图书536

第二节 档案536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报纸537

第一节 广播537

第二节 电视538

第三节 报纸538

第四章 文物古迹539

第一节 馆藏文物539

第二节 古建筑540

第三节 古遗址541

第五节 古树543

第六节 革命遗迹543

第四节 古墓543

第二节 科普机构5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1

第三节 专业机构551

第一章 科技机构551

第二十一编 科技551

第一节 专业队伍552

第二节 群众科技队伍552

第二章 科技队伍552

第一节 宣传与培训553

第二节 咨询与情报交流553

第三章 科普活动553

第三节 科技应用554

第四章 科技成果555

第一节 县级科技成果555

第二节 地区级以上科技成果556

第五章 地震测防557

第六章 气象测报55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63

第一章 卫生机构563

第二节 专业机构563

第二十二编 卫生 体育563

第一节 中医药堂564

第二节 医院564

第二章 医疗564

第三节 医疗队伍568

第四节 医疗设备568

第五节 医疗制度569

第六节 医术570

第七节 培训571

第三章 预防保健572

第一节 卫生防疫572

第二节 妇幼保健573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573

第四章 医药574

第一节 中药574

第二节 西药575

第三节 经营575

第五章 体育576

第一节 学校体育576

第四节 药政576

第二节 群众体育577

第三节 体育竞赛577

第四节 体育设施579

第一节 生产习俗585

第一章 民俗585

第二节 生活习俗585

第二十三编 民俗 方言 宗教585

第三节 其他习俗586

第四节 节日时令588

第五节 陋习流弊590

第六节 社会新风591

第二章 方言593

第一节 语音593

第二节 词汇599

第三节 语法601

第四节 语料记音601

第三章 宗教602

第一节 道教602

第二节 佛教603

第三节 基督教604

第四节 天主教605

第五节 伊斯兰教606

人物611

一、人物传略611

二、人物简介622

三、革命烈士英名录627

附录643

一、《孙子兵法》643

二、孙子故里考证文选660

三、重要文件辑存672

四、历次编志记略688

五、历次县志序跋691

六、碑文选辑696

七、本志编纂始末698

八、惠民县历届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702

1997《惠民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山东省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7 济南:齐鲁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惠安县地方志丛书  17  惠安县公安保卫志(1994 PDF版)
惠安县地方志丛书 17 惠安县公安保卫志
1994 惠安县公安局
惠安县志续补( PDF版)
惠安县志续补
德惠县乡土志( PDF版)
德惠县乡土志
德惠县水利志(1989 PDF版)
德惠县水利志
1989
惠安县华侨志(1990 PDF版)
惠安县华侨志
1990
惠东县侨务志(1992 PDF版)
惠东县侨务志
1992
惠安县志  第3册( PDF版)
惠安县志 第3册
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惠安县志  第4册( PDF版)
惠安县志 第4册
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惠安县志  第2册( PDF版)
惠安县志 第2册
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惠安县志  第1册( PDF版)
惠安县志 第1册
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嘉靖惠安县志  2( PDF版)
嘉靖惠安县志 2
嘉靖惠安县志  1( PDF版)
嘉靖惠安县志 1
德惠县文物志(1983 PDF版)
德惠县文物志
1983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
惠水县志(1989 PDF版)
惠水县志
1989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惠安县交通志(1997 PDF版)
惠安县交通志
1997 厦门:鹭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