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探索》求取 ⇩

一、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破除现代空想论1

(一)离开现实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倒退到空想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回到现实6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空想与现实10

(一)现代空想论的表现及其根源10

(二)摒弃空想,面对现实15

三、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与再认识18

(一)实践是再认识的基础和根据18

(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21

(三)再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24

(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的讨论,是历史的必然26

四、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26

(二)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的科学含义29

五、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34

(一)社会形态与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虽然有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34

(二)生产力标准对于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更加具有直接的作用36

(三)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生产力不发达是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标准37

(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标准的思想39

六、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3

(一)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43

(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离不开生产力标准47

七、对国情的再认识51

(一)认识中国国情的反思51

(二)对国情认识的新起点55

(一)苏联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59

八、从苏联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探索引起的思考59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几点新思维62

九、从区别中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的区别7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区别71

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77

(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社会化的物质基础之上77

(二)从我国社会的历史基础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79

(三)从我国现实的生产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81

(四)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克服盲目性82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决策85

(一)对1978年前20年战略决策的回顾85

(二)对1978年前20年战略决策的再认识88

(三)自觉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战略目标而奋斗91

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94

(一)对现阶段主要矛盾问题的反思9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99

十三、改革是一种历史合力101

(一)改革与历史合力的整体性运动101

(二)改革与历史合力的动态系统103

(三)改革与历史合力的中心机制105

(四)改革的合力运动与改革的战略决策107

十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改革109

(一)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实行的经济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09

(二)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11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发展的三个阶段117

十五、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117

(二)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118

(三)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质和量的规定性119

十六、我国全民所有制关系的改革123

(一)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再认识123

(二)全民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原则125

(三)发展和完善两权分离的具体模式128

十七、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思考131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涵131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再改造的理论依据134

十八、横向经济联合与股份制138

(一)横向经济联合与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两种并存的趋势138

(二)横向经济联合与股份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相互促进和推动14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股份制的意义144

十九、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147

(一)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要求147

(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必要成份151

(三)保护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154

二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新认识159

(一)私营经济的两重性159

(二)私营经济的双重作用162

(三)发展私营经济的两种对策164

二十一、对“以农业为基础”的再认识166

(一)长期以来农业并未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166

(二)重新认识“以农业为基础”16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农业基础的策略思考171

(一)价值规律是对商品经济现实运动的理论抽象174

二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规律实现的再探索1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规律的实现形态176

(三)对价值规律再探索的现实意义179

二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比例规律及其运用181

(一)按比例规律及其表现形式18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比例规律18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按比例规律的运用184

二十四、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探索188

(一)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为探索劳动力商品的广义条件奠定了理论基础188

(二)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的特征192

二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务市场196

(一)建立劳务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196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劳务市场的理论前提是劳动力的商品属性199

(三)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01

二十六、正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通货膨胀问题2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通货膨胀的诱发因素204

(二)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不能掉以轻心208

(三)治理通货膨胀,保证改革顺利发展211

二十七、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215

(一)对马克思按劳分配设想的再认识215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特点216

二十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问题223

(一)商品经济机制与按劳分配机制的统一223

(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系225

(一)对我国传统公平观的再认识230

二十九、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平观念转换230

(二)商品经济与公平观念232

(三)在改革中建立以机会平等为核心的新公平观念235

三十、现阶段的公平原则与效率的权衡24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原则的基础2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权衡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244

三十一、扶贫工作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246

(一)扶贫工作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46

(二)领导重视,各方配合,措施落实,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关键249

(三)扶贫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253

三十二、从经济效果到经济效益转换的思考256

(一)经济效益范畴的普遍采用的客观必然性256

(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经济效益的性质及其评价的标准25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效益的特点260

三十三、初级阶段与物质利益263

(一)物质利益是初级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263

(二)初级阶段物质利益的反思265

(三)初级阶段产生利益矛盾的客观基础268

(四)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271

三十四、尊重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是初级阶段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275

(一)个人物质利益是社会最基本的利益275

(二)劳动者关心个人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277

(三)尊重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278

(四)尊重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一条重要出路280

(一)优化环境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激发282

三十五、对社会主义人的自觉能动性问题的再认识282

(二)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互动作用285

(三)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发展288

三十六、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现阶段的主体作用291

(一)劳动者主体作用认识的历史考察291

(二)影响劳动者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293

(三)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现阶段的主体作用296

三十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才竞争机制299

(一)初级阶段人才竞争机制的客观必然性299

(二)初级阶段人才竞争机制的作用301

(三)初级阶段人才竞争机制的特点303

(四)创造人才竞争机制的良好环境304

(一)现代化生产高潮的到来,有赖于劳动者的进一步解放307

三十八、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者的素质建设307

(二)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现代化素质,是实现现代化生产的新起点310

三十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价值观31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正确价值观作指导3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的特点317

(三)树立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324

四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326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不同路子326

(二)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路子的特点328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成果331

四十一、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334

(一)企业集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334

(二)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加速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338

(一)南、匈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步骤341

四十二、在比较与借鉴中认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341

(二)南、匈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43

(三)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和借鉴345

四十三、社会主义的民主特征及其建设35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特征351

(二)初级阶段民主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354

四十四、公有制与企业的民主建设358

(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民主的不同要求358

(二)对过去调整公有制程度进行民主建设的反思360

(三)公有制确立后,企业行使民主权受到限制的原因和对策362

四十五、初级阶段民主的层次性367

(一)从纵向来看民主的层次性367

(二)从横向来看民主的层次性371

四十六、社会主义民主与爱国统一战线374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爱国统一战线的一致性374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关系376

(三)统一战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作用378

四十七、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382

(一)改革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紧迫性382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其建立的意义384

(三)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区别386

(四)把竞争机制引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389

四十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精神文明建设391

(一)精神文明建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91

(二)精神文明建设与坚持改革开放394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98

四十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念变革40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念变革的必然性40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念变革的复杂性40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念变革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405

五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40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给道德建设带来了新课题40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要求411

五十一、初级阶段的道德标准415

(一)道德标准的内在规定性4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评价的标准419

五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教育423

(一)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的道德活动423

(二)道德的层次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教育的出发点424

(三)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427

五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艺特征430

(一)以马列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是初级阶段文艺的本质特征431

(二)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初级阶段文艺的创作特征432

(三)我国传统文艺与国外现代文艺之间的碰撞、冲突、交融和渗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的表现特征435

(四)文艺作品的商品价值和思想艺术价值的不断统一是初级阶段文艺的时代特征435

五十四、发展初级阶段的文艺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关系438

(一)普及和提高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438

(二)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440

(三)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442

五十五、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447

(一)从严治党的光辉榜样447

(二)对加强我党建设的几点启示449

198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探索》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蒋士逵主编 198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198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
1988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外合资企业会计(1989年07月第1版 PDF版)
中外合资企业会计
1989年07月第1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新探(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新探
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后勤学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1989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
1989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新探(199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新探
1998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198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
1988 北京:群众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198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
198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1990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探索·改革·振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1988 PDF版)
探索·改革·振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198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探(198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探
1988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8 PDF版)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纲(1988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纲
1988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8 PDF版)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8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论(1989 PDF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论
1989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